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寻宝”记
2022-07-19聂睿清
聂睿清
周末的早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邀约了我们“寻宝小队”的几个队员:江佳芃、刘奕铭、陶睿仪和袁钰洁,来到安徽省博物院,开启充满期待的“寻宝之旅”。下面,跟着我们一起走进安徽省博物院,探寻“八大镇馆之宝”吧!
国宝一:国之重器——铸客大鼎
先来瞧瞧这个大块头:铸客大鼎(dǐnɡ)。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又称“楚大鼎”。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千克。鼎口边沿刻有十二字铭文,前两字为“铸客”。铸客大鼎是迄(qì)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三足圆鼎。
国宝二: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看完大鼎,我们又发现一个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便好奇地围过去观察。通过阅读文物介绍,我们得知这是龙虎纹四环铜鼓座。它是一个建鼓的底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龙虎纹四环铜鼓座的残高约29厘米,底径约80厘米,重约67千克,刻有龙虎浮雕(diāo),栩(xǔ)栩如生。袁钰洁眨眨眼睛说:“你们知道吗?古代建鼓既可用作宴乐礼仪场合的乐鼓,也可用作战场上指挥信号的战鼓呢!”
国宝三:吴王光鉴
这个看起来像一个小水缸的器皿,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光鉴,1955年出土于寿县蔡侯墓。高37.7厘米,口径有60厘米。它的肚子大大的,外沿有一對兽耳衔环。内壁上的52字铭文,记载了它是春秋时期吴王光嫁女于蔡侯的随嫁品。吴王光鉴出土时,里面还放置一个铜尊缶(fǒu),组成鉴缶。鉴缶是楚国特有的青铜礼器组合。做足功课的我摇头晃脑地说:“在当时,大家会把装满美酒的尊缶放在鉴内。夏天鉴里放冰块,冬天鉴里放热水,相当于一个冰酒、温酒器!”“古代的人可真聪明!”陶睿仪不禁感慨道。
国宝四: 鄂君启金节之车节
“这儿有个‘竹节片’!”顺着江佳芃的声音,我们快速走上前,定睛一看,原来这是战国时期的鄂(è)君启金节,因为它形似竹节而得名。共出土5件,其中车节3件、舟节2件,各节均为青铜铸造,合在一起呈圆竹筒状。其实,它们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节文对鄂君启商队的出行规模、航行线路都有明确规定。车节长29.6厘米,节文上规定了陆路运输限额是50辆,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
国宝五: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
“快来看看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我和刘奕铭发现了景德镇窑影青釉(yòu)莲瓣纹注子注碗后,赶紧招呼大家过来。这件精美的瓷器由注子和注碗组成。注子是斟(zhēn)酒用的酒壶,通体六瓣瓜菱形,盖顶上蹲着一头昂首翘(qiào)尾的狮子,十分有趣。注子表面是影青釉,釉色光润明亮,有细碎片纹。注碗为一朵七瓣莲花,相邻两个莲瓣接合处装饰了如意纹。注子坐于莲花形注碗之中,使用时把热水加到注碗里面,可以使注子中的酒保持温度。此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温酒吟诗的情景。
国宝六:鄂君启金节之舟节
“咦,这是车节的好朋友吧!看来它不孤单!”刘奕铭笑着说。顺着刘奕铭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鄂君启金节之舟节的介绍。舟节从外观上看和车节差不多,长31厘米。舟节的节文规定,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水路的范围涉及长江、湘江等。车节和舟节上,都采用错金工艺刻上篆(zhuàn)书,金色的篆书铭文配搭绿色的青铜节,看上去非常华贵,也有防伪的功能。
国宝七:金扣玛瑙碗
“这是用玛瑙做的碗吗?”“它的主人生活太豪华了!”我们走到金扣玛瑙碗的介绍前,兴奋地讨论起来。这件文物于1972年在安徽省来安县出土,是一件宋代的生活器皿,也是宋代富贵家庭奢华生活的缩影。碗高5.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7.5厘米。玛瑙碗的碗壁非常薄,碗口镶嵌(xiānɡ qiàn)着金边,十分华贵。1994年,金扣玛瑙碗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一致认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国宝八: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这件文物的建造者张成可是元代漆雕界的大明星!”袁钰洁指着张成造剔(tī)犀(xī)云纹漆盒的图片说。漆盒高9.5厘米,直径14.5厘米。通体髹(xiū)漆肥厚,黝(yǒu)黑发亮,纹饰精美。“剔犀”是一种复杂的漆雕技法,漆的层层涂抹极其讲究,只此工序就要耗费三四个月时间。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的盖和底分别饰有三组云纹,表达了人们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你们知道吗?张成的漆器,不仅为皇家收藏,更是在元明时期就成为远销海外的抢手货!”陶睿仪微笑着补充。
除了这八件“镇馆之宝”,馆内各种各样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展品,也让我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一件件珍贵的馆藏国宝,引领我们畅游漫漫历史长河。
这次“寻宝之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勇敢、富有智慧!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底蕴深厚、灿烂辉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
(注:本文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