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快餐:中餐“出海”如何年入百亿元?
2022-07-23葛贤通
葛贤通
中餐到底能不能做到“标准化”?能不能“出海”?
很长时间以来,这2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中国餐饮人。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注意到一家叫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的连锁餐饮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主打“中式快餐”的熊猫快餐,早在2019年总门店数就已经达到2 263家(绝大部分都是直营店),单店平均年营收接近200万美元,年GMV(商品交易总额)更是接近40亿美元。
可以说,即使在高手林立的美国快餐市场,熊猫快餐也算得上是一线品牌了。
在深入研究后,我们似乎可以从熊猫快餐的身上,找到关于中餐标准化和“出海”的一些启发。
关于“吃”这件事,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汝之甘露,彼之砒霜”。甚至有哲人曾发出感慨:人们在讨论食物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失去理性。
到底什么是好吃?什么是正宗?这件事或许永远不会有确定的答案。因此,聪明和务实的餐饮创业者们都选择“以客户为中心”。
非常幸运的是,在创业10年后,熊猫快餐创始人程正昌悟到了这个真谛。于是,美国少了一家稀松平常的传统中餐馆,多了一家神奇的“美式中餐”连锁巨头。
时间回到1973年,和早些年大多数旅美华人一样,大学毕业后的程正昌找工作不易,于是在东拼西凑后,开了一家普通的中餐馆,取名为“聚丰园”。虽然有曾是知名大厨的父亲掌勺,也有自己的用心经营,但聚丰园的生意始终没有起色。
慢慢地,程正昌意识到,如果聚丰园不做出改变,只能在华人中餐馆界默默无闻。而且,传统的中餐馆模式无法赢得广大美国本土人士的认可,更不用说做大做强。
1983年,程正昌和他的餐饮事业终于迎来转机。借势当年熊猫在美国民众中的大火趋势,聚丰园正式改名为“熊猫餐厅”,成功抢占美国人民心中的中国大IP。其时,熊猫餐厅顺利受邀进入加州格兰岱尔市的一个商场。
在产品端,熊猫快餐迎合美国人更喜欢“酸甜中略带一点辣”的特点,研发推出了核桃虾、芝麻鸡、橙汁鸡、北京牛肉等独特“中餐”。比如门店非常受欢迎的产品“左宗棠鸡”,食材就选择了美国人爱吃的西兰花和鸡肉,口感酸甜,讓美国人觉得既亲切有加,又富有异国情调。
在门店端,熊猫快餐选用浓郁的中国风配色(黄色、鲜红色)作为主色调,以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尖顶小屋”为门面,适当保留了各种中式元素,而室内则播放着西方流行音乐。
此外,程正昌敏锐察觉到,许多美国人习惯用刀叉吃饭,但他们又乐意尝试使用筷子就餐。对此,程正昌特地发明了一款“叉筷两用”餐具,客户可以随时进行切换。
可见,从产品研发到门店装修,再到餐具设计等细节,熊猫快餐一切变革都紧紧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出发。
事后,程正昌对自己战略转型的决策逻辑概括得很精辟:“Safe Adventure(安全的冒险)”。毕竟自己肯定不会去做,也不擅长做已经充分竞争的美式街边汉堡炸鸡店,同样也决心不再做传统的中餐馆,而要“中餐西做”。
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熊猫快餐成了一个既是能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购买的安全选项,同时也是对来自东方国度的中餐进行尝试的冒险选项。
完成改名和商场店型打磨后,熊猫餐厅的重点任务自然变成了开疆拓土。程正昌曾经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希望做“中餐界麦当劳”的雄心壮志。
改名后的第10年,熊猫快餐已在美国21个州拥有了125家门店,营收突破1亿美元。到2007年,更是顺利开出第1 000家门店,当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大关。
从1家店到100家,程正昌差不多整整花了10年时间;而从100家到1 000家门店,只花了14年时间。这其中,熊猫快餐究竟做对了什么?
1. 品牌认知的建立
进入商场后,熊猫快餐利用商场的稳定人流量,完成了早期市场教育,建立了品牌认知。
2. 科学运营
熊猫餐饮创始人夫妇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程正昌的妻子蒋佩琪是一名航天工程博士,她在熊猫餐厅改名后选择全职加入,从工程师的角度出发为餐厅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餐厅在运营、财务、供应链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同时,蒋佩琪更是顶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做出了一个关键动作——推行“标准餐品卡”。这让熊猫快餐从在对美味的研究上,逐渐摒弃了传统中餐单纯依靠主厨经验的菜品研发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餐厅扩张过程中的标准化品控效率。
此外,蒋佩琪还利用软件知识,自主研发出后台管理系统“熊猫自动工作站”,此项改进措施,除了让点餐变得更简单、门店之间信息互通,还可以自动追踪库存、添购食材、控制资产、减少厨余浪费。而后台沉淀的大数据还可以用于及时分析和调配菜品,厨师用工最少化,运营效率则实现最大化。
至此,熊猫餐厅成为当地唯一使用了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系统的中餐厅。
3. 引入职业经理人
熊猫快餐在实现百店规模后,从外部聘请了一批餐饮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为公司带来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组织架构,大大提升了公司运营管理水准。
当时被受聘为CEO的Joseph(约瑟夫)所提出的发展独立街边店、大力拓展汽车餐厅和外带外卖业务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富有远见的战略建议。
也正是在2000年前后,公司从商场店转向街边店,避免了遭受商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冲击。同时,也正是因为门店场景的丰富拓展,公司拓店的天花板得以大大提升。
4. 坚守“好吃不贵”的核心价值
虽然熊猫快餐在口味上做了很多本土化改良,但其始终坚持现场用明火炒菜,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中餐的色、香、味。
厨师将菜炒好后,会装入餐盘内放在前台保温。同时为保证菜品新鲜,每盘菜的量并不大,卖完后再炒。但如果45分钟后仍旧没有卖出,厨师就会重新制作。
此外,熊猫快餐坚持高性价比策略,一般一份“一荤一素加饮料”的套餐售价不到10美元,这比很多传统中餐馆动辄100~200美元的价格要划算太多。
因此,熊猫快餐每开到一个城市,都会吸引到大量学生和普通打工族前来消费。
创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熊猫快餐的崛起当然离不开市场大环境的助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经历婴儿潮一代后,整体经济度过萧条期开始走入发展的康庄大道,美国民众对餐饮的消费已不再满足于本国口味,开始逐渐对全球其他国家的饮食产生兴趣。
《时代》周刊曾做过一项著名的调查,据其统计数据显示,圣诞期间美国家庭的中餐消费金额高居购物清单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人在电影院的花费。据美国饮食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全美中餐馆达到了4.6万家,已经超过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和Wendy’s的总和。
然而,一家企业能否长久经营,持续成长,除了抓住一开始的市场机遇,能否持续应对消费新趋势做出相应改变也非常关键。
進入新世纪后,熊猫快餐针对千禧一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诉求,推出一系列蔬菜产品,改变了人们对中餐“油腻”的刻板印象,同时打出每份餐品热量不超过250卡路里的营销牌,积极迎合“吃得健康”的消费主张。
为了迎合“素食热”,熊猫快餐从2019年开始,宣布将菜单中的炒面、茄子豆腐,改良为素食友好版本,即在加工过程中不掺杂使用任何含动物成分的调味和原材。
在门店运营上,早在2014年,熊猫快餐就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建立了创新厨房,作为实验新菜品、新门店装修、新运营流程的基地;同年,熊猫快餐上线了在线订购和手机订餐系统。新冠疫情暴发后,熊猫快餐还发力免下车服务门店,加强在线数字化业务,积极探索门店智能设备的布局。
在门店布局上,熊猫快餐自2011年在墨西哥开设首家国际分店起,如今已实现在加拿大、迪拜、韩国、日本等多地的布店。同时,公司门店的拓展形式灵活,比如2019年与快乐蜂集团达成协议,以区域代理商模式将熊猫快餐引入菲律宾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熊猫快餐创始人还早早地成立了家族信托办公室,甚至聘请了专业投资人加入操盘,最近几年也开展了一些在餐饮酒店行业内的投资贷款运作。
但总体而言,熊猫快餐的资本和开放合作策略仍略显保守。一方面,公司至今未完成融资上市;另一方面,公司也没有开放加盟模式(部分学校等特殊区域属于“被迫”加盟)。
因此,时至今日,熊猫快餐距离程正昌“2020全球万店”的目标还甚远,距离做“中餐界麦当劳”的梦想更是还有很多距离,甚至被快餐业的“晚辈”Chipotle(墨西哥风味快餐)也拉开了不少距离。
如今,1947年出生的程正昌已是古稀之年,而熊猫快餐这个家族企业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