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上卷宋董弅、明袁褧本比较研究
2022-07-23丁文敏
摘要:《世说新语》传世各本中南宋董弅本是最早的刻本,袁褧本为明代刻本中的善本。二本相互对照,可以发现诸多异文,其中有一部分造成了文本乃至文意上的差异。本文从版本与校勘的角度分析异文,以文本是否符合史实、事实、逻辑、语法来判断是非。
关键词:世说新语;异文;版本;校勘
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本已失传,现存刻本中以南宋绍兴八年董弅本为最古,该本经晏殊手校,内容有所删改,但讹误较少,可谓善本。《四部丛刊》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为明代刻本中的善本,可与宋代刻本相比照。经对校两个版本上卷,发现存在四百多处异文,主要表现为抄写、刊刻过程中产生的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这些差异有的关乎史实及事实,有的关乎逻辑与语法,由此出发比较异文,可辨明二本之是非。
总体看来,《世说新语》宋刻本、明刊本两个版本的文本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讹误导致,二是由脱文导致,三是由衍文导致,四是由倒文导致。此外,由于受到字形字体的变化,书写习惯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明、宋二本中存在许多异体,但它们对文意理解不造成差异。
一、讹误导致的文本差异
《世说新语》宋刻本、明刊本上卷在抄写、刊刻的过程中往往因字形相近及人为失误而难以避免地造成讹误,从而导致了文意的不同,以下作具体分析。
(1)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及卒,蔡伯唱为作碑,曰:‘吾为人作碑,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其中的“蔡伯唱”,明刊本作“蔡伯喈”。
蔡伯喈,本名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详见《后汉书·蔡邕传》)。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王利器校:各本‘唱’作‘喈’。”[1]“蔡伯喈”合乎史实,故宋本误,明本是。
(2)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秦汉以来,腊之明日为初岁,古之遗语也。”其中的“初岁”,明本作“祝岁”。
“初岁”是古语,多见于古书,《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初岁祭耒”[2],《史记·天官书》中有:“腊眀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3];“祝岁”则未见,“祝”当为“初”之误。宋本是,明本非。
(3)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今在危险中,楇福患害,义犹一也。”其中的“楇”字,明刊本作“祸”。
楇,《康熙字典》中云:“《字汇》:‘车中盛膏以涂轮者。’”[4]484若作“楇”,则文意不通。“祸”与下字“福”相对,是“祸患”之义,若作“楇”,则语意不通,故明本是,宋本非。
(4)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 《魏书》曰:‘文王讳昭,字于上,宣帝第二子也’”其中的“于上”,明本为“子上”。
文王讳昭,字子上,宣帝第二子也。宋刻本此处明显当是抄写、刊刻时的失误,故明本是。
(5)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王隐《晋书》曰:‘刘毅字仲雄,东莱不夜人。’”其中“东莱不夜人”,明刊本作“东莱掖人”。
《晋书·刘毅传》云:“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5]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云:“东莱国有掖县,无不夜。”故宋本“东莱不夜人”误,明本“东莱掖人”是。
(6)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王隐《晋书》曰:‘祖讷,字士言,范阳遒人。’”其中的“讷”字,明本作“纳”。
《晋书·祖纳传》有云:“祖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云:“祖纳,宋本作‘祖讷’,非,今依各本改,晋书本传同。”[6]故可断定宋本误,明本是。
(7)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续晋阳秋》曰:‘帝讳昱,字道万,中宗少子也,仁明有智度。’”句中“仁明有智度”,明本作“仁闻有智度”。
《说文解字》解释“明,照也”[7]141,“明”字本义为“明亮”,此处引申为“明察”,则宋本“仁明”意为“仁爱明察”;《说文·耳部》中“闻,知闻也。从耳门声”[7]250,“闻”字本义是“听到”,此处引申为名词“名声”,则明本“仁闻”意为“仁爱的名声”。首先,此句意为赞颂晋简文帝的美德,若为“仁闻”,即“仁爱的名声”,不符合赞美人的内在品德之义,若为“仁明”,即“仁爱明察”,则符合;第二,与“有智度”搭配,“仁明”相较于“仁闻”更佳。此外,《晋书·简文帝纪》中为“子昱,仁明有智度”,也可为证。故可判定宋本是,明本误。
(8)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云:“玄别传曰:‘玄克荆州,杀殷道护及仲堪参军罗企生、荆州鲍季札皆仲堪所亲信也。’”其中的“鲍季札”明刊本作“鲍季禮”。
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校:“札,袁本作礼,是,改从。此殆因旧本书作‘礼’,字形近似致误。”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鲍季禮”[8],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作“鲍季禮”[9]。若旧本作“礼”,“礼”字与“札”字确实字形十分近似,抄写、刊刻时易误,故刻本误,刊本是。
(9)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云:“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因。’”其中的“何因”,明刊本作“何经”。
“经”当译作“经典”,下文慈明引据《诗经》《春秋》作答,可证。上文“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经”盖涉此“因”误,明本是。
(10)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云:“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其中的“太子”,明本作“世子”。
据《世说新语》本则前文所记: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操一生并未称帝,一直以丞相自居,因此曹丕不可能称为“太子”,只能称为“世子”。故宋本误,明本是。
(11)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云:“后见司马宣帝,王辟为掾,累迁征西将军”,明刊本为“后见司马宣王,三辟为掾,累迁征西将军”。
宋本“王”当为“三”之误,《三国志·邓艾传》中为“后为典农纲纪,上計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10]。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司马懿本人并未称帝,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改称宣皇帝,则此处作“帝”作“王”,似皆无不可。然下句云“王辟为掾”,则上句亦应作“王”。另外,“三”意为“多次”,与下文“累”同义相对,宋本盖误。
(12)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中为“笑曰:‘何复尔耳。’”明刊本为“秀笑曰:‘可复尔耳。’”
“可复尔耳”意即今口语“何必如此”。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云:“笑上,袁本有‘秀’字,今据增。‘可’,宋本作‘何’,非,今依各本改”。故宋本误,明本是。
(13)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中为“上问杨雄,雄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明刊本作“‘上问杨雄、李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
《汉书·五行志》中“上问杨雄、李寻,李寻对曰”[11],故宋本与明本均存在错误,当为“上问杨雄、李寻,李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
二、脱文导致的文本差异
宋刻本与明刊本在抄写、刊刻过程中有遗漏文字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两个版本文本意义的差异。下面具体举例分析。
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中为“秀笑曰:‘何复尔耳’”,明刊本为“秀笑曰:‘可复尔耳’”。
前文已经提到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云:“笑上,袁本有‘秀’字,今据增。‘可’,宋本作‘何’,非,今依各本改”,故明本是,宋本脱“秀”字。
三、衍文导致的文本差异
宋刻本与明刊本在抄写、刊刻过程中存在衍生文字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两个版本文本意义的差异。下面具体分析。
(1)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云:“琨少称儁朗,累迁司徒长吏、尚书左右丞,迎大驾于长安。以有异勋,封广武侯”,其中的“左右丞”明刊本作“右丞”。
《晋书·刘琨传》:“及齐王冏辅政,以其父兄皆有当世之望,故特宥之,拜兄舆为中书郎,琨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宋本“右”字疑衍,明本“右”字盖误。
(2)宋刻本《世说新语·言语》中为“天锡字纯嘏,安定乌氏人,張耳後也”,明刊本作“天锡字公纯嘏,安定乌氏人,張耳後也”。
张天锡,小名独活,初字公纯嘏,后改字纯嘏。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此条之下的校文提到“(张天锡)后过江,为人所笑,乃减一字”。又依王世懋之说法“世乃有三字之字,不可晓。”依“例不十,法不立”原则,世间三字之字少有,此处的“公”为明刊本之衍字。
四、倒文导致的文本差异
宋刻本、明刊本在抄写、刊刻过程中有文字颠倒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两个版本文本意义的差异。以下具体分析。
(1)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中为“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明刊本作“丞相还台,及未行尝不送至车后”。
此句本意为:“丞相(王导)要去尚书省,到了要走的时候,王长豫总是送他上车”,若从明刊本,则文本翻译不通。宋刻本合乎逻辑,明刊本误。
(2)宋刻本《世说新语·德行》云:“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谓所亲曰:‘我淮南已来,画无遗策,四海共知,将此欲安归乎’”,其中“谓所”明刊本作“所谓”。
此句若作“所谓亲曰”,则读作“所谓/亲/曰”,“所谓”作定语修饰“亲”,文意为:那些所说的亲近的人说。若作“谓所亲曰”,则读为“谓/所亲/曰”,则“所亲”为一个词组,意为“所亲近的人”,文意为:对所亲近的人说。据上下文意义,后者恰当,合乎逻辑。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及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皆作“谓所”,故此处当取“谓所”,宋本是。
(3)宋刻本《世说新语·文学》云:“凿齿以神农生于黔,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广汉之风,不同鸡鸣之篇”,其中的“广汉”,明刊本作“汉广”。
本句中“邵南”即“召南”,即《诗经·国风·召南》,后文“春秋”即“ 《春秋》”,同理,“汉广”当为《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汉广》篇,故宋刻本“广汉”为倒文,明本是。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校对宋刻本与明刊本上卷,可发现两个版本各自的错误,依据史实、事实、逻辑、文意等,能够尽可能恢复原书文本。不过,实际上宋刻本与明刊本有许多共同的错误,两个版本均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本文中并未予以揭示,需要同其他版本对照,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方能发现并纠正。
作者简介:丁文敏(1996—),女,汉族,江西高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文献:
〔1〕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戴德编著.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
〔3〕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484.
〔5〕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台北:正文书局有限公司,2000.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