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07-19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产业不断发展,玉米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通过探究明确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提升玉米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
1玉米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1.1玉米种植茬口多样性
在北方地区种植玉米时,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情况,玉米类型非常多,工作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玉米种植类型,满足其生长需求,促使玉米健康生长。
1.2间作套种立体技术
玉米种植一般以间作套种立体方式为主,此种方式可增强玉米种子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升玉米产量。推动玉米行业朝着生态化及经济化方向发展。
1.3制定种植计划
在玉米生长期间,经常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一旦玉米生长不均匀,将不利于提升玉米產量及种植效益。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玉米种植计划。
2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对产量的影响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叶面系数逐渐增加,光合作用面积随之增强,对于玉米产量产生直接影响。但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玉米整体产量会降低,在种植期间,只有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才可以提高玉米产量。玉米种植密度小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玉米种植密度小可保证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茎秆生长速度,保持营养物质充足,为玉米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在此阶段内输送营养物质越多,玉米个体营养将更加丰富。但种植密度过小,玉米整体产量下降,效益逐渐下降。原因是单位面积中有效穗数及穗粒数明显降低,整体效益降低。现阶段,只有将玉米种子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可以确保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叶面系数、群体叶面积、光合系数等适宜,以此增加群体总光合作用面积。光合作用时间长,可以保证玉米处于协调生长的状态,提高玉米单颗植株产量和群体总体产量,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
2.2对品质产生的影响
玉米营养成分较多,其中,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及淀粉含量较多。玉米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3种营养元素含量,只有种植密度适宜,才可以保证玉米产量。
3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对策
3.1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
首先,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玉米品种特征及生产条件等因素确定玉米种植密度。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不同,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较强,密度增大时产量极为稳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特别大。平展型玉米耐密性非常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持续增加种植密度会导致减产。其次,从种植形式来看,需实施宽窄行种植,尤其在肥力较大的平川水地上,宽窄行种植能够减少植株之间遮阴程度,构建良好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保证增产。增大种植密度,提高叶面系数和光能利用率,使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若盲目增加种植密度,会增加叶面系数,植物吸收光量停滞,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不再增加,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总量随叶面系数增加而逐渐上升。
3.2合理选种及播种
在玉米种植工作过程中,选种十分重要,相关人员要加强重视,引进抗病性能极强及发芽率高的种子。在购买玉米种子时,确定具体的播种时间,在春季播种时,选择耐低温和生育期较长的种子。在夏季播种时,选择生育期较短的种子,保证玉米健康成长。
在玉米播种前期阶段,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合适的播种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此时温度适宜,不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确保播种深度和覆土一致,播种深度过深,玉米种子容易腐烂,生产期间消耗养分较多,播种深度较浅将导致出苗不全。播种深浅不一致也会引起大小苗现象。所以需保持种肥隔离,种肥量必须少于施肥总量的20%,遵循标准的施肥流程,从而保障玉米品质。
(山东省嘉祥县孟姑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秦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