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一首英雄的赞歌
2022-07-23胡善恩
胡善恩
青春是什么?无论是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还是唱响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青春都是朝气蓬勃的,都是充满活力的。《青春之歌》是英雄的赞歌,更是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旋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青春之歌》一书,了解青春的故事,唱响英雄的赞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揭示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深情,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赞美青春、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青春之歌》作者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中国当代女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杨沫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从小处落笔,用一件很小的事情“以小见大”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
《光明日报》曾评价:“红色经典《青春之歌》家喻户晓,成就了杨沫现代红色经典作家的地位。林道静、卢嘉川这些《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曾经感染和影响了几代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普通走向崇高
林道静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由于是庶出,所以从小就备受封建家庭的欺凌与虐待。这样的处境,让林道静成为一个倔强、顽强而又多愁善感的人。她向往自由,同时也敢于追求自由,不愿被腐朽的传统思想束缚,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作品中用两次“离家出走”来写她的成长之路。
第一次出走,是为了逃离封建家庭给自己的婚姻规划。出走投奔表哥不成,走投无路的林道静被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却不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之中。余敬唐看林道静容貌秀丽又年轻,想用她去讨好当地的权贵。绝望之中林道静想投海自杀,遇到了给予她精神救赎的青年余永泽。开始时,具有“诗人兼骑士”风度的余永泽展现了善良正义的形象,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和情节的展开,俩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分歧,感情也有了裂痕。余永泽性格自私、懦弱,他漠视身边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这使林道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追寻自己真正的精神归宿。
第二次出走,便是因为卢嘉川的出现。在林道静内心极度苦闷的时刻,是开展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卢嘉川指导她读进步书籍,让她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卢嘉川的带领下,去参加游行集会。卢嘉川由于叛徒的出卖、余永泽的冷漠被捕入狱,这使林道静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余永泽,选择走上革命道路。在共产党员江华和林红的引导和影响下,林道静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最终寻找到了冲破这个时代枷锁的精神归宿——共产主义。
梳理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她从封建的“父家”出走到“夫家”,再出走到“社会”,她的思想一步步发展、变化。从面对家国命运的不知所措到参加北大学生游行集会的胆战心惊,再到遇见革命战士江华,成为革命者中坚定的一员,林道静的每一次蜕变都让读者心潮澎湃。也正是这种变化,鞭策着无数青年审视自己的青春、规划自己的青春,激励他们选择奋斗和牺牲,让青春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结合在一起,最终走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
卢嘉川:理想的革命者形象
卢嘉川是小说中一个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作为北大的学生代表,他谈吐不凡,却又有着潇洒不羁的性格;作为共产党员,他深爱祖国,坚守着对党的忠诚,愿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作品中介绍,卢嘉川是一位小学教员的儿子,从小受李大钊同志的影响,思想十分活跃。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考入北大后,他成长为党组织的负责人。作品主要是通过引导林道静、南京请愿和狱中斗争等事迹来表现其人物形象的,突出了卢嘉川爽朗热情、坦荡潇洒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坚强不屈的英雄品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次与林道静相见,是在北戴河的小山村——杨庄。当时,林道静尚在北戴河教小学。卢嘉川的谈吐和风姿一下子就吸引了林道静,林道静仿佛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与他交谈起来。卢嘉川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丰富的学识,他与林道静谈话时,让林道静这个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的青春少女热血沸腾,家国之情第一次被唤醒。
第二次与林道静相见,是在北平的东北老乡的公寓里。此时的林道静已经与余永泽同居,但除夕之夜,余永泽回家并没有带上林道静,她来到隔壁,与没有归家的青年一起过年。在这里,卢嘉川和那些有志向的热血青年谈论时事,他们群情激昂,为东北三省的沦陷而感到痛苦,激愤地要求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他们回忆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所进行过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谈话和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林道静。接着在与林道静单独交谈的几个小时里,卢嘉川以自己的诚恳、机敏、活泼、热情,燃起了林道静青春的热血。正是因为有卢嘉川的引导,林道静为自己不能投身于救国运动而感到羞愧,同时也懂得了个人的奋斗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求得解放的道理。之后,卢嘉川还给了林道静一些书,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还有高尔基的《母亲》,以及《铁流》《毁灭》等,阅读这些书籍让林道静了解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她开始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参加游行示威,张贴宣传标语,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卢嘉川被捕入狱。在狱中,卢嘉川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倒下,而是建立起“狱中支部”,组织领导了绝食斗争,最终卢嘉川被敌人杀害。
可以这样说,卢嘉川是林道静的精神导师,是她成长的引路人,是他帮助林道静逐步成长为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
江华: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人物
江華是小说中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他身材高大,阅历丰富,敦厚质朴,成熟稳重,老成练达,对待朋友细心关怀,对待工作严肃认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
江华是一位印刷工人的儿子。由于生活贫困,十二三岁的江华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他跟随父亲当了印刷厂的学徒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党办中学读书,接受了革命教育。在北大学习期间,他策划组织了唐山五矿工人大罢工。察北抗日同盟军刚成立,他又被党组织派去当军事指挥员。同盟军失败后,江华转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担任以河北定县为中心的周围几个县的县委书记。
与林道静认识,是在卢嘉川入狱之后。江华的出现弥补了林道静政治道路上引路人的空缺。在认识林道静之后,江华给予了林道静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帮她生火、做饭,离开时还将身上的钱都送给了林道静,这一切都让林道静感到了温暖;在思想上,江华更是不断地给林道静灌输革命道理,并且教林道静去了解农民的疾苦,团结农民去同黑暗势力斗争。后来,林道静被捕受困狱中,江华积极展开营救工作。最后,在江华的介绍下,林道静加入了共产党,以更大的热情去组织学生运动。在波澜壮阔的“一二·九”运动中,林道静和江华一道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领着学生队伍冲破军警封锁,在红旗下胜利前进。
在杨沫的笔下,江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林道静最困难的日子里,江华来到她身边,为她的成长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林道静真正地在与工农结合的斗争实践中得以成长,逐渐成为一个坚定而又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两个人在共同的战斗中增进了友谊,产生了爱情,最终结成了伴侣。
以上是《青春之歌》中围绕林道静的成长,刻画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关心国家大事,都积极投身到争取民族和自身解放的时代洪流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青春的风采,也是作者要赞美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