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一勋章”获得者风采录: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追寻功勋英雄的足迹

2022-07-20

人民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吴忠市热心兰花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风采录: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集纳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他们是贡献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勋模范党员,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一辈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现刊登本刊记者对书中人物黄宝妹、王兰花的专访,通过追寻“七一勋章”获得者的足迹,激励党员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

黄宝妹:做一名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去年建党100周年之际,29名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获颁“七一勋章”。黄宝妹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七一”前夕,应人民日报出版社之邀,黄宝妹为党的101岁生日录制祝福视频。视频中,91岁高龄的她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身体十分硬朗。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采访视频截图

不但身体硬朗,黄宝妹还十分健谈。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蒋菊平告诉记者,与黄宝妹沟通录制时间时,对方主动提出多录些,生怕时间短了表达不清。

采访中,黄宝妹不时爽朗一笑,整个过程十分愉快。

忆苦思甜感党恩

对黄宝妹来说,爱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新中国成立前,黄宝妹在旧社会的上海吃尽了苦头。家中兄弟姐妹9人,靠父亲沿街叫卖豆腐讨生活,日子难以为继,活下来的只有3人。

迫不得已,不满14岁的黄宝妹去了日本人开的上海裕丰纱厂做工。可要在那里谋生,何其艰难!

从晚上6点到早上6点,需要连续工作12小时,中间不但不能睡觉,还得跑起来,一晚上算下来得跑好几十里。母亲心疼得哭了。宝妹还是个孩子啊!母亲想让她回家别干了,但懂事的黄宝妹哪里肯走?再苦再难,黄宝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接管该厂。黄宝妹心想,都是同胞,日子应该会好过些吧。谁知事与愿违,监工还是那几个监工,出门照样需要搜身,唯一的区别是少了一个半小时工作量。

往事不堪回首。那时候厂里没有食堂,带去的午饭都馊了也得往下咽;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像黄宝妹一样的劳苦大众,迎来真正的曙光。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黄宝妹所在的工厂被共产党接管,更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简称国棉十七厂。厂里上下一心,改良工艺,工时很快缩短为8小时一班,分三班倒。黄宝妹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看看眼前的幸福生活,再想想当初的苦日子,黄宝妹对共产党打心眼里热爱!

主席嘱托记心上

黄宝妹爱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黄宝妹的人生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充满传奇色彩。

工作中,黄宝妹从不惜力,又爱总结思考,所以她的活儿总比别人出色。经过勤学苦练,还在旧社会时,黄宝妹就已经做到“挡车400锭”,而一般工人只能做到270锭。在国棉十七厂,沐浴着党的光辉,黄宝妹不待扬鞭自奋蹄,铆足干劲加油干。

思想进步,外加工作出色,文盲出身的黄宝妹从一众工友中脱颖而出。1952年,黄宝妹入党;1953年,她被评为中国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1956年与1959年,她又两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6年是新中国第一次评“全国劳动模范”,就在这年2月,毛泽东来上海视察,黄宝妹作为工人代表受到主席接见。

见面之前,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统战部部长刘述周告诉黄宝妹“主席来了”,她还以为是主持大会的主席,可掀开帘子一看,傻眼了:竟然是毛主席!

见到毛主席,黄宝妹激动不已,握住主席的手,久久忘了松开。

时隔大半个世纪,黄宝妹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她说她一直看着毛主席,发现主席的衣领发毛了,皮鞋褪色了……

得知黄宝妹是一名纺织工人,毛泽东特意嘱咐:“全国人民穿衣服要靠你们了!”这句话,黄宝妹记了一辈子。

在那个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黄宝妹明白主席的话意味着什么,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还记得1953年坐火车到北京领奖,从上海到北京,火车整整开了七天七夜。一路上,她看见农民们赤膊种地,皮肤被晒得黝黑。

“我们国家这么大、这么穷、这么苦!那时候4亿人口啊,什么东西都没有。”路上所见给黄宝妹带来极大触动,她希望自己可以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

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殷殷嘱托,黄宝妹坚定了一辈子为人民纺纱的信念。

不当明星当工人

1958年,谢晋执导、以纺织工人黄宝妹工作为蓝本的同名电影《黄宝妹》上映。和其他电影不同,该片主演正是黄宝妹本人。影片上映后,形象好、技术过硬的黄宝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面对转型当专业演员的邀请,黄宝妹果断谢绝。比起当明星,她更在意的是完成主席交给的任务。

“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不想当明星的黄宝妹一心想着为人民纺纱。她也同样不想当干部。1957年,周总理指示上海市委培养两名纺织干部。当时,各方面条件优秀的黄宝妹进入组织视线,她被任命为国棉十七厂工会副主席。

早已习惯车间工作,时刻惦记为人民纺纱,黄宝妹哪能在办公室待得住?很快,她就向党支部书记提出回到车间工作的申请。“毛主席讲了,机关为工厂服务,干部为工人服务,工人创造财富。我就要创造财富,所以我不要坐办公室。”

毕竟是市委的安排,书记起初感到有些为难,但拗不过执意想回生产一线的黄宝妹,最终只好答应。据说,当时报纸上还刊登了车间敲锣打鼓迎接黄宝妹“回娘家”的消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宝妹说,一个人好不算好,要大家好才行。工作中,黄宝妹不仅精进自己的业务,还主动教小组其他成员,在组内营造互相帮助的氛围,使大家共同进步。

文化程度低曾是黄宝妹的短板,通过上业余夜校,黄宝妹念完了小学课程。在数学零基础且从未念过初高中的情况下,黄宝妹入读华东纺织工学院,并成功毕业。

她的努力令人咋舌,在30个同期入校的同学中,她是基础最薄弱的,一年后,11名同学被淘汰,而她却被留了下来。

纺织工人黄宝妹

共产党员不退休

1987年,在车间工作40多年后,黄宝妹从国棉十七厂退休。她出色完成了毛主席交予的任务。

退休后,闲不住的黄宝妹继续发光发热,参与多地多个棉纺厂建设,义务帮忙。

在黄宝妹看来,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因此,直到91岁高龄的今天,她仍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空过。退休前在车间里搞生产,退休以后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为劳模服务、为小区服务。”

黄宝妹向记者回忆了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我向总书记汇报,我现在年纪大了,已经退休,但共产党员不退休,所以我学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奋斗的岗位是社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小区里为人民服务,我给年轻人讲课,发动他们一起为国家建设出力。”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盛赞黄宝妹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并在临别时嘱咐她今后多给年轻人讲讲课。

“人家邀请,只要有空我就去。”黄宝妹告诉记者,她经常去大学、机关、机场等处给年轻人讲课,涉及范围广泛。“我去上课感觉很开心,因为这是习总书记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很好地把它完成,说到做到!”

要不是因为疫情,今年黄宝妹一定很忙。去年获颁“七一勋章”后,黄宝妹讲了很多课,基本上每星期都有一两次。她记得有一天讲了3次,上午、下午、晚上都排满了。

常常有人提醒黄宝妹别太辛苦,但她总说:“没有感到辛苦,只感到高兴。”“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的未来要靠年轻人,年轻人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黄宝妹说,“只要身体好,我会一直讲故事,讲党的故事,讲国家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本刊记者 钱敏采访报道)

王兰花:播撒志愿服务的火种

“我是一根筋,认准了志愿服务这条路。”6月21日上午,72岁的王兰花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慈善基金会会长,王兰花参加的“共享阳光 兰花助残”公益活动也在当天启动。活动结束已近中午,她依旧习惯性地赶往“志愿服务之家”。

从最初的7名志愿者发展到一座城市的“名片”,今天,“兰花芬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作为“王兰花热心小组”(以下简称“热心小组”)的党支部书记,去年,王兰花获得“七一勋章”。

“热心小组”成立近20年来,解决了7020件社区居民的烦心事。在吴忠市,一支30万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已经形成。

他们的微笑给我力量

6月14日傍晚,王兰花接到吴忠市供销社家属区居民马素娟的电话,反映小区一直没有安装天然气,一晃两年了,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刚到家的王兰花二话不说,立即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吴忠市市长王学军。王市长第二天就安排天然气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调查了解具体情况,仅仅5天时间,小区的天然气全部安装完成。“他们的微笑给我力量。”看到居民脸上的笑容,王兰花自己也感到很幸福。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采访视频截图

并不算高的个头,头戴志愿者的红色帽子,身穿志愿者的红色马甲,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这是“王姨”(居民这样称呼王兰花)生活中的标准行头。

退休前,王兰花是吴忠市利通区裕西社区党委书记。从1992年开始,她在那里工作了13年,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2005年,退休后的第六天,闲不住的她开启了志愿服务之路,发起并组建了“热心小组”,帮助居民解决“操心事”。

从此以后,她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7年。

当时裕西社区有位74岁的独居老人刘凤梅,因为患病生活无法自理,“热心小组”的几名成员就定期帮忙打扫卫生、做饭料理,17年间志愿服务没有停歇。

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利通区老党员雷英说,王兰花是身边的“活雷锋”;裕西社区党委书记黎梦琦说,王兰花曾经是社区的老主任,现在他们的工作都以她为榜样。

但是志愿服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志愿服务之家”的活动场所,就曾经令王兰花“头疼”。

在“热心小组”组建之初,7名志愿者挤在王兰花家的客厅办公,这儿成了“志愿服务之家”的临时驻地,他们硬是坚持了5年。2010年,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上百人,他们向吴忠市妇联提出活动场所的申请。“我们遇到困难,总有各种力量帮忙。”对于别人的帮助,王兰花一一记得。妇联提供的40平方米办公场所,陪着“热心小组”又顺利走过了6年的志愿服务之路。2016年,考虑到志愿者已经达到上万人,利通区政府和金星镇提供了8间房屋作为办公场所,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王兰花的后顾之忧。

“90后”追不上她的脚步

“14年了,您对我们全家的帮助太多了。”6月21日,吴忠市市民郭云坐着代步车,参加了“共享阳光 兰花助残”公益活动。他激动地握住王姨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

2008年,郭云驾驶大型拖挂车从宁夏赶往四川运输牛羊肉。途中汽车侧翻进山沟,郭云下肢瘫痪。妻子马金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牛羊肉公司起诉赔偿,郭云的人身意外保险被法院冻结,后期治疗费用没着落……

在电视上得知吴忠市有个“热心小组”,马金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小组帮忙。王兰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经过近一个月的协调努力,最后说服牛羊肉公司撤诉,法院解除冻结的人身意外保险,郭云得以住院治疗……之后,“热心小组”还为马金霞联系了一个水果摊位就业。

王兰花似乎与志愿服务有不解之缘:她出生在一个诚实守信的大家庭,父亲18岁就继承了爷爷的生意,“生意可以赔钱,信用必须坚守”是父亲对她的教导。1964年,王兰花进入吴忠市中学就读,初中还没毕业就下了乡,19年的乡村生活锻炼了她坚强的意志。

1992年,经人介绍,王兰花到裕民居委会工作。时任裕民居委会主任郑洪钧成为王兰花的“偶像”,这位北京来的支宁大学生,每月会拿出工资中的50元帮助老出纳的家属。随着工资的上涨,捐助也提升为每月100元,直到郑洪钧去世。王兰花称自己之后的所有志愿服务都是“在接他的班”。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

记者在整理王兰花工作日记时,发现她的志愿活动行程排得满满的。繁忙的背后是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志愿者舒宏勇说:“我一个‘90后’青年竟然追不上她一个七旬老人的脚步。”

希望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吴忠市利通区1300多平方米“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展馆内,青春涌动。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都讲述着王兰花推动利通区从最初只有7名志愿者,发展到现在全区近10万名志愿者的历程。

“90后”工作人员马晶向来访者分享王兰花的故事,她现在负责“热心小组”的软件整理、党建政务等工作。

“加入到‘热心小组’来也挺偶然的。”她回忆说,去年冬天,从事幼师工作的自己无意间参加了“热心小组”的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到青铜峡一个偏远的山村,看望残疾人潘志国。现场给她带来极大震撼:潘志国一家四口有三人身患残疾,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刚进房间,她就被屋中的气味熏得差点吐了,但王兰花却坐在床边,拉着潘志国妻子的手嘘寒问暖。王兰花还帮潘志国的妻子洗头洗脚、换洗衣物。潘志国的儿子则从王兰花一进门就依偎在她身边。马晶说:“也许真正的亲人都做不到,但王姨却做到了。”在那一刻,马晶深深地爱上了那身红马甲,也坚定了做志愿者的决心。

现在,更多的大中专学生以及“90后”青年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志愿者活动是搞不起来的。志愿者越多,能帮助到的市民就越多。”王兰花高兴地欢迎青年志愿者的到来。

就读于河北美术学院的大二学生、“00后”丁有辉,去年暑假参加了志愿服务后,在学校建立了“兰花芬芳”河北美术学院志愿服务队,带领在校大学生开展义务清扫、疫情防控等公益活动,队伍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王奶奶是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

在今年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吴忠市、县两级团委招募了1056名青年志愿者协助工作,“热心小组”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

“志愿服务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在采访结束时,王兰花对记者说,“志愿服务不分大小,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奉献爱心。”

猜你喜欢

吴忠市热心兰花
热心的叮当猫
热心的奶奶
兰花
兰花鉴赏
延伸阅读:『洋女婿』热心且盲
吴忠市总工会帮助企业“审家规”
我爱你兰花
吴忠市韦州矿区韦-井田的煤层气资源预测
寂寞的兰花
热心帮教传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