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谱系下曲艺创作的价值纾解与艺术创新
2022-07-22张天来程远征
张天来 程远征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奋斗历史的精神结晶,是党的百年历程的经典标志,是党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曲艺是党的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作品是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红色题材曲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2022年又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当代红色题材曲艺创作应继续延伸和接续。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应积极探索创新,以更具时代感的曲艺艺术手法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更多感人的舞台形象充分、生动地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之美,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精神力量,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补足人们精神之钙,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更加富足、更加强大。
(一)传颂英烈精神,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艺人重获新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尊重。曲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背景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那些作品中展现出的英模人物的英姿,先进人物的风采,新旧社会人民群众命运的对比,都映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而曲艺工作者则以无比的热情创作出了大量赞颂革命英烈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天津市曲艺团组织曲艺工作者们围绕“红岩群英”及王杰等英模人物展开创作,自 1963年2月11日开始的《红岩》改编曲艺专场,历时5天,上演了联珠快书《红心百炼》、河南坠子《雨夜辨奸记》、乐亭大鼓《原形毕露》、快板书《劫刑车》、梅花大鼓《绣红旗》、单弦《地下苍松》、京韵大鼓《黎明的战歌》、天津时调《红岩颂》等作品。这些不同曲种的曲目歌颂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双枪老太婆、成岗、刘思扬等英雄人物无比忠贞的革命理想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给观众以精神的洗礼。《红岩》每段节目采用的曲种和谐适体,展现了曲艺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的演绎下,快板书《劫刑车》更是成为了李派快板的代表作之一,被众多曲艺工作者和曲艺爱好者传唱至今。1965年,当王杰同志的日记和生前事迹发表后,全国上下掀起了热烈的学习活动。这些作品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观众展示了英雄成长的过程,表现出党的领导作用。传颂英烈的曲艺作品褒扬了英烈的壮丽人生,向观众弘扬了红色文化,让观众铭记党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歌颂美好时代,忆苦思甜不忘党恩
1949年后,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曲艺作品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证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1958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相当多的作品都是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展开创作。小立本的相声《社会主义好》,歌颂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一日千里地建设社会主义,要把我们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迹,由衷地发出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感叹。1963年8月,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10月,防汛抗洪曲艺专场演出在新中央戏院举行,演出了快板书《抗洪凯歌》、相声《子牙河畔英雄多》、单弦《三过家门》、河南坠子《小二妮上堤》、京韵大鼓《抗洪曲》等17个新曲目。这些作品描绘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一心、共抗洪水的壮阔景象,正如乐亭大鼓《大破洪水阵》中所唱到的“伟大的党英明领导,英雄的人民百折不挠。社会主义制度无限美好,鲜艳的红旗照耀着江山万代妖娆!”而曲艺工作者更是结合新的创作题材对曲种进行了大胆创新,不仅推动了曲种的发展,而且增强了新创曲目的感染力。如1959年周文如与刘文真、韩德荣合作创作的梅花大鼓《罗昌秀》,周文如根据唱词中罗昌秀情绪的变化,巧妙运用高腔、硬腔、紧板、散板等多种手法,还适当地借鉴了京韵大鼓的一些板式,以及吸收了歌劇《白毛女》的旋律。这一系列的革新使得《罗昌秀》的唱腔明朗豪放、刚劲有力,再加上富有激情的表情动作来辅助演唱,使之完全摆脱了传统梅花大鼓悱恻、哀怨、柔媚的色彩,体现出时代的节拍和气息。彰显使命的曲艺作品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
(三)发挥楷模作用,激发人民爱国情怀
许多曲艺作品着力弘扬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楷模,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迹,表现出观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干劲。如朱学颖创作的京韵大鼓《珠峰夜话》描写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破千难,心坚定,排万险,志如虹,征服珠峰创奇功,世界争传颂,寰球齐震惊”的事迹。梅花大鼓《珠江夜话》表现了天津开发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叶迪生不向往西方的物质生活,留在祖国艰苦创业,潜心科研,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高尚情操。而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中主人公立志报国的精神境界,梅花大鼓《十五块金牌》谱写出体育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豪迈诗篇。“喜满怀来笑满怀,洛杉矶奥运会捷报传来。中华健儿扬威海外,赢来了亮晶晶光灿灿15枚金牌。”首次参加奥运会便获得15块金牌,“果然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东方巨人壮志冲云霄。”这些唱词极大地鼓舞了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士气。“中华儿女多豪迈,攀高峰,跨骏马,奋发飞腾,坚忍不拔。看来年,春催桃李迎旭日,万紫千红开遍中华。”激励力量的曲艺作品起到了“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作用。
(四)强化精神引领,引领时代新风尚
曲艺艺术的创演实践中,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精神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既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又在革命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创造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境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个漫长的蓄势待发期,曲艺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创作的艺术作品逐渐凸显出成熟、内敛、深沉的艺术风貌,舞台探索也从外在的客观写实转向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并在融合了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后不断地兼容并蓄,走向开放,像章回鼓书《古城暗战》、评弹《焦裕禄》等作品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当前,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是我们创新发展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当务之急。
(五)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作、创造和创新之力,是当前摆在每一个曲艺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人们越来越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个体不再依赖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要靠媒介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就主流意识而言,艺术精品的“精”必须是落实于“与时俱进”和“喜闻乐见”两个理想坐标之间的“精”。两个坐标相互投射交融,同时视角各有侧重,前者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在生活层面上的长久驱动力,即以正能量为核心能源场、以真理为行动靶向的科学发展;后者彰显的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瞬时感染力,大众传播效果上表现为习总书记所说的“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凡是拥有长久驱动力和瞬时感染力双套引擎的优秀作品,就有可能成为长演不衰并且持续引发社会思索、推动社会思潮进步的艺术精品。切入新时代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当是曲艺工作者进行创演实践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期新挑战下,曲艺创作者需要探索红色题材的深度与厚度,曲艺作品需要实现作品的时代化、大众化和个性化。讲好中国故事,再造红色经典,曲艺创作者则需要思考红色谱系曲艺作品创作所面临的8个基本问题。
(一)突出曲艺作品人民性的根本途径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只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汲取营养,才能为艺术创作打下扎实基础。创作者应是“心中有人民、脚下有生活”,深入群众之中,寻找百姓生活中更真实、更鲜活、更感人、更有生命力的故事。曲艺创作者应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一线,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力作,才能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表现时代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与思想内涵,体现关照现实、关怀生命的精品佳作。总之,曲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即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二)重视曲艺作品以观众为中心的内容创新
如何深入观众内心,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源泉。如《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文章中说的那样,要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从人民生活中锻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曲艺创作,绝不是机械生产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主体行为特质。以观众为中心,就是曲艺家的艺术观念。“必须以观众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红色文化曲艺作品创作,必须从普通百姓的视角,以革命者的日常情感、凡人小事的视角切入故事表达,通过典型的鲜活的人物塑造,来映射出革命者的高大形象,这是与观众始终保持平等的姿态,并且适应新时代审美的必然。在有了采风、采写、创作的前期工作后,要主动以人民群众为师,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舞台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将文本写作与二度创作、多度创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到人民群众中去,是锻造经典曲艺作品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深化曲艺作品思想和科学表达的内涵创新
曲艺作品思想内涵的不可或缺,在传统认知、思想启迪、更新意识、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再加上具有思想内涵的科学表达,才能确保受众的接受。曲艺创作是沉潜生活深处的观察所得,是审视世事诸象的内心思辨,又是带有主观痕迹的叙述,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看法有愚钝和精深的高下之分,也有或褒或贬的意识倾向,只有专注于真正原创的独立思考,专注于独特深入的生活发现,才能让曲艺创作摆脱平庸。对艺术而言,其发展过程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讲述不同故事,或是讲述同一个故事,如何能让人透过你的讲述回味出一点不同以往的发现,才是创作时该深入思考的。
(四)强化曲艺作品原创度和表达创新
原创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实力的标尺,精品创作,抓作品创作是首要任务。原创力应该是一种积极、不断生成、具有革新性的创造力,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真正触及曲艺审美的精神追求。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就是通过志愿兵汽车司机大老郭用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俘虏兵的故事,在富有传奇色彩的讲述中塑造了志愿兵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从而让观众对“最可爱的人”肃然起敬。英雄人物的传奇形象,都被普通百姓关注的“爱、恨、情、仇”所表达,原创度高,感染力强。另外,原创的方法之一,还可以是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对其加以吸收和发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曾经提到“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學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也提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五)促进曲艺作品的幽默性和融入度
曲艺是语言的艺术,曲艺本身的属性也决定了曲艺作品应有一定的幽默性、灵活性、演绎化,如果一个曲艺节目叫人听不下去、看不下去,那么它再多的功能也是水中捞月、镜里看花。曲艺创作的过程并非客观的纪实,而是作者情感注入作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作者的主观演绎表达,何况艺术就是要表达主观的思想和情感。曲艺作品不能感动作者,也就无法感动观众,作者是将自己被感动的那种感觉放进作品里去感动观众。②经由作者自己的审美眼光,注入自己的情感,这眼光、这情感正是能代表观众、引起共鸣的眼光和情感。作者自身的思想修养、艺术造诣都将影响作品的接受性。③
曲艺作品中英雄的美是社会的美、意义的美、品格的美,更应该是艺术的美。艺术形象要有血肉,可感知。英雄首先是人,要有人性,有人的日常。感人的高尚永远与人性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性而只有神性的高尚,并不感人。对于喜欢曲艺的人,曲艺形式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是有魔力的。曲艺作品突出曲艺的技巧、曲艺的属性,也就突出了作品形式的趣味。
(六)增强曲艺作品演绎人员的艺术表达能力
“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玉汝于成的独特精神谱系,曲艺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再造红色经典,需要曲艺创作者挖掘更好的艺术升华方式,结合曲艺自身的特点,相得益彰地实现作品的美学升华。在这里,曲艺表演的美学定位至关重要,曲艺演员对曲艺作品中角色的美学风格和演绎,对作品风格会造成很大影响。曲艺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应该重视曲艺演员对曲艺作品艺术加工的功能,加强曲艺作品的演绎效果,挖掘其在故事演义中的人物塑造。在曲艺表演中,审美主体最终面对的审美对象是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无论什么曲种、无论哪个具体的节目文本,都将因演员的不同演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曲艺讲究“跳进跳出”,一人分饰多角,“角色数量=N+1”,即演员除了扮演文本设定的角色外还要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即表演者自己。而这里的人物不是纯粹的演员自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技术淬炼的、进行了美学定位的演员扮演的。
(七)实现曲艺作品传承对象的培养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青年运动擘画了新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曲艺创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有紧迫的形势需要、更有曲艺艺术长期积累的丰厚底蕴和根基。在艺术创作中,把面向青年、青少年群体的曲艺创作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的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样才能实现红色经典的艺术传承。通过丰富和拓展曲艺创作的题材,深化红色经典的挖掘创新,探索面向青少年曲艺创作的艺术规律,引起更多的青少年关注曲艺、热爱曲艺,这样才能为曲艺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快板《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红船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适合青少年来表演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不但能让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同时也能将传统曲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八)加强曲艺作品演绎模式和传播方式的形式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红色谱系曲艺作品还需要探索与网络结合的新方式,以推动其大众化发展。红色曲艺作品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途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根在网络视听宣传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才能真正承担起积极传播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的重要任务。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年轻观众多数喜欢时尚、新颖的艺术作品。如按照传统方式表演传统节目,不易于年轻观众理解与接受,而符合时代的新作品和加入新元素的传统节目非常受年轻观众喜爱。如群口相声《新战马超》是评书与相声嫁接的节目,是在传统评书《战马超》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改编,它幽默巧妙地讽刺了当下影视剧对历史的顛覆。该节目还加入了大量时事,如中央刚刚开完文艺座谈会,节目中就提到了通俗不是低俗、欲望不代表希望等座谈会讲话内容。这样的曲艺节目紧跟当下的时代形势,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为曲艺注入了新的内容。现代受众不但生活节奏快,艺术欣赏也追求“短平快”的方式,一些传统相声中三番四抖、铺平垫稳的表演方式在这里不再适合。而节奏明快、载歌载舞、包袱紧密、动作表情夸张的“柳活”“腿子活”“子母哏”更能受到当下观众的欢迎。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挥文艺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作用,了解红色精神谱系下曲艺创作的历史,完成好红色精神谱系下曲艺创作的艺术创新,发挥好红色精神谱系下曲艺创作的当代价值,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探究。
(本文为辽宁省文联2022年度文艺评论重点课题立项《红色精神谱系下曲艺创作的价值纾解与艺术创新》LWL202213)
注释:
①秦珂华:《探寻共鸣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曲艺》,2020年12期,第18页。
②秦珂华:《曲艺轻骑 驱疫清奇》,《曲艺》,2020年第3期,第11页。
参考文献:
[1]薛宝琨:《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1996年。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罗扬:《新中国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中国艺术报》,2009年9月29日。
[5]邱振刚:《河北乐亭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艺术报》,2010年3月23日。
[6]康尔:《中国曲艺与通识教育》,《中国艺术报》,2014年10月31日。
[7]屈妍:《高等院校应设立中国曲艺学学科》,《中国艺术报》,2015年3月20日。
[8]董耀鹏:《关于建设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的构想》,《中国艺术报》,2016年5月13日。
[9]陈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光明日报》,2016年第1期。
[10]吴文科:《让中国曲艺更好地“走出去”》,《中国艺术报》,2018年1月19日。
[11]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12]马晓鹿:《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阳泉日报》,2020年12月6日。
[13]周爱华:《沂蒙精神在戏曲作品中的呈现与变迁》,《艺术百家》,2020年第3期。
[14]常晶:《红色文化为百年辉煌铸魂》,《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22日。
[15]申东昕、杨子浩:《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陕西日报》,2021年7月14日。
[16]马红雯:《做好“情景党课”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联合时报》,2021年2月2日。
[17]马炯:《红色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5日。
[18]张丽:《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百年党史》,《人民政协报》,2021年4月12日。
[19]陈少辉:《让身边的红色文化“活”起来》,《宿迁日报》,2021年4月8日。
[20]王兴昀:《以曲传神,以艺践行—红色精神谱系下的曲艺创作刍议》,《曲艺》,2021第5期。(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