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青少年时代:一个最“燃”的励志故事
2022-07-23
一
总有家长问:哪里有适合孩子看的励志故事?我想,其实不用刻意去找,看看青少年金庸的故事就好。
就从金庸10岁时说起。说说他的学习。
1934年,金庸10岁,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小学初小毕业。他的成绩排在第一。1936年,从袁花小学高小毕业,至此金庸的小学时光结束。成绩又是班上第一名。随后金庸考入嘉兴初级中学,初一结束,成绩仍是班上第一名。这一年里,他还读完学校图书馆三分之一的藏书。当然,由此看来学校的藏书也不是太多。
二
1937年10月,金庸升初二,书不能读下去了,日寇登陆杭州湾,嘉兴危急,学校只能转移。当时,校长张印通率领全校师生200余人,一路流亡向南,途中极尽艰苦。13岁的金庸也在其中。经过两个月战火中的流亡,师生到达浙江丽水。同年8月,7所流亡学校合并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金庸入学就读。
在一度患上疟疾的情况下,金庸仍然取得优异成绩,而后升入联合中学高中就读,获第二名。高二那年,金庸转入衢州中学,担任班长,成绩又是全班第一名。
这已经是拿了多少第一名了?
三
1942年,金庸18岁。这时焦躁的日军侵略愈急,衢州亦被攻击,中学转移到山里,毕业班被迫提前毕业。
18岁的金庸一路向西,志向满怀,欲报考西南联大。他先乘火车到江西,不幸遭遇暴雨,铁路路基被洪水冲毁,火车无法行进。于是金庸步行翻山到江西南丰,不幸县城又陷落,只好转赴战火不断的长沙。
如是辗转数月,金庸耽误了考期,不得不暂时到湘西投奔同学,去操持农场。至此,从浙江一路流亡求学而来的他已经辗转突破了日军数道防线。
第二年,金庸振作精神,从湖南奔赴重庆参加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虽被录取,但此时的他经济已极困窘,无钱支付各项开支,于是未赴西南联大,而是留在了重庆,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就读。大一结束,金庸总成绩全校第一。又是一个第一。
1944年,金庸因为替同学仗义执言,被勒令退学。他临时谋了一份职业糊口——图书馆管理员,在此期间抓住机会,博览群书,饱读国外文学名著。
次年8月,21岁的金庸无法熄灭继续读书求学之渴望,给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写信,恳请获得一次“借读”的机会。然而请求被拒,金庸未能如愿。
四
1946年,金庸带着遗憾进入报社工作。但他读书求学的梦想仍然执着不歇。大约在同年年底,金庸又打算到浙江大学读硕士。竺可桢校长劝慰他说:一个人求学问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都可以服务社会。金庸这才暂时放下求学念头。此后一年多,他在《东南日报》供职,然后又到东吴大学法学院求学。
1947年,金庸读了汤恩比著作《历史研究》,深感钦佩,产生了做汤恩比学生的强烈愿望。当然,那时候的金庸是无法如愿的。
1948年,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来临,24岁的金庸因为工作原因赴香港,加入《大公报》,开启了一段传奇。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就不贅述了。
五
学者严晓星曾经说,你要是读了金庸的故事,会觉得他后来的一切荣光都是应得的。国难之下,颠沛流离,辗转求学。偌大一个中国,几乎容不下他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但这人就像顽强的野草籽一样,只要你给他一丝读书的机会,他就甘之如饴。
后来,金庸晚年,以80多岁的高龄去剑桥读博士。这居然招致了许多非议,不少人说一把年纪了,跑去镀什么金啊,作秀。
金庸求学,不是80多岁来“作秀”,而是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一直在“作秀”。他在不可能中寻觅一切可能的求学机会去“作秀”。读书求学,对金庸而言,应该是他的信仰。
金庸的青少年经历,让人不自觉会想到司马相如的一句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金庸,便是成就了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
如果说什么启示,也很简单,笃定自己所爱,克服一切困难去追求。
行我所行,落子无悔。
(文/六神磊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