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及其运用策略
2022-07-23韩丽霞李忠伟
韩丽霞 李忠伟
教材中的插图对解读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体现了编者的用心,和文本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那么,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插图到底有何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教学呢?接下来,笔者就详细地谈一谈。
一、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1.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一本教科书里如果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会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编者在教材中插入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并附上了郑慕康作的《李清照像》。画中,女子独坐书房,挥笔创作,神情凝重。她将满腹心事都倾泻于笔端,但似乎也无法排遣这万千愁绪。画中的女子秀丽端庄,其神态、动作均与词中女主人公悲伤、愁苦的心境相吻合。画中冷清、凄惨、寂静的氛围,女子的神情、动作等,都使学生对主人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究竟有多么的伤心?她为什么会这样伤心?之后又如何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阅读词作、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2.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材中的插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阅读文本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美并感受美。比如,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收录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并附上了毛主席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毛主席一生酷爱书法,博采众家之长,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人书法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在革命年代,他多次为部队题字,运笔峻拔、势不可挡,给予将士和人民极大的鼓舞。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的意气风发。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3.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了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并附上了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间观察水稻的照片。文章的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引自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当时的韶山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人奋发的景象。文章的文本内容,再配上袁隆平在微風起伏的稻田里仔细观察水稻长势的照片,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照片中,他们能感受到袁隆平院士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跨越几十年,如今仍然在延续着。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光辉历程似乎就在他们的眼前,爱国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4.能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一共有36张插图,包括绘画作品(包括版画2幅、木刻1幅、连环画1幅等)共20幅,照片(包括剧照2张,其他照片12张)共14张,书法作品1幅,书影1幅。从类型上分,绘画作品又可细分为山水画(傅抱石的《赤壁图》、武元直的《赤壁图》等)4幅、人物画像(《哦,香雪》的连环画、郑慕康的《李清照像》等)8幅、地图(《春秋列国形势简图》)1幅、其它作品(《杏坛图》《鸿门宴图》《步辇图》等)7幅……教材中的插图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包括版画、木刻)、书影、照片等。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欣赏这些插图,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使用插图开展语文教学的策略
据熊纪涛统计,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上册共收入插图13张,下册共收入插图23张。
1.将插图与课文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结合插图阅读课文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下册收录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并附上了《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插图与课文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认真地阅读课文。通过观察地图,学生会发现该地图中有红、黑、蓝三种颜色。国名为红色字,都城、诸侯国国都、城邑等为黑色,河流为蓝色。这张图清楚地标注出秦、晋、郑、楚等国的地理位置,交代了晋军、秦军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感受郑国当时所处的危险境遇,更好地把握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加深他们对烛之武的共情,了解“舍郑以为东道主”的分量,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2.将插图与单元学习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欣赏插图的过程中完成任务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的第七单元收录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等。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插图与单元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欣赏插图来感受大自然的美。《故都的秋》的插图为林铭述所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一群白色的驯鸽从故都四合院的灰色屋顶上飞过,有的穿过了高高的光秃秃的树干。这张照片恰好与文中的“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场景相契合,展现了北京的秋味,且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人生有味是清秋,秋也与中国传统相思怀归的母题契合无间。《我与地坛》的插图为史铁生本人所拍摄的地坛的一角的照片。从照片中,学生似乎能看到了“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与作者当时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高度吻合,更与《我与地坛》一文通过描写景物传达情感的手法完全一致。文与图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作者与照片的拍摄者恰好为同一人。可以说,这张照片中的景更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中的情。《赤壁赋》的插图为《赤壁图》。《赤壁图》是金代的武元直所描绘的纸本水墨图画卷,展现了北宋时期苏轼泛舟游赤壁的场景。在波涛汹涌处,一叶扁舟飘荡在水面之上。小舟的上方,岩壁陡峭,墨色浓淡不一,呈现出一方立体的空间,非常的壮观。《赤壁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赤壁赋》的美,走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中去。这三篇文章及其插图,都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无价的,人类也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与慰藉。所以,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在对自然的反观中加深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
3.将插图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的第三单元收录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作品。针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旧版语文教材所附的插图是明代吴伟业所绘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图》,偏重写实;而新版语文教材所附的插图是清代改琦所绘的《琵琶行》,侧重写意。画作《琵琶行》中呈现了辽阔的江面与若隐若现的远山。江面上有一叶扁舟,舟上有一红袖女子目视江面、双臂环抱琵琶,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画作所要展示的空间及所要呈现的意境与诗歌的内容及意境相符,含蓄蕴藉,非常巧妙。针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旧版语文教材所附的插图是戴敦邦所绘的有关赤壁的人物图;而新版语文教材所附的插图是傅抱石所绘的《赤壁图》。将历史故事、人物与山水画结合起来,是傅抱石绘画的风格和习惯。“赤壁”是傅抱石钟爱的题材之一。这幅《赤壁图》于丙戌(1946年)绘成,落有款识:“会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丙戌仪中,傅抱石,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可以说,此时画家傅抱石的心境与画中人物的心境是契合的。这幅画为长条幅的形式:上部画赤壁,展现了赤壁的陡峭和高不见顶;中间为一片空白,衬托出江面的宽阔;下部画人物,展现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画中的东坡手持酒壶,客人手提篮簋。他们相谈甚欢,似乎正说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词与画相得益彰。学生一边赏画,一边读词,感受日月几何,今夕何夕,会油然而生珍惜当下的感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感受道家的超然物外和乐观旷达。
总之,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对插图的选取上独具匠心,始终秉承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遵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出自《增广贤文》)的理念,在课文中插入合适的图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达成教书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