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里中心交往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2022-07-22徐朋辉

建材发展导向 2022年9期
关键词:邻里调研老年人

徐朋辉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1 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欧洲一些传统发达国家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官方统计数据显示,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从上世纪90 年代的6299 万逐步增加到现在的19064 万,占总人口比例从5.57%大幅增长至13.5%,短短30 余年的老龄人口比例增幅高达142.37%。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高龄人口比例增势明显; 2) 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明显,乡村老龄人口比重高出城市老龄人口比重约6.61%; 3) 老龄人口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老龄人对更好的生活水平需求也日趋强烈; 4) 60 ~69 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数占总老龄人口数约55.83%,整体而言,此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自理能力尚足。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对全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社会的进步和亿万家庭的福祉。建筑作为老年人每天接触最多、使用最多的对象,需要重点处理好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与建造,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舒适、宜居、体现人文关怀的空间场所。

2 邻里中心使用现状调研分析

笔者调研了苏州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邻里中心,所选调研对象既有已经使用二十几年的早期邻里中心,也有刚刚建成不久的,这些邻里中心较能全面地代表我国邻里中心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笔者重点分析了两处邻里中心的使用现状,并着重关注老年人使用的特性。

2.1 调研内容与方法

2.1.1 调研内容

笔者调研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邻里中心的基本概况; 2) 邻里中心的功能与业态分布; 3)邻里中心各时段老年人所占比重及其行为特征。

2.1.2 调研方法

1) 网络信息查询: 笔者首先通过谷歌地图查询拟调研邻里中心周边地块的居民区分布情况,通过政府网站、各类房产网站查阅各小区的建造年代、建筑总面积、户数等基本信息,为现场实地调研把握主要方向。

2) 现场观测与跟踪调研: 笔者实地调研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邻里中心,观察各邻里中心的道路交通体系、使用现状、业态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等,着重观察、跟踪记录邻里中心各部分不同时段老年人所占比例、老年人主要活动区域及活动类型,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 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邻里中心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同时,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老年人在邻里中心中的活动时间、活动类型。

2.2 邻里中心典型案例调研

2.2.1 苏州新城邻里中心

1) 邻里中心概况

苏州新城邻里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在星海街与现代大道交叉口位置,邻里中心周边交通条件优越,有8 条公共交通路线直达邻里中心地块。新城邻里中心是苏州建造最早的邻里中心,于1998 年5 月份开业,总建筑面积约20828m。新城邻里中心位于金鸡湖商圈,是工业园区最成熟的居住中心商圈,周边居住小区有新城花园、新加花园、都市花园、天域、星海人家等,各小区入住率均很高。

2) 邻里中心功能和业态分布

虽然新城邻里中心建筑功能相对简单,但其业态仍较丰富,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各类生活服务,其业态详细分布见表1。

表1 新城邻里中心功能与业态分布

3) 邻里中心中老年人活动数据统计

新城邻里中心周边居住小区的体量较大,人口较多,且因为邻里中心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生活服务,因此周边居民热衷于将邻里中心作为公共场所使用。笔者统计了一周时间内每天老年人在邻里中心活动的人数比例(不含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活动区位,详见表2。

表2 新城邻里中心不同时段各场所老年人占比统计

2.2.2 苏州景城邻里中心

1) 邻里中心概况: 景城邻里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九华路65 号,是一个邻里商业综合体,于2016年10 月底开业,是苏州最新的邻里中心之一。景城邻里中心总建筑面积约9.5 万m,其中商业面积约4.5 万m,其体量是早期邻里中心3 倍左右。景城邻里中心区域位置优势明显,位于现代大道与万盛街交叉口,周边有多个大型居住社区,如中央景城、海尚壹品、翡翠国际等。

2) 邻里中心功能与业态分布: 景城邻里中心在建造设计之初就明确其定位,功能配置齐全,业态丰富,集社区商业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邻里中心通过分层的方式确定各功能区块的布置方式,负一层定位为邻里大厨房、一层定位为邻里大家庭、二层定位为邻里大客厅、三层定位为邻里大课堂、四层定位为邻里大餐厅,囊括了与居民息息相关的“财米油盐姜醋茶、衣食住行玩乐闲”。

3) 邻里中心中老年人活动数据统计: 景城邻里中心作为综合性较强、功能业态较全面的邻里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周边居民的“第二厨房”、“第二客厅” 和“第二课堂”。笔者统计了一周时间内每天老年人在景城邻里中心活动的人数比例(不含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活动区位,详见表3。

表3 景城邻里中心不同时段各场所老年人占比统计

2.3 邻里中心调研结果分析

除了上文所阐述的两处邻里中心外,笔者还调研了苏州贵都邻里中心、湖东邻里中心,通过对以上四处邻里中心的调研与分析,总结了邻里中心在老年人使用方面的几点特征。

1) 非节假日时段,老年人是邻里中心使用的主力军,新城邻里中心和景城邻里中心全天时段都有不少于三成的老年使用者。

2) 老年人每天使用邻里中心的场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上午六点至八点和晚上午六点至八点主要使用户外广场,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和下午两点至四点主要使用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和教培场所。如此明显的分布特征与老年人的生活内容相关,早晨和晚间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时间,因此老年人会聚集在广场上晨练和跳广场舞,而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和下午两点至四点则会陪同儿童参加各类娱乐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

3) 邻里中心仅满足了基本的无障碍设计要求,缺乏针对老年人使用需求和交往活动的设计。室外广场缺乏老年人休憩、停留的座椅和空间,室内儿童活动区和教培区缺乏老年人等待的休息交流场所。

3 邻里中心老年人交往活动类型与交往空间问题分析

3.1 交往活动的类型

丹麦著名建筑师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 一书中将人们的交往活动概括为三类。

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老年人在邻里中心中的交往活动同样可以如此划分,下面,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分析邻里中心老年人的活动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指人们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会产生的一种交往活动,包括日常的工作活动和生活事务处理活动,这些活动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较小。在邻里中心中,老年人前来购物买菜、到社区办理相关事务等都属于必要性活动,很少受天气、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自发性活动与必要性活动差别较大,受个人意愿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个人意愿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老年人在邻里中心内休闲散步、欣赏风景、读书看报。这类活动需要空间场所和环境特征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激发老年人自发开展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依赖多方参与的活动类型,需要多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作用使他人得以感受到活动的发生。在邻里中心中,老年人的社会性活动包括: 集体晨练、跳广场舞、交流攀谈、下棋、踢毽子等。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助于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促进自发性活动的发生。

3.2 交往空间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苏州几处邻里中心的交往空间针对老年人使用群体存在几点问题,下面,笔者分点阐述。

1) 交往空间单一,缺乏空间层次。笔者调研的几处邻里中心均存在此类问题,室外广场空旷,入口空间简单,室内公共空间乏味,缺乏有层次、有深度、针对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场所设计,空间节奏变化单一。室内外空间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积极性,一览无遗的交往空间会给人单调乏味之感。

2) 交往空间尺度偏大。早期建设的邻里中心在设计之初缺乏对社区空间尺度的把握,造成交往空间尺度偏大,给居民以空旷深远的距离感。近期建设的邻里中心在功能上进一步融入了社区商业,因此建筑内部空间也愈趋豪华、缺乏亲近的尺度感。尺度偏大的室内外交往空间使人群难以聚集在一起,交往活动也就难以发生。

3) 交往空间缺乏老年人使用的休息与休闲设施。交往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必要的设施,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休息休闲设施。笔者调研的几处邻里中心室外广场都缺乏足够的休息座椅和其他休憩设施,周边老年人常自备小马扎。新城邻里中心的门厅和中庭空间缺乏让老年人停留驻足的场所,交往活动在门厅和中庭中发生频次偏低。

4 邻里中心交往空间适老化设计路径

4.1 完善建筑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因身体条件的限制,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对险情的预判和应激反应能力也明显弱于年轻人,因此,邻里中心的交往空间需重点完善无障碍设计。1) 室外广场做好排水设计,建造时选择渗透性好、具有防滑性能的地砖,确保大雨不积水,小雨快速渗透; 2) 室内中庭选择防滑地砖或设置供老年人专门通行的防滑通道,楼梯和走廊设置扶手。

4.2 设置针对老年人的公共设施

在非节假日,老年人是邻里中心公共空间的绝对主角,他们有最充裕的时间和较强的社交愿望,除了必要性活动,老年人常积极开展自发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他们交往活动呈现出群体性、规律性和低运动量性的特征。针对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特征,可对交往空间中的公共设施进行以下几点优化: 1) 室外广场设置遮阳避雨设施,夏天为老年人提供阴凉之处,雨天也不必受限于室内活动; 2) 增强室外公共设施与室内公共设施的联动性,让室外交往空间与室内交往空间互相渗透; 3) 依据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类型(跳广场舞、下棋、打牌、打太极、聊天等) 合理划分交往空间,并注意公共设施布置的灵活性与可变性。

4.3 结合绿化等营造交往空间

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地方建筑标准、规划局提供的规划条例要求等都给公共建筑限定了绿地率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常将绿化设计与建筑设计脱离,此做法虽然满足了绿地率要求,但未能将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造成了绿化与建筑的二元分离状态。老年人对绿化的青睐程度高于年轻人,因此,邻里中心可以将绿化作为一个激发点,通过合适的绿化设计为老年人营造绿色、生态、适宜的交往空间,具体操作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 结合室外广场和屋顶平台设置小树池、花坛,为老年人提供打牌、下棋、聊天的场所; 2) 在中庭内设置可移动的树池或盆景,围绕室内景观布置休闲座椅,供老年人休憩交流使用。

4.4 各种功能空间兼顾老年人使用

邻里中心内常设置专供儿童活动的游乐场和教育培训机构,这些功能虽然是针对儿童和学生,但儿童和学生常由老年长辈看护,因此,游乐场外和培训机构门外常成群结队的站着老年人。这些场所的走道中可布置一定数量的座椅、设置一些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交往空间,让老年人在等待之余有一个休憩交流的场所。

5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邻里中心应当更多地关注作为使用主体的老年人,从设计与建造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舒适、宜居、体现人文关怀的交往空间场所。

猜你喜欢

邻里调研老年人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