APP下载

汲取生活营养,谱写动人旋律
——论著名作曲家黄准的影视音乐创作

2022-07-23

电影新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影视音乐娘子军音乐创作

周 斌

在新中国影视音乐创作发展史上,著名作曲家黄准以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创作了不少颇具个性化美学风格的成功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多方好评。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女作曲家,同时也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影视音乐作曲家,黄准的一生与中国影视音乐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她从1948年2月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作曲开始,几十年来相继为50多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30多部电视剧和大量歌曲作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成就。其中以动画片《小猫钓鱼》的插曲《劳动最光荣》、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的插曲《娘子军连歌》和电视剧《蹉跎岁月》的插曲《一支难忘的歌》等为代表的影视剧主题歌,特色鲜明、流传很广、传唱至今。其音乐创作成就不仅奠定了她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在新中国影视音乐发展史和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丰富、宝贵而值得珍视的创作经验。新世纪以来,她曾相继荣获“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等多种奖项,以表彰她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

因此,回顾黄准音乐艺术的创作历程,探讨其音乐作品的美学风格,总结其多样化的艺术经验,无论是对于进一步繁荣影视音乐的创作来说,还是对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和歌曲的创作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注重深入生活,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

黄准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能不忘初心,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她能始终注重深入生活,从生活里寻找动人的音符来完成其音乐作品。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黄准从小在姐姐、姐夫的教育和引导下,向往革命、追求真理,年仅12岁就因为参加抗日游行而被国民党军警抓进监狱关押;后来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仅接受了较系统的革命文艺知识,确立了自己的革命文艺观和艺术发展方向,而且还通过努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有崇高理想的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

在延安“鲁艺”期间,跟随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学习音乐的生活经历,则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曾满怀深情地说:“星海,我的恩师,虽然您带领的三期音乐系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您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却是永久的。您的音容笑貌,您在教学中的一切一切,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工作中,让我受用了一辈子。”黄准还认为,冼星海不仅是她的音乐启蒙者和尊敬的导师,而且冼星海身上那股为人民创作的精神,更是影响了她一辈子。她说:拜师学艺“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学到了很多东西 ,受他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很大。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用音乐去表现生活”。

正因为黄准在冼星海的言传身教下确立了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的现实主义艺术观,所以她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十分重视到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民情、关注民心,并注重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从民间文艺中汲取创作营养。她认为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是音乐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她曾说:“‘生活是创作源泉’,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确实是这样。我总觉得没有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就不可能有我创作出的那些旋律。”在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她养成了在生活中激发音乐创作激情,寻找动人音符的习惯。每当她接受了为电影或电视剧谱曲的任务后,都能克服各种困难,随编导人员或摄制组下去体验生活,了解民情,并进行音乐采风,熟悉了解和学习借鉴各种民间音乐,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艺术灵感。她始终把创作之根扎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间,认真向普通民众和民间艺人学习,注重从现实生活和民间文艺中汲取各种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音乐创作。

例如,她在回顾当年为故事片《新儿女英雄传》作曲时曾说:接受创作任务后,“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唯有用努力来弥补。首先,我认真地深入生活,收集民间资料,以填补我生活不足这一空白”。为此,她白天跟随摄制组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一同深入生活。“我希望通过下生活能捕捉到这一水上战斗的特点和游击队员的音乐形象,所以在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并且每天晚上还要深入到民间去收集当地的地方音乐。导演对我这种敬业精神非常满意。”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她才顺利完成了影片的作曲任务,使音乐和插曲成为该片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元素。该片导演史东山对影片不土不洋、有土有洋的音乐创作十分满意,认为很符合影片的叙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需要。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而且还获得了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故事片。

又如,她为了写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曾经连续3次深入当年娘子军连战斗过的海南岛五指山地区,沿着娘子军连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一路走过去,甚至还进入了原始森林,深入体验了即使当年在延安也不曾经历过的艰苦生活和惊险遭遇,实际感受了娘子军连战士的战斗生活,理解了她们的革命献身精神。同时,她还不断搜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仔细研究和认真分析海南音乐的特点,逐渐熟悉了海南独特的地方音乐色彩。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影片的音乐和插曲,并进行了反复修改,其音乐作品获得了谢晋导演和摄制组同事的认可和好评。在影片最后一次混录时,她“听着自己写的音乐,竟然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竟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的确,任何文艺作品只有先感动了作者本人,才有可能感动其他观众或读者。《红色娘子军》上映后一鸣惊人,广受欢迎和好评,不仅在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中荣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男配角奖,而且还曾创造了总观影人数6亿人次的票房纪录,是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红色经典”故事片。该片既是谢晋导演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也让黄准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娘子军连歌》则成为其电影音乐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广为流传,传唱至今;此歌曾荣获“建国40周年优秀歌曲奖”“中国十大电影歌曲奖”等奖项。在影片中饰演吴琼花的演员祝希娟曾说:“从娘子军上映以后,我才知道音乐的意义。”因为在这部影片里“音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我们表达不出来的感情,是黄准老师的音乐帮我们烘托出来了,……”

图1.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再如,为了创作故事片《淮上人家》的音乐,她随摄制组不仅到安徽最贫穷、生活最困苦的淮河地区体验生活,而且还到修建佛子岭大坝的建筑工地去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写好故事片《燎原》的音乐,她曾随摄制组深入安源煤矿去熟悉煤矿工人,了解他们在旧社会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她既参观了矿区,访问了烈属和矿工家属,也下到矿井最底层,具体了解和体验旷工们的真实生活。由此,她不仅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启迪,而且也找到了这部电影音乐的灵魂和音乐的基调。为了创作故事片《香飘万里》的音乐,她曾随导演等人到偏远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区深入生活,搜集音乐素材。为了写好故事片《苗家儿女》的音乐,她曾去了广西的大苗山区,深入苗寨,了解苗家儿女的生活状况。为了写好故事片《舞台姐妹》的音乐,她曾到越剧的发源地嵊县一带体验生活,既熟悉了越剧发展变革的历史,也学习了越剧的各种唱腔流派。为了写好故事片《牧马人》的音乐,她还到过西北的兰州地区,深入民间寻找音乐资料。在此,无需再逐一举证,黄准在音乐创作中对于深入生活的重视已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几十年来,为了创作好影视音乐作品,黄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她不断深入现实生活,积极寻找音乐素材,从底层民众生活和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努力创作出既能符合影视剧艺术需要,又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正如著名评论家陈荒煤所说:“她每接受一部新影片的创作任务时,总牢牢记住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的教导,总坚持要到人民群众的斗争和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我觉得这就是她的创作能够获得很大成果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时,由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也比较丰富多样,而这些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对于她的艺术创作来说,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诚如她自己所说:“我总觉得这些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是我创作的源泉,没有这些生活就不可能有我创作的那些旋律。这些绚丽多彩的生活经历,是我的骄傲,是我的资本。它们使我品尝了各种生活的滋味,领略了各种生活的甘苦,增添了许多知识,是它们使我感到充实,是它们使我在思维中产生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多彩的旋律。”显然,离开了生活的源泉和生活的馈赠,文艺创作的生命就会枯竭。黄准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持着旺盛的音乐创作生命力,就在于她深谙此理,并切实在音乐创作中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黄准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还把艺术创作的根深深扎在民间的音乐土壤之中。每到一处,她都通过音乐采风,虚心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并巧妙地予以借鉴和改造,然后运用到音乐作品之中,不仅使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艺术升华,更具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力,而且也能使影视剧的音乐更鲜明地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能更好的为揭示影片主旨内涵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全国许多地区的民歌和戏曲音乐,都曾被黄准在创作中作为影视音乐的素材。例如,她在影片《淮上人家》的音乐中曾采用了一首收集到的安徽民谣,因为“这首民谣不仅内容与剧本十分贴切,而且曲调也很好听,并且具有很强的安徽地方特色”。影片《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兼有琼剧和黎族民歌的多种元素,显示出海南音乐的特点。影片《舞台姐妹》的音乐均取材于越剧音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影片《苗家儿女》的音乐采用了苗族民歌,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影片《蚕花姑娘》的音乐则体现了较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优雅动听。而影片《北斗》的音乐较好地呈现出陕北高原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粗犷豪放。至于影片《牧马人》中的《敕勒歌》则借鉴运用了裕固族民歌的调式和音乐,采用了北方草原民歌中较普遍的羽调式,在节奏上吸收了散板的艺术特点,造成长与短、松与紧的鲜明对比。总之,黄准为了真实地再现不同影片中的特定情景,塑造好不同的人物形象,准确、鲜明地呈现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色。她巧妙地学习、借鉴和运用了相关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使之服从于影视剧叙事内容的需要,从而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黄准之所以坚持采用这样的创作方法,注重从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中汲取艺术营养,获得创作灵感,是和她在音乐创作中十分重视民族美学风格的建构紧密相关的。黄准认为:“音乐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够非常敏锐地表现出民族的、地方的和时代的特征,它能唤起人们对某个地方或某个时代亲切的回忆和联想。电影是综合艺术,它包含着视觉与听觉两种形象的结合,因此,如何在影片中使用音乐这一有力的手段,更好地突出民族风格、时代气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一部作品有无鲜明的民族风格,常常是决定它是否会受到群众的欢迎的重要关键。因为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要求在新的创作中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风格的突出,也体现着一个民族艺术的逐渐成熟。然而民族风格是否能够形成,首先决定于创作者对这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必须先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创造出好作品来”。这些从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与此同时,她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也很重视对民族化美学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建构。例如,她在为影片《秋翁遇仙记》创作音乐时——该片导演吴永刚为影片写了3首插曲的歌词《花朝前夕》《月夜仙踪》和《仙女散花》——负责谱曲。她说:“或许是因为歌词写得非常有意境,或许是因为对民族音乐的旋律我已深刻地印在了自己的脑海,所以在写作时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三首歌曲的主旋律。后来在编写合唱时,我也特别注意到了合唱的民族化问题,所以更多地采用了女声领唱和伴唱的形式,并用了比较民族化的和声进行。经当时的上海合唱团试唱后,导演、摄制组以及厂领导都非常赞赏,认为这三首歌曲帮助和配合电影更突出了仙女的善良、美和抒情。导演更是为了突出音乐,在这三场戏中删掉了对白,去掉了效果杂声,全部用歌声来烘托仙女那优美舞姿和轻盈、纯洁的形象。”该片公映不久,“这三首歌就被录制了唱片,一度风靡全国,在街头的商店、公共交通工具上,只要有广播的地方,都会听到这优美的歌声。”同时,她在该片音乐创作中则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配器方法:“即以西洋乐队作为背景、衬托,以民族乐器作主旋律色彩”,从而很好地凸显了电影音乐的民族化美学风格。

长期以来,黄准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成效显著,为影视音乐民族化美学风格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此,陈荒煤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黄准在电影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始终不渝地探索、寻求民族风格的精神。她不是简单地搬用与模仿一些民歌的形式和曲调,而是通过生活的感受并且结合人物的命运、性格、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汲取当地的民族民间的音乐特色而进行再创造。这样,她就能够发挥音乐特殊的功能,来表现民族的、地方的、时代的特征。她的一些成功的创作,都有民族的风格,而又富于时代气氛。”此言甚是。

二、注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象

黄准的音乐创作能根据影视剧叙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努力用音乐强化叙事内容、表现思想主旨、揭示人物情感,即注重创造出独具艺术特色的音乐形象,使声画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产生独到的艺术效果。对此,她曾说:“如何在影片中塑造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是我们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创作成败最主要的关键。只有找到了与电影完全融为一体的音乐形象,才能帮助电影的视觉形象起到更大的渲染烘托作用,也只有当声画更有机地结合之后,才能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那么,什么是音乐形象的塑造呢?她认为:“电影音乐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外部情景的描绘与内在心理的刻画两方面。外部情景的描绘是容易的,但要使音乐具有感人的力量,只有当它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思想感情的时候才能做到。因而,在塑造音乐形象时,首先要求作者对他所要写作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充满着激情。只有当作者具备了充沛的、健康的感情的时候,他所创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是深刻感人的——因为音乐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

图2.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为此,黄准每一次的影视音乐创作都是建立在对剧作内容、思想主旨和人物形象真切、深入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之基础上,以及对歌词反复研读、修改之基础上的。在这样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音乐形象,不仅准确、鲜明,与影片的剧情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而且也饱含着作者的激情,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如前所述,在为影片《女篮5号》配乐时,剧作原来没有主题歌,她觉得影片中应该有一首运动员的歌,这样有利于抒发运动员的内心情感。为此,她特地向谢晋导演建议创作一首表现女运动员生活的歌曲。在得到谢晋导演同意后,她与诗人芦芒合作创作了《青春闪光》这首插曲。谢晋导演对这首歌十分满意,并专门为这首歌增加了镜头,使之和画面的叙事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体。这首歌在影片公映后不久就出了唱片,成为当时很流行的一首歌曲。

又如,她在创作影片《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时,包括谢晋导演在内的摄制组成员,都想找一首革命历史上现成的《娘子军连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歌,如果找不到,就准备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革命歌曲来代替。但黄准坚持要自己写主题歌,而且向谢晋导演保证能写好这首歌。她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保证,并不是凭空下的决心,而是因为在她的脑海里其实已经初步形成了这首娘子军连的连歌。她说,“我设想这首连歌:是进行曲,但不是一般的进行曲,而是海南风味的进行曲,是妇女的进行曲,是底层受压迫要反抗的妇女的进行曲。而这样一首歌,必须由我自己来写,想找现成的,根本不可能。”正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后来为影片增添光彩、传唱至今的《娘子军连歌》。

黄准在为影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作曲时,还经常对歌词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与修改,以保证歌词与曲调、旋律能完全融合为一体,十分生动、准确地传情达意,发挥好应有的艺术作用。例如,她在为电视剧《蹉跎岁月》谱曲时,词作者提交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的歌词较散乱,在作曲时便重新对歌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安排。作曲完成后,她又反复推敲修改,使之很好地为表现剧情内容和揭示人物心理服务。

正因为如此,所以上述几首主题歌就很好地凸显了影视剧的音乐形象,无论在揭示影视剧的思想主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还是在强化视听艺术效果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艺术作用。同时,这些影视音乐和歌曲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并对广大观众产生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位优秀的女性作曲家,黄准特别擅长于通过影视音乐和插曲塑造各类女性形象和少年儿童形象。在她的影视音乐作品中,各类女性形象占有较突出的地位。在她所谱曲的故事片和电视剧中,既有描绘古代妇女形象的影片《杜十娘》(合作),也有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女性形象的影片《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和电视剧《向警予》等,还有展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阶段当代女性形象的影片《女篮5号》《千女闹海》《蚕花姑娘》《青春万岁》和电视剧《中国姑娘》(合作),以及其他影视剧中各类不同性格、遭遇的女性形象。黄准通过音乐和插曲既真切地反映了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也生动地揭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展现了她们在不同历史境遇和生活处境中的苦难、觉醒、抗争、奋斗和成长的历程。这些女性银幕形象和荧屏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编剧、导演和演员所付出的辛劳之外,黄准创作的影视音乐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各类少年儿童形象在黄准的影视音乐创作中也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她除了先后为美术片《小猫钓鱼》《好朋友》《野外遭遇》和影片《兰兰和冬冬》《阿夏河的秘密》《小金鱼》,以及电视剧《一群小好汉》《校园里的紫藤》等作品作曲之外,还写了不少供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集中刻画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的艺术形象,从多方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理想和情操。黄准认为音乐是培养心灵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此,她在创作儿童歌曲时就非常注重通过音乐对少年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热爱老师、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和多样化的艺术熏陶。故而,其音乐作品也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与欢迎,传播很广泛、传唱很久远。

三、注重生动的感情表达和情怀抒发

黄准的音乐作品十分注重生动的感情表达和情怀抒发,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认为:“音乐,尤其是电影音乐,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情景交融的。它并不排除对于景物的描写,这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描写景物、画面气氛的同时,必须从人物的感情出发,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情绪的变化,是黄准影视音乐创作所关注的重点所在,其音乐作品在这方面曾作过不少艺术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所积累的经验也值得重视。

如前所述,影片《女篮5号》里一群女运动员在火车上兴高采烈地演唱充满青春朝气的《青春闪光》歌曲,就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她们决心刻苦训练,在运动场上让青春闪光,在比赛中为国争光的决心和心情。影片《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们曾多次以饱满激昂的情绪演唱《娘子军连歌》,在不同境遇里很好地表现了她们“扛枪为人民”的思想情感,抒发了她们决心为人民大众的翻身解放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理想情怀。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这两首插曲和主题歌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意蕴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艺术作用。

在黄准作曲的部分影片里,有些插曲并非是由影片里的人物演唱的,而是采用了“旁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影片《舞台姐妹》里就有十来段“旁唱”。在创作这些“旁唱”的音乐时,黄准已经通过深入生活熟悉了越剧的音乐和唱腔,所以在写每一段的曲调时都吸收了越剧音乐的精华,使其婉转动听,在表现人物不同的情绪时,音调也随着剧情有所变化,从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为此,该片编剧徐进说:“黄准的音乐在戏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十分动听的“旁唱”很好地揭示了人物形象内心情感和思想情绪的变化,抒发了人物的情怀,让观众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准确的了解。

在黄准的影视音乐创作中,类似这样发挥了“画龙点睛”作用的音乐作品还不少。例如,她在创作电视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时,曾反复思考、多次修改,力求用精益求精的音乐和插曲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广大知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形象而深入地揭示电视剧的主旨内涵。由于这首歌不仅歌词优美、曲调动听,而且较好地表达了广大知情的理想情怀,所以电视剧播映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很快成为一首流行歌曲,到处传唱,风靡一时。此歌曾荣获“新时期十年金曲奖”等多种奖项。黄准说:“这首歌不仅得到群众的喜爱,而且也被专家们所肯定,居然在全国性的创作歌曲评选中获得了五六次得奖的机会。不少报刊杂志发表了对这首歌的评论分析,有人评论说这是我一生创作中的第二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娘子军连歌》)。”

无疑,优秀的音乐家应该是时代的歌手,其作品理应表现出时代精神,传递出时代脉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就在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特点。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曾给予黄准以很大影响。她坚持以冼星海为榜样,努力使音乐创作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她在创作每一部影视音乐作品时,都能较好地注重反映那一时代的特点。其塑造的音乐形象,无论是音调设计还是形象刻画,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广大观众和听众通过这些音乐形象和音乐旋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跳动,并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不断与时俱进,注重满足不同时代观众艺术审美需要的创作追求,体现在她每部作品的音乐创作之中。

例如,她在为宋崇导演的惊险片《绞索下的交易》作曲时,为了使音乐能具有20世纪80年代时代感,认真学习和仔细分析了当时流行的现代音乐的特点,经过了多次的摸索和试验,便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三个电子乐器的基础上,又加了一组弦乐,一支小号和一个小军鼓。弦乐用来作基础,小号用来帮助电子乐器的铜管乐部分,使其增加惊险片的紧张度。”运用这种方法谱写的乐曲,通过乐队排练后进行录音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节奏鲜明,织体丰富,音乐别致,三种电子乐器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弦乐队不仅能和它们发出的那种非正常的音色和特殊的演奏技巧相协调,而且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新颖独特、体现了时代音乐特点的美学风格不仅符合影片剧情内容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广大青年观众审美娱乐的需要,得到了导演和摄制组同事的一致称赞。她在总结这次音乐创作的经验时认为:“首先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要敢于突破自己、敢于去摸索过去自己和别人都没有用过的新东西。其次,即便是创作电子音乐,也要注意它的思想内容,要有自己的主题,否则就是一堆音响的组合,没有独立的思想价值。这部电影音乐的完成,是我创作历程中一次崭新的尝试,它使我跨进了电子音乐时代。”正因为黄准能不断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且在音乐创作上努力探索创新,所以其音乐作品才能广受欢迎,具有旺盛的美学生命力。

四、注重音乐创作实践与作曲理论学习相结合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黄准一方面非常重视音乐创作实践,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作曲理论的学习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并由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和知识积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使她成为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创作作品众多且具有较高音乐理论修养的著名作曲家。

黄准清醒地认识到,早年虽然在延安“鲁艺”跟随冼星海学习过音乐,也算是科班出身,但是,由于当时艰苦的客观环境、师资力量短缺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她在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技巧手法等方面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学,有不少欠缺。特别是写电影音乐和一般只要写一个调子就可以唱的歌曲在创作时有所不同,它是一门专业性、技艺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需要创作者具备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音乐知识。因此,她平时一方面注重在创作实践中边学习边探索,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则很重视理论学习,不断丰富音乐知识,拓展创作视野,增强艺术修养。例如,她为了能弥补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曾带职到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进修过一段时间,以便能通过学习扩充知识,开阔学术视野,并能更好地掌握专业作曲技巧。在校期间,她跟随钱仁康老师学习音乐作品分析,跟随黎英海老师学习高级和声等课程。后来因为电影厂创作任务繁重,她才不得不中断了进修学习,跟随影片摄制组去外景地深入生活。为了不耽误课程学习,她还请黎英海老师给她出了一些作业题,带到外景地去做,返沪后再让老师批改这些作业。她尽管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进修的时间不长,但却获益匪浅,在理论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她还注重向陈歌辛、王云阶等一些前辈作曲家和葛炎、向异、高田、吕其明等同时代的作曲家学习,通过艺术交流和相互探讨,用取长补短等方法来提高理论修养和作曲技巧。

另外,她还经常进行创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不断撰文出书,一方面在回顾创作历程中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梳理和归纳有关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在理论上探讨音乐创作规律和作曲技巧。她不仅相继出版了《黄准歌曲选》《黄准创作歌曲集》《黄准声乐作品精选》等音乐作品汇编,为不少音乐作品写下了“创作手记”,而且还先后撰写出版了音乐论著《生活与旋律》(其中包括《对时代音响与地方色彩的探求》《对电影音乐民族化的探索》《谈电影中的音乐形象》等多篇论文),以及自传《旋律——我人生的路》和《向前进,向前进——我的自传》等。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正是通过这些著作和论文昭示后人,让后来者能更好地超越自己,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影视音乐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

黄准曾说:“我的一生中没有离开旋律,她是我生命的主要部分,通过它表达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我的一生算不上十分坎坷,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像旋律一样的起伏不平,富于色彩。”“我的音乐创作又是从电影音乐开始,几十年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我甚至想,也可能就在这个岗位上结束我的创作生涯。我热爱这个事业,为它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我的旋律是用我的心来写的,这一点并不夸张,……”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她的心声。

是的,巧用旋律写人生,常以音符谱心曲。从事音乐创作70多年来,黄准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影视音乐之花已经结出了丰硕成果,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她的音乐创作道路和成功的经验,也成为后来者很好的学习榜样。

应该看到,虽然当下国产影视剧的创作拍摄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提高,但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的进展却并不显著,很少有像《娘子军连歌》《一支难忘的歌》等一些令广大观众长久难忘并四处传唱的优秀影视歌曲和音乐作品出现。同时,影视音乐在影视剧创作生产中的艺术作用被淡化了,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情。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缺少像黄准那样热心于影视音乐创作、生活积累丰厚、敢于进行艺术创新并不断有佳作问世的优秀作曲家则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像黄准那样的优秀作曲家,使他们的音乐创作能为国产影视剧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 张念宏,晓蓓主编.世界文豪论人生[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8.

2 黄准.向前进,向前进——我的自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57.

3 周斌.巧用旋律写人生:黄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172.

4 同2,246.

5 同2,108-109.

6 同2,157.

7 王霖.90岁黄准谈自己的“旋律人生”:旋律是我生命主要部分[EB/OL].http://www.eastday.com/.2015.6.25.

8 黄准.生活与旋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5.

9 同8,43-44.

10同2,124.

11同8,50.

12同8,51.

13同2,133-135.

14同8,4.

15同8,66.

16同8,63.

17同2,155.

18同8,57.

19同2,160.

20同2,244.

21同2,203.

22同2,204.

23同8,6.

猜你喜欢

影视音乐娘子军音乐创作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立足中国视角 跨越文化边界——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浅析影视音乐的艺术处理方法及美学价值
试论影视音乐传播及其发展策略
秦文琛主要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