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钱”支书程玉珍
2022-07-22胡琳
胡琳
2011年以前,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路不平、条件差,收入低、生活难,穿旧衣、喝稀汤,蹚小路、住破房,媳妇少、光棍多,粮食少、外出多,治安乱、纠纷多”。如今走进村子,整洁的居民区,通达的柏油路,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村民都说,这样的变化,多亏了“当家人”程玉珍。
从老板到支书: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
1992年,程玉珍嫁到刘寨村。后来的十几年里,她和丈夫白手起家,跑过运输,摆过地摊,学过理发,开过饭店。凭着独到眼光和勤劳双手,在县城开了美容院、旅行社,还做起了房地产,事业风生水起,成了村里有名的能人。富裕起来的她从没忘记乡亲,只要村里有需要,她二话不说,捐钱捐物。但村里却一年又一年延续着贫穷,村主任、书记改选了很多次,可谁来也干不长。
2011年,又一次村两委改选时,很多村民想到程玉珍。连续一个月,乡亲们一拨又一拨去县城找她,动员她回村当支书。“我爱人的生意正在转型,自己的美容院和旅行社也离不开人,总不能把生意丢掉吧?而且孩子才5歲,谁来照顾?”她十分为难。有一天,老支书和几名老党员再次登门,老支书说:“我们村太穷,我们也穷怕了,你平常做的好事让村里人知道你是好人,是有本事的好人,你就回村帮帮大家吧。”就是这句“穷怕了”戳痛了程玉珍的心窝,她答应回村参选。最终,她高票当选为刘寨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程玉珍40岁。“我当时真没想到能选上。我离开村子十几年了,很多村民见面都不认识,怎么会选我?当选的那天,我有点发懵。”
既然选上了,这就是份沉甸甸的责任,就要好好干,“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程玉珍下定决心。
她把美容院和旅行社交给别人打理,把孩子留给父母照顾,一心扑到刘寨村的脱贫致富上。全家人也十分支持程玉珍。然而,凭一腔热血走马上任后她才发现,当村支书和做生意完全是两回事。
刘寨村有260户村民,在册人口720人,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常住的只有268人,大多是老弱病残。荒凉的山坡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几户人家破败的房子,房后就是干巴巴的山沟。村民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1000元左右,村委会账上基本没有余钱。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优势,面对这名副其实的“包袱村”,想改变、想发展该从何下手?
去县里开会,程玉珍压根儿听不懂人家的讲话。回到村委会,琐事一堆,不知道该怎么干。对刚上任的程玉珍来说,如何“经营”好一个村子,是个巨大挑战。
面对这种烂摊子状况,从小在外打拼的程玉珍没有打退堂鼓。她挨家挨户走访,摸排村子的详情,了解村民们的难处,为刘寨村的脱贫致富订计划、找出路。
“闺女,你能不能让俺们用上自来水?岁数大了,走不了远道提不动水嘞。”“闺女,你不是有小汽车么,能不能拉上俺们上县城瞧瞧?”回忆起老人们当年这些最朴实的心愿,程玉珍忍不住落泪:“因为交通闭塞,我们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20多里路,但好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
对于程玉珍来说,从生意人变成贫困村村支书后,花钱的地方和挣钱的理由都与原来不一样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修路、通水、盖新房
一番深入调查走访后程玉珍得知,路和水是全村的“心腹大患”。
解决村民行路难、吃水难,成为她的头等大事。方向找准了,项目确定了,资金从哪里来?那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程玉珍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美容院作抵押,贷款150万元给村里修路、通水。她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只牢牢记着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原来的出村路坡陡弯多路窄,路面坑洼不平,出行非常不便,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条像样的路。程玉珍领着大家勤干、苦干,很快修通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村民从此告别羊肠小道,到县城原本4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20分钟。
多年来,村民喝的都是旱井水,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在程玉珍的带领下,村委会统一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让村民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刘寨村位于一处山洼,周围遍布荒沟和山坡,山坡最高处20多米,荒沟最深处40多米。村民住房多是依山而建,张家的房顶有可能和李家的房子地基齐平,爬山下沟,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全村260户人家大多住的是土窑洞,新砖房不足11间。
在程玉珍看来,改造旧房,改变村容村貌才能稳住村民的心。为此,她召集村两委干部一起商议后,决定采取拆旧建新、以新补旧的办法,在新建住房时,把山坡削平,把荒沟垫平。工程量很大,资金缺口也不小,但更多的阻力却来自拆迁工作。村民都想住新房,但又担心程玉珍要是哪天走了,新房修不起来,连旧房都没得住。村民的质疑提醒了程玉珍,思来想去,她决定给村民吃颗定心丸——“我垫钱,先盖房”。
程玉珍再次说服丈夫抵押贷款150万元,开始了愚公移山般的拆旧房建新房工程。历时两年,统一规划建设的40余套二层小楼竣工,村里44户109人搬出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村民如愿住进了二层小楼,程玉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这期间她听说一件事:村里的一位五保户在家去世两天后亲戚们才发现。
“一定要安顿好27位五保户,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程玉珍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修建养老院!
2012年,程玉珍再次自筹资金建起养老院,并提出“以孝治村、推动发展”的治村理念。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全都免费入住。一位老人住进养老院后激动地说:“现在不光村里的日子过得好,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有的住、有的吃,每月还有零花钱。”
几年来,刘寨村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起了养老院,改造了办公楼,硬化了街巷,安装了路灯,还建成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刘寨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许多了解刘寨村过去的人都说,没想到刘寨村的变化这么大、这么快。
在每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程玉珍都是亲自上阵。因长时间休息不好,有一次她在工地摔倒,导致左臂骨折,到医院检查包扎后,她打着绷带又返回工地。一项项工程、一件件实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尝到甜头、看到希望的村民,对程玉珍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论她说什么、干什么,大家都跟着干、抢着干。
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程玉珍来了,咱日子有盼头了!”
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乡亲们很开心,见了程玉珍就夸。可是,她的心里依然压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不能给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路,现在的一切都长久不了。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程玉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聘请专家到村里开展技能培训,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外出接受种植、养殖、厨师、家政、电焊、理发等培训,帮助贫困户提高就业技能,实现一技在手、致富不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几年,全村有40余人走上就业岗位。
2013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程玉珍发现建设蔬菜大棚见效快、收益大、带富能力强,于是筹资80万元在村里建起10座冬暖式大棚,计划承包给贫困户经营。村民们却顾虑重重,都担心经营不好反倒赔了钱,谁也不敢开这个头。面对这一情况,她找到村里的旱地蔬菜种植户张雷平,和他达成无风险承包协议:蔬菜大棚挣了钱算张雷平的,他上交村委会承包费;赔了钱算程玉珍的,由她支付承包费。
此后,程玉珍积极帮助张雷平联系技术人员,打通销售渠道,一年下来,张雷平实现净收入30多万元。这一成功示范,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大家纷纷上门找程玉珍提出承包大棚的想法。她趁热打铁,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新天地、新世纪两个种养专业合作社,新建大棚88座,通过金融贷款、社员入股、土地流转、荒地复垦、吸纳贫困户等方式,实行统一建设、统一贷款、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六统一”,将蔬菜大棚全部承包给能人大户和贫困户经营。
村里出资硬化了路面、接通了水、电,为经营户办了种植保险。“程玉珍来了,咱日子有盼头了!”这是村民的心声。一批原先外出打工的人也返乡回村,加入承包经营大棚的行列。
大棚做起来后,程玉珍并不满足,她一直在琢磨新的致富路。她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又上马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养殖场、小杂粮加工厂,种植旱地蔬菜250余亩、小杂粮150余亩,开发农家乐,形成设施种植、旱地种植、小杂粮、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养殖、手工艺品、乡村旅游八大产业,还有正在修建的西红柿深加工和酒厂各一座。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的山村,2016年實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刘寨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程玉珍当年选择的这个“包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很多人都称壶关人为“壶关疙瘩”,意思是精明、执着、不服输。程玉珍就是典型的“壶关疙瘩”。她坦言,大话自己不会说,就想带领全村村民,发扬这种“疙瘩”精神,过上幸福生活。
[转自《脱贫攻坚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先进个人事迹(20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