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与“不愿”

2022-07-20王文昌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樊锦诗窗花林清玄

王文昌

林清玄寫过一篇文章《生命的接榫》,里面讲了一个关于清代窗子的故事。林清玄装修房子的时候,在古董家具店买了一些清代的门窗,请工匠把其窗花的部分装在自己新家的门窗上。一位手艺高超的师傅看到这些门窗时,面对繁复的结构与华美的形式也忍不住赞叹起来,充满了敬佩。

林清玄好奇地对他说:“如果把这窗花交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用钉子与胶水,你办得到吗?”师傅深思了一会儿说:“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

林清玄很诧异。师傅慢慢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不能做”是指成本。如果要用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这样一扇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以一天工资三千元计算,加上材料,一扇窗子至少要卖十五万元,可是一扇真正的古董窗子也就是五六千元。有谁愿意在装修房子时,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让工匠只做一扇这样的窗子呢?“不愿做”是心情。古代人盖房子、做门窗,都是为了后代,他们的眼光、用心,至少在百年以上。“现代人很少在同一个房子里住十年以上,何况是对待一扇窗呢?”

师傅“不能做”与“不愿

做”的原因,大体描绘出了现代人的群像。殊不知,好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煲汤,不能一味猛火,不能心急。经过大火、中火、小火,食材中不同分子在高温中不断冲撞组合,最后才会成就一锅香气扑鼻的汤,其中关键便是长时间的耐心等候。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在她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中,樊锦诗用八个字形容自己——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敦煌是她的宿命,“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自从进入敦煌,她就与敦煌生死相依,从未离开。她说:“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辞无论何时读起来,都令人动容:“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经历五十余年的风霜,樊锦诗成了英雄。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虚静”。陈鼓应教授对此大为赞赏,称其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极具“批评性与启示性”。虚静与聒噪相对,只有虚静的生活才能让心灵生发巨大的能量。反观现代生活,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难免变得心浮气躁,难以培养出深度的思想。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大舞台上,厚重与坚持难得一见,很多人经常行色匆匆,不能容忍片刻的等待。没有悠然,少了淡定,不懂欣赏,看似风风火火,却把生活变成了一地鸡毛。

速生则速朽,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有着长久的积淀。经常让自己面对一扇清代的窗子,同时问问自己:这样一扇窗子,我是“不能做”还是“不愿做”?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出一扇超过清代品质的窗子?其实,樊锦诗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海天梦摘自《杂文选刊》 图/槿喑)

猜你喜欢

樊锦诗窗花林清玄
剪一朵窗花
剪窗花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剪窗花
剪窗花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