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连群:传播吉他文化挖掘艺术新秀

2022-07-19张迪

乐器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节珠海吉他

张迪

吴连群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吉他学会理事

广东吉他研究会副会长

南方教科研究院吉他研究中心副主任暨高级研究员

珠海市音协吉他专业委员会会长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特聘专家

四届“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获得者

三届“珠海市优秀音乐家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创立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

中国吉他产业峰会

1978年9月,吴连群出生在江苏金坛。他自幼喜爱音乐,年仅8岁便第一次接触到了吉他,那是表哥的一把美声牌古典吉他。当时,一曲美妙绝伦的琴音,倏地搅起他心底的一抹波澜,对于古典吉他的热忱枝桠疯长般不可收拾。

对初学者而言,尼龙弦不会给手指过多的疼痛感,这让他更容易上手。跨入古典世界的门槛后,他愈发感受到古典吉他的丰富和声与甜美音色,那种不拘泥单一的演奏方式,以及作品极大的跨度和广度,皆是其他品类吉他无法比拟的。他时常一头扎入其中,练琴、鉴赏作品,以至废寝忘食、无法自拔,并感叹于古典吉他至高的艺术价值和专业层级。

他酷爱卡尔卡西、塔雷加、巴赫、巴里奥斯等大师的音乐作品,最喜欢的无疑是巴西的民族音乐家、作曲家维拉-罗伯斯。在他看来,维拉并非职业的吉他演奏家,出自其手的吉他作品却皆为精品,在音乐界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维拉-罗伯斯饱富民族情结的音乐风格和精神世界,恰似无垠海面上的一座灯塔,为吴连群古典吉他的漫漫之旅引航领路。

90年代左右,他的父亲南下珠海创业,这为他之后落脚南方创造了基础。彼时,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拥有华声磁带厂、唱片公司、电影节、航展等一系列时尚尖端元素,一时风头无两。1987年更是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堪称是吉他界盛况空前的大事件。或许是这些旧日往闻早已在吴连群的心里埋下根种,他总是不停想象着关乎那场吉他艺术节的画面,也迫切地想要知道珠海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1996年,他背上行囊,一路南下,终究来到了这座日思夜想的城市——珠海。真正地站上这片广袤土地,他的心绪飞涨、欢欣雀跃,并不断盘问着自己“我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携着未知的谜题,怀抱闪耀的情怀,他与吉他的种种关联,自此便是千丝万缕、盘根错节……

源起珠海:引领古典吉他新思潮

初到珠海,恰逢世纪交替,人们对于民谣和电声吉他的狂热还未褪去色泽,便已开始追求更有深度的古典音乐。“年轻人都是理想至上的”,这话一点没错。18岁的吴连群烈马青葱、满眼星光,那股“抬手摸到天”的自信,以及对于未来的渴望和憧憬,正跃跃欲试地翻涌着。

当时古典吉他复兴在望,他意识到只有培育更多演奏者,不断扩大受众群体,这件乐器甚至于这段文化才更有发展前景。在父亲的坚定支持下,他开办了一个吉他班进行授课。围坐在烈士陵园山下的露天石凳,一群少年意气的年轻人弹琴聊乐,即便遭遇岭南雨季的天色变化,被倾盆如注的暴雨浇得浑身通透,也依旧拎着吉他躲进凤凰路的地下道继续练琴。最艰苦的岁月最是难以忘怀,吴连群因此结交到了情意深重的学员和朋友,以至于20多年过后早已晋升为父母的他们,又带着自己的孩子登门拜访,所谓传承即是如此吧。

为继续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古典吉他,之后他在一所职业学校成立了爱好者内部组织“蓝天吉他联谊会”。又陆续自筹经费创办会刊《琴音》《珠海吉他音乐》,并开通了“中华吉他网”。“这些不计成本的投入在那个年代还是引领新潮的!”回顾往事,吴连群轻松调侃着,爽朗的笑声多少裹挟着些成就感。

1999年对吴连群而言是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他排除万难创立法人社团“珠海市吉他研究会”担任会长,同年组建“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品牌并延续至今。21岁的稚嫩青年,颠覆拓新、突破边界,硬生生地扛起肩头的责任,这份孤勇和胆魄弥足珍贵。

在往后的吉他生涯里,他的身边总能出现对他影响深远的师友甚至贵人,言至此处,便不得不提到两位吴老前辈。第一位是去世多年的原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吉他之友》杂志创始人、主编吴志浩老師,正是其激情鼓励和督促指导,坚定了吴连群创办珠海市吉他研究会的决心。第二位是中国吉他界泰斗、著名吉他教育家、演奏家吴子彪老师,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主讲的吉他电视讲座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几乎每届珠海吉他艺术节都能见到这抹熟悉的身影。前辈们对吴连群的关怀、帮助、提携是不求回报的,这让他倍感温暖与鼓舞,也无限感慨于他们对珠海吉他事业的鼎力支持。

事业崛起: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

“一个人如果能从一份热爱的工作中得到快乐,那么我认为这已经进入‘职业’向‘事业’升华的一种状态。”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正是摆在吴连群面前的一扇新世界大门,抑或说是裹带着冒险挑战的一次机遇。在此之前,他时常惋惜于1987年那场吉他艺术节的戛然而止,埋藏在心头的这处缺口,似乎也在隐隐推动着他做出一些抉择——从教师行当跃身至一片全新场域。

“创办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的初衷是什么?”当我抛出这个疑问,吴连群并没有即刻给出所谓的官方套式回答,而是低着头沉吟了一下,然后讲述起这样两个小故事。

“2007年,来自厦门的吉他青年洪腾寰在启蒙老师郭俊峰的带领下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并进入决赛,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我很快发现他是个苗子,遂推荐给著名吉他教育家方放老师。结果,他先是被德国弗莱堡国立音乐大学满分录取,本科毕业又考取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吉他硕士,后被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录取为吉他博士。”

“2014年,骆于铠在福建名师陈培鑫的鼓励下,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并获少儿古典组第一名。这一成就坚定了他走上古典吉他专业化道路的决心,最终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郦嘉炯教授,并于不久前荣获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音乐比赛18-21岁吉他组别冠军。”

“所以,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同行交流、发掘新人的平台。”吴连群的回答言之凿凿,令人折服。随后他又很认真地摆起了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参赛获奖后又考取国内外专业院校的达到100余人,担任各地吉他组织负责人的50余人,活跃在教学、演出、商贸行业的更甚。”

如今,中国(珠海)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即将迎来第二十一届,这也是自疫情以来第三次在线上举办。“即便困难重重,我们依旧保持着信心贵如金,并得到了科宾吉他、爱丽丝琴弦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为疫情期间的习琴者提供了奖学金和奖品。为鼓励各地吉他教师孜孜不倦的坚持,我们还计划增设一个线下的颁奖典礼,届时将与今年的广州乐器展同期进行。”

乘风破浪:中国吉他产业峰会

吴连群始终认为,珠海是中国当代吉他的“发祥地”,自己与吉他的一切联系也与30年来广东作为流行音乐的前哨站,和全国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然而,人生如海,潮涨潮落,当广东吉他产业逐步向贵州转移,音乐流行趋势一路向北,他开始思虑重重,“是否可以再打造一个新的突破点?”他找到了中国(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的相关负责人,双方探寻着关乎吉他产业更深的可能性。2016年,中国吉他产业峰会应时而生。

“其实以前的我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所关注的产业更多聚焦在培训、教学、教材或是演出。后来由于举办各种艺术节、比赛,与更多的厂家有了接触和深入交流,才开始对产业更为重要的生产、商贸流通等方面有所关注,也愈发体会到中国的吉他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依靠外贸支撑终归是有缺陷的。全行业除了吉他配件、周边产品、教育培训、出版发行等,吉他制造当属产业排头兵,做外贸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内贸是脱离不开品牌的,我国很多吉他企业对于品牌的理解仅仅是注册一个商标,真正的品牌应该是上升到文化高度的有序市场经营行为。进入内贸时代,品牌意识的增强、营销团队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投入,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吴连群对于中国吉他产业的态度是,向外的寻取不如向内的建立。

近年来,中国吉他产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恢复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增长已成为业内同行长期聚焦的议题。而新冠疫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正改变着文化产业消费的方式与内容,音乐、器乐产业也曾一度遭遇冲击陷入停滞。作为中国吉他产业峰会发起者、推动者,吴连群一马当先,欲与业内同行一道“育新机、开新局”。他坦陈,“危”与“机”的转化在于品牌先行,如今最大的信心是庞大的国内市场,行业发展更须适应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变。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竟然是疫情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对苦涩的生活切片,吴连群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把所有的烦难苦楚咽了下去,脚踏实地走出每一步。他和广州乐器展的同事们连续沟通了几个月,最终确定将第七届中国吉他产业峰会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培训行业要注重聚焦“双减”政策下的新机遇——“430课后艺培进校园”的开展;二是行业如何随着“430”带来的基础市场扩容而激发更细腻的需求。

他坦言,疫情是把双刃剑,中国乐器产业应伺机填补国外市场的空缺,同时更深入地挖掘、开发内在的消费潜力。“‘430’课后艺培会扩大行业基础,中小学美育教育加分政策也可以直接惠及行业发展,社会艺培红利仍在并将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做好国内循环,用好国内大市场的政策导向意义重大。”

坚守本心:循古典吉他教育之道

“教学是我喜欢的一种工作状态,不管是社会教学,还是学院教学。”言行一致是吴连群的素来做派,即便时常陷进繁杂琐事,也一以贯之地做着“教书先生”。他曾以不同形式在全国多所院校开班授课,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特聘为专家,并一直担任星海音乐学院全国通用吉他考级丛书的执行/特邀主编、编委……

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吉他的练习和演奏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可以促进双手及全身肢体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学习吉他能接触和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长期训练和熏陶,可以丰富情感内蕴、提升音乐鉴赏力。“随着更多的音乐院校开设古典吉他专业,古典吉他早已成为了‘艺考乐器’‘高考乐器’,是广大学子迈向艺术殿堂的有效通途。”

这一番风发泉涌的迹象看上去美妙之至,却掩盖不住内里的某些裂痕。古典吉他在中国起步晚,音乐院校专业开设迟滞,吉他师资队伍亟待提升,导致社会大众对古典吉他的认知严重不足,尤其是家长在选择教师和专业方面普遍盲目,艺术培训增长迅猛但乱象丛生,一些非专业的机构和教师大行其道,误人子弟的同时让整个行業的社会评价降低。反观,一些拥有教学方法和经验,却没有学历和技能资质的从业者,被许多机会拒之门外。

跻身在吉他行业,目睹庞杂凌乱的事物,吴连群是心急如焚的,他感叹“无论行业还是个人,需要提升的维度和深度太多了,规范艺培、提升技能、执证上岗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他是幸运的,他加入了中国音协成为全国吉他行业个位数以内的国家级会员,并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举办的业务提升专项学习。从前年开始,在征得几所音乐学院的支持下,又陆续开展了7期吉他、尤克里里师资培训,让近300名社会艺培教师获得技能提升。

近两年,疫情的反复无常困扰着诸多行业,吉他行业并无例外。从业者们一边响应国家号召停学停课,一边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新的教学出口。线上教学模式的横空出世,让教师、家长、学生得以在慌乱焦灼下稍作喘息。“然而线上模式真的适合吉他教学吗?”吴连群在疫情期间开展过两个月的线上授课,也曾对这般质疑有着深刻思索和体会。“便捷是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但局限在于教师无法从多角度观察学生,不易发现一些细微但很重要的问题,这多少有些隔靴搔痒的意味。更不必说,网络的频繁卡顿所造成的视频音画不同步,极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和效率。”在他看来,线上教学并不太适合初学者,对有一定基础的进阶者却行之有效,它应该作为面授教学的有益补充,不可成为完全脱离面授的长期教学。

后记

26年前,吴连群奔赴珠海,初来乍到,脑子里塞满了疑问“我在这里能做些什么?”

26年后,他早已站稳脚跟,立业功成,并持续抒写下华丽丰盛的人生篇章。

“古典吉他演奏者、教育家、吉他艺术协会会长、吉他类活动发起人……”身兼数职、责重山岳,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着“一种责任感,一种初心使然吧”。

让吉他艺术的平和、友谊、典雅、公益,在这片神州大地上落土生根、开枝散叶,是他一直以来追逐的事物。

往后年光,也将赤心如初,拾级而上。

猜你喜欢

艺术节珠海吉他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珠海 革命风云
我的吉他之路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自己做吉他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自己做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