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资 讯
2022-07-21
研究人员研发出热电转化效率达40 %的热光伏电池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国家碳计量中心筹建
5 月12 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这是该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将发挥计量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市场监管总局介绍,计量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是推动计量更好融入国家、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为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成立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煤水电气油热等能耗数据在线监测分析,建立了标准化碳计量实验室,具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森林草原碳汇量分析等能力。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依托该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能够发挥内蒙古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引导全国各地计量技术机构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据了解,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将通过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加强碳计量人才培养,搭建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的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发挥计量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网
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研究人员设计出新型热光伏器件,可使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超过40 %。
热光伏(TPV)电池是类似于太阳能板发电的光伏电池,从热源中捕获高能光子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大多数TPV 电池的效率约为20 %,最高纪录约为32 %,这些材料可转换低温、低能量的光子,转换能量的效率较低。MIT 和NREL 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高禁带半导体材料设计的TPV 电池,能从更高温度的热源中捕获更高能量的光子,可更有效地转换能量。
研究人员计划将TPV 电池集成为一个发电和储能系统,该系统将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吸收能量,并将这些能量储存在高度绝缘的热石墨库中。当需要能量时,如在阴天,TPV 电池会将热量转化为电能,并将能量分配到电网。
来源:科技部合作司
我国首个大气中子辐照谱仪通过验收
6 月6 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在散裂中子源园区对“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气中子辐照谱仪试验平台”进行了验收,中国工程院夏佳文院士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辐照谱仪成功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并成功通过验收。
重大技术突破 辐照谱仪通过验收
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大气中子地面模拟加速测试平台。
中国散裂中子源从2011 年开始规划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并建设靶站内大气中子专用孔道,在广东省科技厅的资助下,大气中子辐照谱仪于2018 年开始建设,于今年4 月2 日成功出束,并开展束流谱仪联合调试、中子束流参数测量以及辐照效应验证实验。
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利用已规划和建设的靶站大气中子孔道,建设了大气中子辐照谱仪试验平台,高质量完成了各设备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与谱仪联合调试,完成了预定任务,达到了项目建设指标。与世界同类设施相比,本项目建成的谱仪中子性能更接近大气中子真实环境的能谱,具有中子通量高、通量调节范围宽、束斑尺寸大且调节灵活等特点。项目组在宽能区脉冲中子辐射场测量、强辐照环境下中子束调控、高能中子屏蔽、大气中子辐照效应测试平台等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对国内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据悉,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将为新型半导体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可靠电子设备、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辐照效应、核数据测量等提供大气中子试验环境,为我国在航空、航天、通讯、能源、电力电子、现代交通、医疗电子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高可靠电子信息系统研发与产品制造,提供一个先进的、功能强大的大气中子测试与科研平台。
实际上,谱仪是利用中子散射来测量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的装置,科学家们可以把不同的材料放置到谱仪装置,测量原子在物质中的位置,以及原子在物质中如何运动。每台谱仪都有自己的“特长”,给不同领域的用户提供相应研究能力。此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对用户开放了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及多物理谱仪四台谱仪。
来源:大洋网
上海市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
6 月20 日,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上海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等。
到2025 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 座左右,培育5~10 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 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 000 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 万吨/年。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低热值含碳原料制氢、高炉富氢、竖炉全氢冶金工艺和设备、利用钢厂余热源的低电耗高温固体氧化物制氢、掺氢航空发动机氢-锂-超级电容复合航空动力系统等等,这些出现在《规划》里的新研发方向,将奠定上海在中长期的技术高地定位。
到2035 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发布2021 年度电力可靠性数据
6 月24 日,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发布2021 年度电力可靠性数据。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市中,珠海、深圳、中山、广州、佛山5 个城市的全口径年平均停电时间首次小于1 h,加上供电可靠性长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香港、澳门,目前大湾区年均停电时间小于1 h,供电可靠性已达到世界主要湾区先进水平。
据了解,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 万亿元,比2017 年增长约2.4 万亿元,全社会用电量超过7 600 亿千瓦时。
当前,粤港澳产业转型升级已进入面向前沿技术创新、面向智慧型制造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微电子、芯片、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大湾区对供电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稳步下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可靠性管理中心主任周霞告诉记者。据悉,与国际湾区主要城市对比,珠海、深圳、中山、广州4 个重点城市年平均停电时间排名已经进入前50 %行列,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已低于纽约、旧金山。
目前,南方电网通过18 条西电东送“大动脉”,把西部的清洁电能送到大湾区,输电容量达到4 334万千瓦,能够确保电力的充足供应。同时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配电网络,实现了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配网自愈覆盖率超过75 %。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 市将继续完善电能质量保障体系,到2035 年,实现各电压等级及重要敏感客户监测全覆盖,供电质量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南方电网
工信部:自动驾驶相关标准将出台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
6 月14 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引用一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数据介绍,2021 年,这个示范区自动驾驶模式下真实道路测试的总里程约308 万公里,可统计的事故有21 起,平均每14.7 万公里发生一次,这样一个数据,在国际上也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辛国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共安全的底线,在管理政策、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测试示范等方面协同发力,出台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信息安全等重要标准,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能够行稳致远。”
来源:腾讯网
助推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投产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由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于26 日正式投产,助推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据了解,该基地总面积约57.5 万平方米,核心设施包括3 大智能生产中心、7 大辅助车间和8 大总装工位,设计年产能为8.4 万结构吨,拥有总1 631 m、适合大型海洋工程船舶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停靠的优质码头资源。重点发展油气生产平台及上部模块、FPSO模块、液化天然气(LNG)模块等高端海工产品,打造集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油气田运维智慧保障以及海工技术原始创新研发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专家认为,传统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品类型多、制造工序长、定制化比例大、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各生产环节的数据碎片化现象严重,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难度大,成为制约行业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
“基地应用了‘海洋油气装备大规模机器人焊接’等10 项国内行业先进技术,填补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制造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实现了从材料入场到划线、组对、打磨、焊接等车间预制流程的智能化。”海油工程董事长于毅介绍,板材自动切割率90 %,甲板片自动焊接率70 %,总体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可提升20%以上,成本控制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大幅增强。
2021 年,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其中指出,要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搭建智能场景、研造新型智能制造装备以服务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生产能力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以机器替代人力、引入新技术、升级智能设备,不仅解决了一线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高升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