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助老”托起幸福晚年
2022-07-21钟泽鹏
文|钟泽鹏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出自唐代刘禹锡先生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大意为:有谁不担心衰老,而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古人的参悟中夹杂着些许无奈,而对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社会舆论中关于养老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激烈。
受传统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9073”模式凸显,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所谓“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因此,创新“社区物业+养老”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做好社区居家养老不仅要打造良好的社区闭环,更重要的是整合平台资源。智慧平台设施的建设是打造商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恰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一步。
政策助力“智慧助老”
《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22】1 号)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鼓励更多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 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
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各地要统筹老龄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要用好有关资金和资源,积极支持老龄工作。
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
金融助力养老产业
金融是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工具。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与之前的养老五年发展规划相比,此次《规划》更加重视金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和“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服务渠道”等,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有助于支持高质量养老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凡事预则立,面对这样严峻的养老形势以及国家多方面政策的强力支撑,国家“智慧助老”试点项目借助“互联网+智慧养老”,以智慧民政养老服务与大数据平台为支撑,通过老年人证(电子证)国家试点项目作为突破口,构建涵盖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立体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全国智慧康养友好平台信用信息平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幸福梦想照进现实。
2022年5月19日,国家“智慧助老”试点项目启动会以来,各工作组积极贯彻落实联合办提出的工作要求,规划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及下一步工作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1.实施“智慧社区助老一卡通行动”,推动老年人证电子证照在试点地区广泛应用,实现老年人证电子证照在试点地区样式和数据信息的标准统一,并在试点基础上全国复制推广。
2.在老年人办事、出行、医疗、文娱、消费等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工作,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与社保卡、交通卡、公园卡、“健康码”等相关卡、证、码的后台数据打通,推动老年人证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加快建设全国智慧康养友好平台。
3.成立全国智慧助老城市更新增信基金,以投资换机制,以投资促试点,探索完善推动城市更新、“智慧助老”的多渠道筹资方式。
据悉,各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国家“智慧助老”试点项目中,加快探索推进“智慧助老”养老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