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大红楼:初心之始 精神之源
2022-07-22黄春锋
黄春锋
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红色建筑,这就是北京大学红楼。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北京大学红楼挂牌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成为党员干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教育基地。
北京大学红楼(以下简称“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1918年至1923年间,这里汇集了一批中国先进的专家学者和知识青年,他们以北大红楼为平台,传播各种思想,为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而学习、思索、辩论、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发展,北大红楼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之地、伟大建党精神之源头,中国革命的红色序章由此开启。
见证伟大建党精神诞生
从极具民国风的铁质大门进入院内,高大、庄重的北大红楼便呈现在眼前。北大红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整体呈“工”字形,二层以下为中国传统的须弥座结构,厚实庄严,二层以上为典型西洋建筑风格,大气稳重。
从红楼中门进入,“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的标题映入眼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介绍,这个主题展是纪念馆的常设展览。展览分为“经历近代各种力量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唤起民族觉醒 构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高举爱国旗帜 形成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播撒革命火种 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 铸就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6部分,958张图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分布在各个展室,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层东侧的119房间,是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也是第一部分展览的重点展室。办公室分内外两间,陈列着当年的书柜、办公桌、电话等物品,墙壁上挂着李大钊手书的对联——“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这正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写照。
1918年8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在这里工作。其间,他率先在国内宣传十月革命,先后撰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多篇雄文,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0年4月,李大钊与共产国际委派到中国的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会面,商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问题;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在此成立;11月,共产党北京支部在这里成立,李大钊任书记,与上海的陈独秀等早期党的领导人遥相呼应,开启了“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光辉历程。可以说,北大红楼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
感受波澜壮阔历史瞬间
二层东侧朝南第一间的文科学长室,是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工作时的办公室,也是展览第二部分的重点。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召集李大钊等人在这里创办了《每周评论》,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与《新青年》互为补充。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它针砭时弊,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在相当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及时提出斗争纲领、口号和斗争方式。从5月4日到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7篇文章和33篇《随感录》,推动运动朝着正确而彻底的方向发展,毛泽东评价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踏上通向三楼的楼梯,远远便听到“还我青岛”“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呐喊声。跟随慷慨激昂的口号,便来到位于三楼东侧的“五四游行”展厅。不大的展厅内,左侧运用全息影像技术生动展现了五四游行时的场景,右侧的展柜内,陈列着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1919年9月出版的第一本五四运动史料集《五四》。它由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蔡晓舟和北大国文系学生杨谅工共同编辑,保留了五四运动的原始档案,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三楼东侧还设有“‘播火者’李大钊”展厅。展厅中央,屹立着一尊李大钊全身塑像。先生目视前方,神态安然,右手握书,左手自然下垂,仿佛即将踏入教室给北大学子上课。观众还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全方位多角度观看、了解、感受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进步青年等革命活动的方方面面。
“北大红楼见证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一代的灿烂青春。我们深切感受到五四精神的内涵,体会到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一名前来参观的北京大学学生表示。
感悟青年毛泽东信仰之始
在一楼西侧展区,有一间屋子参观者众多,它就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图书馆第二阅览室。
毛泽东1918年第一次来京时,经北大教授杨昌济推荐,从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在靠近门口的一角,摆放着一套普通的桌椅,桌面上放着纸张、笔墨,书桌旁陈列着书架和报纸等展品,这是青年毛泽东当年在图书馆工作时的工位。
当时,毛泽东的工作是负责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由于工作关系,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还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结识了《京报》社长邵飘萍。身处这窗明几净的第二阅览室,观众仿佛看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报刊的样子。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有三本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打造北大红楼新名片
坐拥北大红楼这一革命文物资源宝库,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通过“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着力展现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独特贡献、独特价值。
作为一个“年轻”的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学术立馆、文保强馆、社教兴馆、科学治馆”作为整体工作思路。在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早期建党人物、事件的专题研究。同时,发挥纪念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做好“北大红楼大讲堂”“北大红楼读书会”等系列精品活动,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北大红楼新名片。
“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努力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党史类纪念馆。”杨家毅说。
(作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