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微凉 穿越岁月悠悠长
2022-07-22白英
白英
“千丝万缕理成行,排线刷浆露异香。漂染罗纹工艺巧,三江夏布数荣昌。”荣昌民谣里这样唱道。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是我国最早的布,今称为“夏布”。在“夏布之乡”重庆荣昌,在黄氏夏布第七代传承人黄秀英(图1)的带领下,一双双灵巧的手绩纱、整经忙碌不停,一把把精致而光滑的梭子穿梭不绝完美交织,夏布的传奇依然在延续。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这篇《东门之池》描绘男子对东门外水池中浸麻女子的爱慕,也展示了比岁月更悠长的中国古老麻布手艺。巴蜀之地,从来苦夏闷热难当,荣昌自古是苎麻的产地,织成的苎麻布轻柔胜丝,清凉爽身,正是作夏日衣料的佳品,所以称“夏布”(图2)。夏布,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织造技艺代代传承,至今仍在荣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夏布看似粗糙却触之柔软,看似陈旧朴素的外表下,透出一股淡然若风的气度。质朴、素净、平和、低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有一种时光里无言的淡定与从容。
荣昌夏布小镇,因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而建,位于重庆市荣昌区。这是一处集夏布传统文化保护、展示、科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区,黄氏夏布第七代传承人黄秀英的加合夏布展示研发中心就位于小镇内中国夏布博物馆旁边,研发中心宽敞的展厅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台古老的纯木制织布机,还有机杼、踏板、天平等木头部件。
加合夏布展厅内,古朴大气的成匹夏布,简约端庄的夏布女装,轻柔若云霞的夏布围巾,环保亲肤的夏布床品,还有品味高雅的夏布画(图3)、别具情致的夏布扇(图4)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黄秀英精致的眉目间写满大气从容,热情的笑容里透着卓尔不凡,她讲解产品、讲述历史、展示样品、介绍工艺忙得不亦乐乎。看似普通的一卷卷夏布,在她的带领下,开发出的夏布工艺品、艺术品、实用性产品多达千余种,涵盖服饰、窗帘、屏风、团扇、绘画作品等。
古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苎麻,因纤维细长质轻,弹力大光泽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主要衣着原料,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所以,苎麻在国际上又被称为“中国草”。汉朝时,夏布被称作“蜀布”,上品细润,价值不菲;唐朝时,夏布成了贡品,夏布素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美誉。汉唐时还流行一种“白苎舞”,舞者身着薄如雾气的白色夏布起舞,在悠扬的乐音里变幻身姿。时隔千年,夏布早已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融。(图5)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荣昌龙集镇的路边,随处可见碧绿柔韧的苎麻,这里是加合夏布的一处生产基地,黄秀英随意折下一根枝,轻轻一撕一捻,几根丝状的茎便出来了,苎麻皮和秆之间的这种薄纤维,通过漂洗就是夏布的原料苎麻丝。跟随黄秀英,驱车来到从事生产的农家,“咯叽咯叽”的织布机声音从一间间民房中传来,宛如时间的原始语言,神秘而久远。“这里是荣昌夏布合作社的农户。”黄秀英说,为了让家庭妇女们学习夏布手工技艺,她启动了“妈妈制造”项目,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这样既可以照顾家人,也有利于教育孩子。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流传在当地的《麻布神歌》这样唱道。黄秀英说,由于苎麻原料的胶质厚重,成麻不规则,所以每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方式,不能以机器替代,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打麻、绩纱、挽麻团、牵线、刷浆、织布、漂洗、印染等十几道工序,方成服饰。其中,绩纱(图6)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很费工,老妈妈将一扎扎麻解开,用指甲将麻片劈成麻丝,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而纱线变成团,需把两个头靠在一起,十字交叉一根根地接,然后再拧成一股绳。用圆筒卷成如茧状纱锭一样的小团缕,这就是挽麻团,将来作经线。而芋线是织布的纬线,挽芋线时用一根约10厘米长的竹枝将麻线上下缠绕,挽成两头小中间大的芋儿,挽好后抽出芋子棒,规整后的麻“芋子”大小形状要能放进纺织机上的梭子线盒才算合格。(图7)
“编布苦,编布难,一纱一线把我拴;编落多少日和月,编断多少美姻缘。东家活路亏得紧,有做无吃泪涟涟……”织机上多是年轻媳妇们,她们哼唱的织布谣诉说着织布的辛苦。在织布之前先要将经纱牵疏入筘(kòu),然后上浆。苎麻只有上浆之后,变得光滑才可以织布。房间里摆放着古老的织布机,如果没有悬在空中的一盏盏白炽灯,真的会让人恍惚,以为回到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织造工坐在一台老式木质织布机上,下腰、踩踏板、双手翻飞丢梭、推筘,手脚腰并用,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连串动作,让人眼花缭乱。随着织布机上下摆动,左右交合,梭子来回飞动,不经意间,经线和纬线已无数次交织在一起,搭在柱梁上的夏布一点点地增长着,光阴悄无声息地爬满夏布的每根麻线,浸染出的是历史的味道。粗犷淳朴,又细腻如丝,虽由人造,却返璞归真,夏布从毫不起眼的苎麻里提取原料,经过数十道纯手工工序的制作,造就了它的天然纹理,自然而然,宛若天成,像极了大自然的未知与随性,这正是夏布的独特气质。(图8)
黄秀英出生在夏布世家,从小就生活在夏布的世界里。他们家夏布产业的传承,既是家族历史,也代表了夏布在荣昌的发展历程。清光绪年间《荣昌县志》记载:“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当时,荣昌夏布远销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名扬海内外。然而近百年来,夏布却几经流转,潮起潮落。19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夏布首当其冲,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渐渐淡出国人的日常生活。
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韩东南亚等地对夏布的需求唤醒了沉睡的夏布机,很多织布老艺人被请回织布机旁传授这几乎快要失传的夏布织造技术,夏布之乡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夏布厂,黄秀英的父亲黄良谓当时就办起了夏布厂。1997年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让荣昌夏布产业经历了严峻考验,家里工厂有些撑不住了。当时,从四川外语学院(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黄秀英,在重庆的一家国有外贸公司工作。面临突发情况,黄秀英对家族传承了好几代人的老手艺就这样没落心有不甘,加上她对外贸业务的重新认识,认为自己“必须做点什么”。黄秀英辞掉了工作,2000年那年,正式回家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当时濒临破产的夏布厂。
与其说是接班,不如说是重新出发,作为女儿,黄秀英另起炉灶开启了创业之路。经历了那场金融危机,夏布的荣耀和光环已经逐渐淡去,“一个老产业如何适应新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夏布人又该做哪些改变?”她要做的,不仅是传承家族事业,更是要破解一个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课题。
与父亲的经营理念不同,黄秀英按自己的想法大刀闊斧进行改革,开始重新布局夏布产业。在生产流程上,父亲采取的是工厂化的集中生产,而黄秀英采取的是以村级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她将原料交给农民,约定时间回收麻线,然后进入织布、漂染等较为复杂的加工工序。这样一来,既适应了农村的手工生产规律,又避免了产品的囤积。在外贸交易方式上,过去黄良谓是先生产后销售,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折,企业往往应对无方,而黄秀英更熟悉海外市场规则,强调根据顾客订单进行生产,尽可能减少库存。她还看准时机,引进海外资本进行战略投资,大胆将一家韩国企业引入荣昌,相当于将外海市场的需求直接在当地落户。同时规范了信用证、TT付款等国际市场标准的交易模式。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与系列改革,黄秀英的夏布产业站稳了脚跟,出口额又重新回到了“千万级”。(图9)
在炎热的夏日里,一袭麻衫,一面麻帘,就能让夏天变得安逸而沉静,就能保持内心的安之若素。荣昌夏布,传承千年的古老记忆,在成千上万次的经纬穿梭间,呈现中国气韵之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一直在以黄秀英为代表的传承人手中向前发展。如今,黄秀英的加合夏布已形成原料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策划、培训服务、国际贸易、跨界合作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把时代审美融入夏布服饰,用流行时尚的艺术设计、文化包装去提升夏布的品质,赋予夏布更多的附加值,让它从古老的传统中“活”过来,以新面貌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创造美丽、引领时尚。随着现代东方生活美学的兴起,夏布以其天然、质朴的质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已从传统的布料成为时尚与古朴兼备的文化载体。
(编辑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