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商科类产业学院的路径思考

2022-07-19柳国华孙德营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商科产教校企

柳国华,孙德营,b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a.经济管理学院 b.济源发展研究院,河南 济源 459000)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产业学院已在高职院校逐步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都要求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已成为商科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新导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等七个方面,明确了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任务[1]。2022年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纵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知,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在新时代实现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就应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创建“双高”院校的突破口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总体目标是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2]。通过“双高计划”建设,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教、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全方位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适应,是创建“双高”院校的重要突破口[3]。

(三)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各专业的教学中。以信息技术、移动支付、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将传统商科专业逐渐演变为新时代商科专业,同时也催生了诸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等新专业。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业态,直播电商、新零售、大数据分析、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等相关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骤增,不同专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更加深入,已打破传统专业界限。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迭代形成呼应,精准培养新时代新商科紧缺人才[4]。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将“校、政、行、企”联合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

(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商科类专业整合跨界资源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以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新商科类专业培养“经世致用,通达天下”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最终是以新业态人才需求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4]。目前,很多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弱,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也显得不足,诸多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企业提供技术和平台,实现“企业入校、项目入教、导师入课”;学校提供场地、师资、员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经过不断探索,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从而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机制,实现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建立真实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整合校企跨界资源,逐渐模糊学校和企业的边界。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浸濡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提升实践能力、强化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商科人才[5]。

二、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商科类产业学院面临的困境

(一)校企合作模式落后且单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决定着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能够将企业和产业引入学校,打破校企界限,这是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基础。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较低、社会服务影响力较弱,导致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甚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专业还停留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阶段。有的院校只是在大三学生实习前,邀请企业对他们进行两个月的短暂培训,就让他们开始上岗实习。而对于企业来说,只是出于招聘员工的目的才愿意开展相关培训。还有的高校即使和企业签约组建了订单班,也只是改变了课程名称,而授课者依然是本校专任教师,企业几乎不参与教学过程。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没有实在意义,缺乏实质性合作,当然不符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要求,更没有将高职人才共育基地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也暴露出校企合作基础不深入的弊端,严重影响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6]。

(二)缺乏健全的学院体制

产学合作本质上是由企业、高校两个主体参与的研发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7]。这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带来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当前缺乏健全的校企管理体制的现状。学校和企业毕竟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无论是在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体制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企业以追求利润为主,较少考虑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学校主要考虑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强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稳定性。两者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与学校管理模式产生冲突,因而要求高职院校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必须在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否则必然会对产业学院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6]。

(三)责权不明确

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学校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学校建立与企业对应的管理机构尚需一个过程,每个学校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因此大多数学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初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在管理产业学院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随时随机解决问题,但总体上缺少详细、周密的管理监督体系和管理方案,对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产生限制,既不利于学校,也不利于企业。校企双方权责不明确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产业学院建立后双方利益分配不平衡,导致校企合作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必然会阻碍校企深度合作[8]。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每学期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制度有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程体系不关注行业链条的创新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师徒角色没有转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关注度不高。在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不求创新也不想去创新,这当然不符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需求[9]。现代产业学院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1]。

三、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商科类产业学院路径策略

(一)商科类专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体系设置

1.商科类专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模型

我校商科类专业主要包括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科技应用、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而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更需要既掌握互联网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合行业发展新业态,需要将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起来,校企深度合作跨界融合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联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将处于现代商业产业链群中的行业、企业和新商科类专业链群联合在一起,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以产业学院企业项目为载体,开展真实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师傅,打造一种“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产业学院的聚集效应,充分发挥校企主体作用,共同实现商务服务产业发展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推动商科类专业集群式发展[10]。

与理工科专业相比,商科类专业在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学生实训项目以软件模拟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有效衔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新时代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若运用得当,甚至能助其实现弯道超车。商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中心轮),以企业实践项目为手段(轮辐),以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企业利益诉求,引入行业、企业和政府,建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交互式培养,通过“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协同育人平台,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构,以“创新创业、融合共享、校企共育”为主线,实现“五化、六融”的轮辐式网状人才培养新形式[4]。

2.商科类专业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商科类专业现代产业学院搭建的主要集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双向赋能”[1]。为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功能充分发挥,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障现代产业学院的平稳起步和稳定运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理事会架构,将理事会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决策机构,校企全程参与理事会章程制定,明确双方权责和利润分配,制定共同管理方案和发展规划,在理事会下设置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正常运行,校企共同成立运营实体,共享利润,共担成本,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产业学院的积极性[5](见图1)。

图1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构

(二)依托优势专业,做好深度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顶层设计

要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项功能,保证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应充分调研各个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结合本地区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就商科类专业而言,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其他相关专业都纳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规划中,将区域经济发展相关产业企业引入到学校[11]。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不仅获得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更可以获得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带来的红利,更好发挥校企双主体的育人作用。建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各方功能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学院教育资源,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打造校企融合共同体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式发展[12](见图2)。

(三)构建面向现代产业需求的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求现有专业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基于实践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与企业项目衔接、课程教学与专业技术衔接,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相融合[13]。结合我院商科类专业特点和专业建设经验,建设符合现代商业产业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实践教学平台,融入“职业素养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通过“引入产业、引入企业、引入项目、引入管理”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全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原来单纯的“学习者”变为企业的“准员工”,专业教师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变为“实践教学高水平大师”,打造“教学管理公司化、教学制度弹性化、企业参与全程化、教学岗位实践化、人才培养立体化”全新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相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相融合、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要求相融合、专业实践教学与产业实训实习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行业高水平大师相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相融合”的轮辐式网状人才培养新形式[13](见图3)。

图3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区域优势产业,打造“国内+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

以电子商务优势专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聚焦济源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引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中的龙头企业,如阿里巴巴集团、万洋金银、山立珠宝、中沃饮料等,与上述企业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引企入校、引企入教、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开发与商科类专业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前端、中端、后端”产业链[10](见图4)。将企业产品引入课堂实践教学,位于产业链前端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产品;中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外全渠道运营;处于后端的现代物流管理、人力资源、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人才,则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做好物流服务、人力资源、代理记账、供应链管理等各项工作,并将数据分析作为必备环节贯穿于岗位全过程。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导师,在电商岗位实训、新媒体营销、客户管理等领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全程参与实践教学,并且确保学生可按规定获得相应费用。现代产业学院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紧密衔接,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使各专业学员可以相互换岗,提升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应地也让学校方意识到企业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从而培养更贴近产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于企业培养优秀的学员,也可以提供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4]。

图4 电子商务产业链

3.创新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管理课堂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因此,商科类专业应该以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注重“学生、经验、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见图5)。同时,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教师技能培训中心,可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变为“导师”,学生变为企业“员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岗位,教学过程全员参与,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11]。

图5 从“旧三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新三中心”

4.基于成果导向的“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商科专业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理论试卷和方案考试形式,采用能有效反馈学生各个技能点掌握情况的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实践考核形式。如针对店铺运营岗位的学生,可以把“店铺出单业绩+店铺运营绩效”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并将“工匠精神、新愚公精神、劳模精神”思政育人内容同时融入考核中。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则以“记账业绩和报税单量”作为岗位能力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融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职业综合素养的考核。对于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取得二等奖以上或取得相应专业“1+X”中级证书的同学,可以申请相应课程成绩的置换,实现创新人才的精细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技能全面发展[15]。

(四)企业为先,积极实现校企双赢

现代产业学院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作企业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利益,其参与积极性就会水涨船高。如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考虑企业利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搭建“校政行企”育人平台,就必须考虑各方利益诉求(见表1)。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获得了企业的设备、平台、技术等支持,师资水平也会明显提升,但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比较严格,企业可能面临人员流失、资金投入损失等不利局面。相对来说,企业处于校企合作的弱势地位。因此,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应以企业为主,学校做好教学管理、教学组织、课程建设等常规教学内容,最大放权给企业,让企业充分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共赢[8]。

表1 现代产业学院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四、结语

建设现代商科类产业学院是我校商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全新的探索,实现校企双主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我校商科类专业办学质量。

猜你喜欢

商科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