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绿色低碳实践

2022-07-21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1108

绿色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景观绿色生态

孙 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8)

1 发展背景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2017 年 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骤及保障,系统提出“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要意见。2022 年 1 月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中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水系连通及乡村建设等。

另一方面,2020 年 9 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并将其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这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顺应国家“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 “双碳目标”建设理念,不仅要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更要加强生态振兴,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这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乡村案例概述

上海某乡村振兴示范村面积约 200 公顷(200 010 m2),村庄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旖旎,所在区位可实现与市区的快速连接,周边自然环境优良,具备构建江南水乡的典型要素。村庄是市级传统古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村庄沿水系分布,村域内以农用地为主,居民集中居住在古村落内,建筑以村民自建房为主。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建配套严重不足、传统风貌逐渐消失、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等问题,亟须进行改造提升,焕发古村落活力。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解决村庄实际问题,项目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以低碳发展、科技农业为抓手,通过规划引领,重点围绕生态空间、低碳建筑、海绵景观、绿化碳汇、智慧农业、绿色人文六个方面开展低碳乡村实践,挖掘乡村资源优势、传承乡村文化传统,控制碳源,减少排放,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

3 六大低碳策略

3.1 生态空间保护

对村庄的历史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古村落元素,包括古桥、古树、古井,结合现场调研的房屋及场地现状,对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形态和围合空间的比例进行控制,使其保持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特征,并达到古村整体格局风貌的协调统一。保护古村落的河道形态,保持水面率不变,保护傍水而建、依水而居的水乡特色。尊重现状,保留沿河乔木和河埠头;优化现状驳岸,临水驳岸可延伸出亲水露台或采用入水台阶形式;自然驳岸与直立驳岸相结合。

3.2 低碳建筑建造

充分利用既有保留建筑,以低碳方式进行乡村建筑设计与建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以古为新的风貌重塑。建筑设计充分借鉴传统古民居自然采光、通风和自遮阳的做法,采用“合院与天井”的布局形式,与自然环境互动;部分建筑底层架空,形成室内外良好的通风环境;大屋顶与门廊的挑檐设计起到了良好的遮阳效果。建筑墙面采用白墙,利用高反射率材料,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热辐射。采用LOW-E 中空夹胶玻璃,减少热损耗。采用阳极氧化铝板,减少安装过程的碳排放。最大化利用场地原有的材料进行建造,沿河商业街、广场及巷道应用丰富的本地乡土石材。结合项目实际,尊重村民的居住习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乡村住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进行低碳安置房建设。

3.3 海绵景观营建

以区域内的荷花池为核心,建立渗透排水沟-生态荷花池-雨水湿地形成的三级串联立体生态湿地系统,起到收集、转输、净化地表径流的作用,形成海绵景观节点。利用场景化透水铺装应用,增加透水效果。将“水”引入植物与山石之间,利用卵石和植物营造旱溪生境,在保留现状旱溪的基础上,引入点状旱溪,凸显村庄生态自然的景观风貌。生态旱溪汇集并转输场地周边地表径流,经过简单过滤后汇入下级雨水管网。建立以荷为主的多层级水生植物体系,生物工艺净化水体,活化水环境。采用耐湿观赏性乡土植物,对水体进行简单过滤。村内排水系统采取雨污分流制,严格控制污水排入河道。

3.4 绿化碳汇配置

村内保留较多水杉、银杏、香樟等本地古树,在现状保留大树的基础上,根据绿化环境条件、植物自身特性、生态功能及景观效果配置高碳汇能力植物,新增植物群落,绿化设计以乔木、灌木和地被组成上、下层植物群落,形成乔灌草复合绿化,最大化发挥植物碳汇功能。另外,在现状保留树木的基础上,利用水系、道路等元素进行功能分区,设计新增树种,修复河道沿岸及重要景观节点的生态功能。对于本地树种减少浇灌和农药的使用,减少维护成本和对环境的损害。

3.5 低碳智慧管理

结合项目特点及需求,建立智慧便捷的管理系统,综合管理村庄内的各项设施,提供智慧服务,创造健康友好的智慧体验,打造可感知的智慧乡村。设置智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通过智能空气传感器,实时记录 PM2.5、PM10、空气湿度等影响日常活动的重要指数,在主要公共空间通过智能监控屏进行展示,方便居民实时感知环境状况。应用太阳能智能清洁船,进行河道水体处理,远程控制自主巡航、实时进行路线规划、水面垃圾识别与自动清扫等,实现高效精准水面垃圾处理;结合水体净化技术保障水体环境,营造清澈见底的良好视觉感受。采用标准化温室大棚,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进行全天候监测,包括空气湿度、温度、CO2含量、土壤含水量等;远程操控温室大棚的窗户或风机、喷淋系统自动供断水,实现大棚高效管理。科技农业大棚的智慧管理如图 1 所示。

图 1 科技农业大棚的智慧管理示意图

3.6 绿色人文生活

围绕人文活动、水乡体验和低碳技术,打造 3 条主题体验线路和一条综合体验线路。增强人们的参与性与归属感,增加村庄的展示度和吸引力。面向生活、度假、亲子等不同人群,串联起文化馆、城隍庙、集市、田园风光、科技农业园等多个人文活动路线。通过乡村河道两岸特色景观节点,穿梭在古桥新桥交错的风光中,营造沉浸式的水乡体验路线。串联绿色低碳技术景观,线路中有荷花池海绵景观、低碳建筑、智能监测系统、科技农业大棚等,以可视化的方式感知项目低碳技术。串联水路和陆路,将人文活动、水乡景观及低碳技术 3 条主题线路中的精华融合为一条简洁的综合体验线路。结合乡村功能空间,秉承低碳理念,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如依托城隍庙开展的祈福、放油灯活动,集市类日常活动,书画交流研讨会、艺术品交易、展览等艺术交流活动,以及亲子活动、竹编学习等亲子体验活动。

4 结 语

本文乡村案例通过六大低碳技术实践,转变乡村传统建设模式,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环境影响,传承江南水乡风貌,提升都市乡村魅力。项目还将乡村景观与城市运营相结合,提升乡村空间的吸引力,给乡村地区注入活力。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让村民愿意留下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了村民幸福感。本次乡村振兴示范村案例,为乡村高品质更新建设提供了低碳乡村新范式。

总而言之,未来的乡村振兴应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其融入整体规划建设。在建筑方面,全面推进农房与基础设施配套的绿色建设;在环境方面,强化自然资源与低碳景观引导;在资源方面,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固废资源利用;在乡村特色方面,保持良好的地域风貌与塑造个性化的风格相结合;在农业农村管理方面,采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智慧管理;在产业方面,推动优质产业导入,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在文化方面,坚持宣传,树立村民节能环保的良好观念。随着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在低碳建设方面,还可引入更多新技术新材料,如探索乡村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光储直柔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节能降碳效果,为村民提供健康、舒适、宜人的居住和活动空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助力我国实现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景观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景观平面图》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