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以福泉市研学实践活动为例

2022-07-2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550000罗华庚杨广斌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评价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550000)罗华庚 杨广斌

研学旅行是“从做中学”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想参透书本上的知识,还需投身实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等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过程与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当前,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仍有待提高,而研学旅行正是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让学习者完成预设项目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从全球视角来看,项目式学习已然成为教育创新的热点话题,已被国外许多学校采用并证明有效。它把学习引入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以项目驱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建构主义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指导作用的学习方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去思考,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处理,并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旧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再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等角色,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协作,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等。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调取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一步步建构新知识。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构,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倡实用主义的杜威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论述,具体概括为三个论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并以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新三中心论”,替代原来的课堂中心、书本(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旧三中心论”。实用主义理论批判了把课堂、教师和教材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二、研学旅行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从近年的高考卷来看,地理高考题问题情境设计较为新颖,且偏向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缺乏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不容易解答好高考题。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这个“教室”当中,将书本、课堂上的静态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学生在学校中学过的地理知识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体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由此,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但近年来研学旅行出现了“只游不学”的问题,研学活动缺乏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项目式学习在具体场景中以项目为驱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呈现。把项目式学习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项目式研学旅行能让研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计划性,避免没有目的地游玩以及“只游不学”的问题。

三、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思路

(一)活动准备阶段

1.主题选定与设计原则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设计要立足于地理课程,变研学实践的“活动性”为“课程性”,与地理课程紧密联系,拓展学科知识与能力相关问题,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主题中确定研学项目。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一些学生需要通过适当努力才可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项目;还可与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题,进一步加工完善,形成项目主题。

教师可结合学生在课堂中不易理解的抽象性知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凸显研学实践活动的“课程性”与“探究性”。

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由项目式学习和研学旅行活动的性质共同决定的。教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仅仅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协作、积极探究,发挥各自特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安全教育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中之重,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进行安全知识宣讲,在进行地理考察、实验和调查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安全为重,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2.研学准备与分工

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根据选定的项目主题,预先对研学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研学当天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研学地点的地质情况,确定研学路线、调查内容和观察点,如特殊地貌形态的最佳观察位置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与学生一起准备一些物品,如背包、智能手机或相机、记录本、温度计、罗盘、地图、土铲、卷尺、地质锤、雨伞、遮阳帽等,以确保研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开展。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开展小组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活动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特定的项目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考察、调查、资料收集、图表绘制和实验,进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体验强化认知,通过实践深化理解。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如下项目进行考察: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描述土壤的层次、颜色、质地等外部特征,结合观察地的地质、气候、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推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试着归纳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过观察当地的植被,对比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特征,对植被进行识别、描述,认识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当地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制作水土流失模型,演示不同情况下的水土流失等。这样的项目能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研究性、实践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评价交流阶段

在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后期,要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及时开展学生评价。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成功经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以项目为驱动,主动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在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将笔记、照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合并整理,组内生成一份汇报材料或调查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展示内容与形式,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小组的项目式研学成果进行评价,如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式可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等。综上,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思路见图1。

图1 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思路

四、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案例

(一)研学背景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地势西部和北部较高,东部次之,中部和南部较低,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较为丰富。

(二)研学活动的实施

1.河流地貌考察

(1)研学地点:洒金谷河畔。

(2)研学项目概述:洒金谷(见图2),位于福泉市城郊,是鱼梁江、诸梁江、沙河的汇合处,得名于诸梁江上游的一座古石拱桥——洒金桥,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中心景点为三河汇合处,三水斗奇,景观颇佳。流水地貌中的侵蚀、堆积和搬运作用显著,便于学生展开地理实践考察。

图2 洒金谷景观

(3)项目内容:根据2017 年版课标的要求,通过野外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地貌,并让学生描述其景观特征。基于课标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本次研学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洒金谷河流沿岸进行观察、记录与拍摄,识别“V”形谷并描述其景观特征,区分河流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判断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等。教师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河段的地貌会有何不同?”等,引导学生思考,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洒金谷沿岸景观,描述其外部特征,做好相关记录,判断此河段地貌的具体类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收集信息,旨在培养学生野外考察方面的地理实践力。

2.农业区位调查

(1)研学地点:马场坪园区。

(2)研学项目概述:马场坪位于福泉市南城区,处于多条高速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区域内有诸多农家乐、温室大棚(见图3)等,从市区前往此处游玩的人较多,适合开展研学活动。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土壤等,人文因素有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等。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图3 温室大棚

(3)项目内容: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同学们,想必大家都听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大家思考一下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待学生思考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教师从农业区位因素入手,将学生分为自然组和人文组。自然组围绕当地地形、气候、土壤实施考察;人文组围绕市场、交通及农业技术(如节水喷灌技术,见图4),对园区来往人员进行调查(如调查游客从市区到园区交通是否便利,调查园区管理人员为何选择在城郊建立园区,以及如何实现蔬菜瓜果的四季供应等),做好相关记录,便于后期进行分析。

图4 节水喷灌

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活动,分工协作,积极参与考察和调查,根据访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汇总结果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针对必修二中提到的区位因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展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

(三)评价交流阶段

研学活动结束后,围绕项目主题,小组对收集到的材料(包括访谈记录、照片、视频、笔记等)进行整理,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研学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各小组在研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以及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各组之间可进行互评。教师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为主。

地理实践力可分为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两个维度,其评价等级可按照地理实践力的四个水平等级进行划分。针对行动能力,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量表进行定量评价,而针对意志品质的评价多少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对于地理实践力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如何平衡“学”与“游”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实实在在地将研学旅行与课程内容、野外实践、问题探究融于一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参与度较高,自身地理实践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在项目式研学旅行活动中要发挥指导作用,这对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