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合体字创意设计之“共形”与“共意”
2022-07-20宋玉涵陈原川
宋玉涵 陈原川
摘要:本文以民俗合体字的概念为基础,主要讨论古代民间“一形多释”的合体字类型和现今“共形”又“共意”的合体字创意设计,通过梳理其中的构成规律与背后意趣,探索此类合体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民俗合体字书法艺术创意设计
一、民俗合体字概述
民俗合体字是贴近大众生活的,由民俗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态。民俗合体字不同于语言交际职能的汉字,也区别于汉字结构中与独体字相对的“合体字”概念,它一般是指经常出现在民俗场合中,由多个汉字解构、重组而成的字体图形样式,其读音依然保持原本几个字的读音不变,合字而不合音。
事实上,文字的合体形式自古有之,早在殷商甲骨文时期,便能见到两三个字合写在一起的情况,但从书写心理与书写目的来看,与现在见到的合体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符文是在汉字崇拜、语言崇拜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民俗产物,汉代道士在创作道教符文时,将文字合写为常人所不能识读的形式,文字的神秘性得到加强,并拥有了“驱鬼邪,镇精魅”的超凡力量,这种思想也渗透到民间百姓的意识中,从而促成了吉祥语合体字这一形式的发展。在宋代,合体字脱离了“符”的载体,转变为大众祈福避祸的精神寄托,逢年过节多出现在斗方、春联、剪纸上,抑或作为装饰雕刻、印刷在生活用品和家具上,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诸如“黄金万两”“春景常安”“招财进宝”一类的合体字,表达了人们对富足安康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二、过去时——笔墨游戏之“一形多释”
民俗合体字存在一类可以从单个汉字字形中离析出多个汉字的形式,简称为“一形多释”。唐代张怀瓘在《十体书段》中说,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一气呵成、一笔贯通的草书是具有简化功能的字体①,它为追求书写的速度,舍弃了文字的结构细节而仅存字的大致轮廓,这种模糊的笔意使两个原本不同的字形或构件产生了模棱两可的相似性,进而为“一字之中见多字”的合体字创作提供了可能。合文后的字形尽管有一些变化,但仍然清晰易辨,观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字形及其构件进行拆分、联想、解读,领悟其中妙意。相对于文字的识别性,这一类合体字更注重“笔墨游戏”的乐趣探索,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文人智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北京恭王府有一座“福”字碑(见图1),是康熙皇帝为孝庄太后请福续寿所作。其字苍劲有力,气势蓬勃,有着“天下第一福”的美誉。民间有俗语:“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为无福可受”,康熙御笔下的“畐”字正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的写法,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偏旁“礻”极像“才”,又隐含了“子”,右半部上方“一”与“口”连笔成“多”,其下为“田”,田不封口,寓意“鸿福无边”。故将整个字解读,为“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一个福字涵盖了多种祝福,精妙绝伦,是为千古之绝唱。
千岛湖海瑞祠有一则“寿”字石碑(见图2),源于明代清官海瑞为其母亲节俭祝寿的故事。此字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寿”的上半部分是“生”字,下半部分是“年”字,去头去尾是个“老”字,“老”和“年”共用的部分构成“百”字,合起来读就是“生老百年”。此字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一气呵成,只用一笔以寓意长寿;二是正看倒看都是“寿”字,令人称奇。《韩非子·解老》曰:“全寿富贵谓之福”,福气、长寿是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精神追求,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够经常看到“福”的其他合體字形式,如“一生平安福”“多子多才福”“招财福”“福寿”等等。合体字的生成离不开整个民间社会文化背景,它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字中见字,一形多释的合体字还有很多,如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岸”字石刻,巧妙糅合了“山”“青”“海”三字,读作“山青海岸”;再如南京瞻园的镇宅之宝虎字碑,字形如一猛虎,其中又隐匿着“富甲天下”四个字……文人的花押中也常见到合体字形式,如宋徽宗的签名形似“天下一人”;朱耷的花押“八大山人”又似“哭之笑之”。此类合文虽然牺牲了一部分识别性,但这种模糊的笔意为审美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现在时——民俗合体字之“共形”与“共意”
古代文人借助书法笔意将几个字融入一个汉字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共形”。“共形”后的合体字一般仅占据一个汉字单位,整体为一个汉字外形,包孕其中的每个字仍然保留原来的形体、读音和意义。与常见的吉祥语合体字相比,此类合体字的互动性和表现力很强,能够增加信息传达的深度。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合体字的创作离不开汉字本身。在现代艺术领域中,汉字已成为构筑信息的基本符号元素。文字在设计中的功能也不仅仅是语言的叙述,更主要的是情感意象的表现,是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民俗合体字发展到现在,除了形式美感外,更注重形意相合,形神兼备。设计师在延续传统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平面构成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成果,能够赋予合体字形式和意义上新的生成。
(一)民俗合体字创意设计中“共形”与“共意”的表现手法分析
1.巧借书法笔意
汉字方正独立,端庄美观,将汉字进一步艺术化、美饰化的书法则是汉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洪卫在招贴作品《福禄寿》中(见图3),就运用书法表现和合文形式,对“福、禄、寿”做了新的诠释,即:“平安”是“福”,“衣食”为“禄”,“生命”即“寿”,这种普世的价值观是洪卫在重新审视“福、禄、寿”后想要传达的。在这组招贴中,作者根据福、禄、寿各个字形的构成特点,找到与释意文字形态和结构上的最优解,借助笔走龙蛇的书法笔意,达成形式与意义上的共建。这种情况虽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化平凡为神奇的能力则基于作者日常的积累、理解、思考,基于深刻洞察、发现事物之间联系性的文化素养与创作能力。在“大过中国节·中秋”的海报设计中(见图4),设计师本默以汉字“家”和“中秋”作为切入点,探索其中的巧合,将“中秋”二字融入“家”字,正契合了国人心中“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情感意象。观者通过外形引发联想机制,获得意的内在意蕴,并可能根据个人不同产生不同的感悟与意识。
2.汉字构件拆解
从汉字构形的角度分析,汉字中存在字素的可分合性。所谓字素,具体是指汉字构形的基本结构成分,即形与音义相结合的最小造字单位。③也就是说,把它们拆分开来,就能得到一个个独立的文字,而将它们重新组合,又可以构成其他的文字。汉字虽然数目繁多,结构也很庞杂,但它们仍是由基础的笔划、字素构成的,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构件为字形的共生共用提供了先天条件,许多民俗形式,如字谜、隐语、酒令、测字等,都源于汉字这种可分合的特点。历史上有曹操“一合酥”的典故,“一合”拆分开来即“一人一口”;杭州西湖边的石头上刻有“虫二”,实际意为“风月无边”。汉字演进到今天,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图像到符号的过程,造字之初所蕴含的理据大多已经消失,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今人辨字的主观过程出发,以字形本身去理解和诠释某个主题。
一则关于汶川地震的公益海报(见图5),作者以“济”字为主体,通过对偏旁适当变形,将其拆分为了“汶川”二字,借此表达“同舟共济,心系汶川”的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齐天大宋”(笔名)为祖国七十华诞所设计的海报(见图6),对“华”字构件进行拆分,以华表图形替代单人旁,让“七”和“十”相对独立、突出,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主题。这里采用了字中融形的手法,华表与单人旁在外形上颇为相似,在立意上也十分贴切,包括“济”字偏旁的变形,均体现了合体字设计中表现手法的灵活性。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目的都在于准确传达,言简意赅的表现主旨。
合体字创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不仅要紧扣题材,找到恰当的字形、相同或相近的构件,还要融合地自然、合理。一个优秀的构思往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尝试,设计本身就是对客观自然的创造和提炼。
3.字形巧意融合
民俗合体字的构造原理并不囿于汉字之间,同样适用于与西文、日文等其他语言文字的同构相合。在合体字的设计中,重合、共用的部分不一定同形,可以是形似、形近的关系,也可以字义不同而含义相关。蒋华庆祝香港回归的招贴设计(见图7)以“囍”作为主体,根据香港历史上亦中亦西的特点,将英文名称“HONGKONG”与“囍”字巧妙共形,以高度精炼的视觉语言展现香港回归之“囍”,表现出设计师融会贯通的文化素养。一位日本设计师创作了一系列平假名与汉字的合体字,如以平假名“ありがとう(感谢)”合成汉字“愛”(见图8),以“おめでとう(恭喜)”构成汉字“祝”,“きめたらやれ(如果决定了就去做)”构成“覚悟”……两种语言在意义或语境上总是一致的,互相补充说明。平假名本身是由汉字的草书演化来的,这种合体字在字趣之外,又展现了文化上的交流互融。
汉字与数字也可以进行合体设计。数字形体简单,具有符号特征,而汉字结构复杂,羡余性强,两者很容易找到结合点。如一则“五四青年节”的招贴,汉字“五、四”分别与阿拉伯数字“5、4”巧妙共形,通过颜色加以区分,更富有表现力。汉字与数字的合体案例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4.书体共形相合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书体纷呈,风格各异,为合体字的组合与变化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正字与俗体的斗争,历史上各种异体写法也为合体字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素材。每种字体受到所处时代、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特定的风格气质,感受也各不相同,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书体与主题的契合程度,充分利用字形之间的巧合性,书体选择的丰富性,探寻合理的表现形式。在陈幼坚设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海报中(见图9),采用了篆书字形来表现东方情韵,以“WEST”组成“東”,二者意义相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东情西韵”主题的最好表达;再如中华老字号的标志参考了篆书的笔意,将“号”包孕进“字”中,整体似一枚红色印章,体现出“中华老字号”漫长时光积淀下的温和与厚重。
合体字的修辞方法没有明显的界限,经常会有两种或多种手法一起混用的情况,有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强文字的视觉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化作者立意,加深观众印象,有利于传播。
5.汉字减省共顯
汉字分辨率高,识别性强。汉字已经在人脑知觉中形成了心理完形,并转化为了视觉记忆。当字形发生残缺时,视知觉会激发大脑迅速地将字形补充恢复到完整的状态,因此即使只看到字体的某个关键局部,我们仍然可以推断出整字的形态并产生相关联想。如一则字体设计作品“善/恶”(见图10),图中两个汉字在形体构造上有相近之处,形式上都是居中对称,具备相合的条件。将两个字从中间一分为二,一左一右并置,依然保留了良好的可识别性。借由这种相合的形式,即使不添加任何说明文字,观者也可以轻易地领会其中含义,即“善恶就在一线之间”。这种形式的合体字在形式与意义上关联性极强,构形的方式也跟传达的含义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引发人哲思的能力。
(二) 民俗合体字形式更新
民俗合体字的创作自有其规律,但并不表示必须遵循固定的创作法式。其手法自由灵活,有时根据字义与立意的需要又能催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如镜像字、反转字等。乐趣盎然,不拘泥于形。
设计师迟同斌在2020年前后创作了一系列镜像字。“镜像字”即是指一个字(词)经过镜面的映射得出另一个字(词),且呈反义,如“阴-阳”“内-外”“张-弛”等,与“镜像”的概念相一致。作者还将这一手法延展到了商业设计中,展示了合文设计在当下潜在的商业价值。反转字是指一个汉字经过一定角度的旋转,能够得到另一个与之不同的字,跟镜像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讲求两个字之间形体和语义上的相合、联系,通常会附加一句简短的话语表明主题。如刘兵克结合当下年轻人语态所设计的“反正暴富”,正看是“暴”,反看是“富”,妙趣横生。民俗合体字中还有正负形共用的例子,即正形为一字,负形为另一字,如标志设计“宫宝”……像这一类合体字形式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源于合文又高于合文,变通灵活,表现力强,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四、结语
合体字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合体字拥有复合含义,善于表现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题材,以形表意,言简意赅;第二,合体字具有汉字图形和信息传达的双重优势,具有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能够增强作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第三,通过对汉字的拆解揭示主题,能够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合体字应用于标志设计、招贴设计的案例十分丰富,其形简意丰特点,运用在标志设计中则能够提升个性识别,运用在招贴设计中能够增强作品的精神内涵、营造氛围。汉字的文化属性能够达成与观者的交流互动,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
民俗合体字作为汉字的一种艺术形态,根植于传统文化,诞生自民间百姓的求吉意识,积蓄了大众智慧,直至今日依旧能够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思维上的碰撞。对合体字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原因、用途、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发扬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对当今字体设计乃至视觉创新设计语言都有着启发的作用。
注释:
①史启新.汉字解构设计[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②陈原川.现代汉字标志设计之形意交融[J].包装工程,2011,32(24).
③刘志基.汉字文化学简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