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KOA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2-07-20林星镇朱满华彭天忠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外科江西南昌330000

吉林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膝骨性髌骨筋膜

林星镇,朱满华,彭天忠,万 青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00;.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据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来临,KOA会成为影响老年人运动与慢性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1],是导致社会人群功能残疾、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的关系[2],并提出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导致膝关节周围骨骼肌力学不平衡,造成膝关节骨与骨的软组织磨损[3],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形成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4]。本研究对50例符合KOA诊断的患者进行红外热像检查,探讨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膝关节周围温度特征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康复科诊治符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0岁,病程1~3年,收集患者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前后WOMAC评分,以及干预前后膝关节周围红外热成像温度差异。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1.2.1红外热成像操作方法:采用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像仪(DH-2010-A)扫描膝关节周围温度经过计算处理后,测量找出所有患者局部高温,并在高温所在肌群区域内寻找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并做好标记。温度由高到低对应的颜色依次是白、深红、红、浅红、黄、绿、浅绿、浅蓝、深蓝和黑色。

区域划分及测量:按照膝关节解剖结构、疼痛多发的位置,并结合文献中对于膝关节周围红外热成像检查测量的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膝部正位九分法(见图1),即以髌骨上缘、下缘分别作水平线,以内侧缘、外侧缘分别作垂线,四线相交将膝关节正位图分为九个区域。下方横线与两竖线交点区域即为双侧内外膝眼区域,上方三个分区:内侧区域为股内侧肌肉的起止点,中间区域为髌上囊的位置及股中间肌的起止点,外侧区域为股外侧肌的起止点。中间三个分区:内侧为髌骨内侧支持带、内侧副韧带、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交叉融合的区域。中间为髌骨;外侧为髌骨支持带、外侧副韧带融合的区域;下方三个分区:内侧为胫骨平台、侧副韧带,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组成的鹅足滑囊的部分区域;中间为髌韧带及其滑囊区域;外侧为胫骨平台的外侧及侧副韧带的区域。

图1 膝部正位九分法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寻找标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主观定位通过3个主观诊断标准:①明确的肌肉压痛点、肌肉疼痛点处可触及紧张带或收缩性结节;②每个肌的痛点(触发点)伴有它特征性的牵涉痛,深压可引发牵涉痛;③快速触压和针刺触发点可引发局部抽搐反应。

针刺操作方案:根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温度异常区域内肌群寻找对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进行标记,局部安尔碘消毒标记点后,针刺灭活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操作时,用左手压住触发点上的皮肤,快速刺入并来回穿刺引发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即局部肌肉跳动。针刺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

1.2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膝骨性关节炎WOMAC指数评分,分值越低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好、病情越轻;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膝关节髌骨周围温度变化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WOMAC疼痛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WOMAC疼痛评分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WOMAC疼痛评分(7.02±0.94)与治疗前WOMAS疼痛评分(14.20±1.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治疗前后WOMAC僵硬评分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WOMAC僵硬评分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WOMAC僵硬评分(4.82±2.09)与治疗前WOMAC僵硬评分(10.0±4.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治疗前后 WOMAC 近期关节日常活动评分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WOMAC僵硬评分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WOMAC近期日常功能活动评分(21.20±2.74)与治疗前WOMAC近期日常功能活动评分(41.12±4.5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髌骨周围温度变化: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前,双膝侧小腿髌骨区、上内区、上外区、鹅足囊、内副韧带外副韧带、内膝眼、外膝眼高温,治疗后,双膝髌骨周围温度降低,见图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前髌骨周围红外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F=9,37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t检验,对患侧治疗前髌骨周围红外温度与治疗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侧髌上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髌骨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髌骨上内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髌骨上外区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鹅足囊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内侧副韧带红外温度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侧外侧副韧带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内膝红外温度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外膝眼红外温度红外温度干预前后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图2 之后前后膝关节髌骨周围温度变化

表1 治疗前后红外温度变化比较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改变、骨赘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5]。本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髌骨周围红外热成像特征及临床疗效,将疗效和评估有效的结合,实现疗效和评估的无缝衔接。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是骨骼肌肌肉触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疼痛可加重、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引起远处牵涉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骨骼肌内痉挛肌束已被证实,同时这种痉挛条索往往造成肌肉起止点处应力集中从而引发局部力学性疼痛,造成特发性的慢性骨关节炎或疼痛[6]。研究表明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膝骨性关节炎保守干预方案的关键,张辉等[7-8]认为灭活膝关节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有效控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并避免不必要的膝关节内手术;同时Bricca等[9]发现对膝关节周围存在MTrPs的区域进行相同的物理治疗,其恢复程度高于常规物理治疗。本研究也发现针刺灭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MTrPs后可以降低膝关节炎患者WOMAC疼痛、僵硬、日常功能活动评分,说明针刺灭活MTrPs可以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活动能力。

多项研究指出针刺灭活MTrPs后可以改善局部供血及血含量,Ohkubo等[10]针刺斜方肌肌MTrPs后发现局部的氧含量及血流量得到增加。Hsieh等[11]发现针刺灭活MTrPs后可以加快血管生成、舒张及缺氧状态下葡萄糖代谢改变,同时发现骨骼肌在受损组织中线粒体密度和体积的变化。膝关节股内收肌、股直肌、鹅足腱、股直肌等周围相关运动肌肉均止于髌骨周围骨结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失衡往往导致局部附着处出现无菌性炎症及供血及血含量异常。红外热成像是通过对患者身体表面及热区温度进行检测、记录形成可视化图像[11]。本研究基于红外成像原理,评估检测膝关节周围髌骨温度变化,通过四线相交将膝关节正位图分为九个区域,分别为髌上囊区、髌骨区、上内区、上外区、鹅足囊、内副韧带、外副韧带、内膝眼、外膝眼。结果显示: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前髌上囊区、髌骨区、上内区、上外区、鹅足囊、内副韧带、外副韧带、内膝眼、外膝眼各区域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膝骨性关节炎红外温度的分布具有差异,这可能与膝关节不同区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形成导致局部无菌炎性反应、氧含量及血流量程度不同导致局部能量聚集差异所致有关。同时研究结果还发现针刺治疗后膝关节周围温度低于治疗前,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能通过改善膝关节筋膜力学平衡提高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氧代谢调控了局部的温度。

综上所述,针刺灭活MTrPs能够能明显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症状,同时可以改变膝关节周围红外热成像温度。临床医生将查体与红外温度的变化相结合,辩证分析可作为膝关节疼痛的缓解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但如何更加直观、准确地了解膝骨性关节炎的MTrPs与红外温度的分布规律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膝骨性髌骨筋膜
寻找最“长寿”的膝盖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合并帕金森病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二分髌骨患者合并髌骨骨折诊断治疗1例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