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社的“无限创作场”

2022-07-19阿圆

海峡旅游 2022年4期
关键词:姐妹社区空间

阿圆

虎曼HumanLove位于大社路14号,是由两个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实验艺术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邓施翌(阿呜)和祝诗共同打造的社区艺术空间。分别来自江苏和重庆的“虎曼姐妹”进驻大社两年,用艺术想象撬动大社的日常,串连大社内外的年轻人感知在地、分享美好生活。这四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可以是展厅、咖啡店、手工教室、小酒馆、私人舞厅……多种变体演绎着青年艺术聚集地的样貌。

两年前,“虎曼姐妹”作为驻地策展人,参加了策展《并联:艺术的在场与介入》。当时,“虎曼姐妹”驻地在厦门后田村,尝试以村落社区作为“试验场”,以艺术的形式激发在地的人们发现平凡生活之美。

驻地过程中,她们发现自己的双重身份带来的特别体验,一方面可以以“局外人”的视角重新梳理和探索村落的价值,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尝试为后田村提供村落未来艺术路径的新提案,从而打动在地人,唤醒在地的审美诉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在地生活的体验者,投入自己的全身心寻找“地方感性”,抛开原先在城市生活的视角,更沉下心来感知在地、感受艺术,最后通过作品建立观看者与在地的关系。

后来,她们来到集美大社,继续以双重的视角将自己的獨立艺术空间融入在大社的巷子里。

有爱的并置空间

和施翌、祝诗相识于木墨市集,姐妹俩一直向编辑部发出邀请,那天趁着“小雪茶会”,我们便赴约做客虎曼空间。

大社巷子弯弯绕绕,连编辑部的老厦门人也迷失了方向。好不容易找到虎曼,有点生锈的铁门敞开着,不规则张贴的海报有着意外的和谐。在暖黄灯光与粉红灯光的映射下,整个空间呈现一种复古氛围感。左墙陈设着人物摄影展和艺术书籍,右侧整排设计感十足的衣服与架子上各类工艺品相得益彰,祝诗正在中间的大长桌雕刻丝网模具图案。见我们来了,施翌随即从吧台起身调制咖啡,祝诗带着我们体验丝网拓印,还介绍起空间“吉祥物”——从集美龙舟池捡来的废弃龙首,虽然有点磨损,但依然精致霸气。

祝诗和施翌结缘于研究生复试,后来又成为了室友。施翌在上海工作时,见证了“寄存处”独立艺术空间用艺术联结在地与国际,带动了整条街区艺术生态,便也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艺术空间,介入在地,并尝试用“并置空间”的模式活化社区。在这个“并置空间”里,人人都是创作者,既可以“头脑风暴”各显神通地“搞事情”,又可以尽情分享喜好、自在交流。秉持着“充满爱意地生活”的理念,两人敲定了“HumanLove”的店名。中文名“虎曼”则得益于一位路人的“乌龙”拼读,后来,大社的朋友们便也以“虎曼姐妹”称呼她们。

刚开始,她们为了寻找理想的工作室,一有空便骑着电动车在集美转悠,偶然转进了大社。这个保留着闽南浓郁市井风情的城中村让她们惊呼:“太有意思了!小巷子里错落着古厝、庙堂,竟然还有戏台,傍晚还有阿姨操着一口闽南语在戏台旁摆着地摊卖鱼、剥海蛎。”在本地朋友的帮忙下,她们了解到有间古民居正在招租,描述起当初对古厝的一见钟情,她们至今依然画面清晰:“我们闲逛的时候就发现了两间连在一起的古厝,一间是咖啡工作室,隔壁的炸鸡店有个泛着幽幽蓝光的巨大鱼缸,很浪漫,我们拍了好多照片。当时,我们还幻想过盘下这里,没想到,没过多久竟然真的租下来了。”

“虎曼姐妹”花了很长时间对古民居进行改造、装修,但同时还要忙碌于课业、实习等学生活动,没有足够的精力运营空间。反倒是朋友们常常呼朋唤友来空间聚会,渐渐地,空间便成为了“新老朋友们的聚集地”,也拉近了她们与大社其他年轻人的关系。虎曼空间里还存放着不少朋友们“爱的供养”,如土头水吧家宏做的盆栽、不万能杂货大鹏送的工艺品、朋友赞助的投影仪、复古电视机等。一个学期结束后,“虎曼姐妹”重新萌生了“每周花点时间用艺术把大家圈在一起”的想法,便发起了“电影放映周”的活动,以分享电影之名创造社交机会。

人们进来体验,我们也在看走进来的人

首场电影放映《海街日记》就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放映结束后,一个电影专业的青年还分享了自己拍摄的影片,与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那次放映会的缘分延续至今,这群因虎曼相识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摄影团队,准备到虎曼空间拍一支微电影。

电影放映周收获的好评,也刺激她们破圈联动更大范围的群体。但接二连三的疫情阻碍了她们的计划,无所适从的空白期、迫在眉睫的毕业论文取材……“虎曼姐妹”不得不思考空间的新出路。疫情期间,她们萌生了“宅家(被迫)驻地艺术计划”,鼓励朋友们记录并分享自己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也能作为疫后首次展览的素材。同期还进行着“物互WUHOO”项目,为有意向交换物品、故事、才艺等宝物的人们牵线搭桥。疫情缓和后,她们筛选了十几位参与者的“宅家作品”,结合定向邀请的职业艺术家的作品,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展览。除了手作品、画作之外,她们还让素人的作品得以艺术化的呈现。“当时有个在大社开工作室的妈妈,记录了自己为儿子做的每顿饭菜。我们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这些饭菜图做成了桌布和菜谱小册子,给母子俩做个纪念,也让这些料理可以以这种形式保存下去。”

这个展览从发起到落地,一直鼓励参与者由观众转变为创作者,参与艺术创作,看到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打破对艺术的刻板印象,更自由、真切地理解与表达,引起了更多文艺青年和创客对虎曼的关注。后来,“虎曼姐妹”与攝影师沨合作“翻书周”,创造了虎曼空间开业以来的流量小高峰。有的人为摄影藏书而来,有的人只为一探虎曼的究竟特意从岛内搭两小时车来看展。更惊喜的是,这是第一次有在地村民参与其中,有好奇的亲子家庭,也有认真翻书的阿嫲。短短一周,这个展览为虎曼、为大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与多重联结。

在努力吸引大家“走进来”的同时,“虎曼姐妹”也尝试着让虎曼空间和大社“走出去”,被更多大社以外的朋友看见。通过家宏,她们认识了孟子书院的小主理人孟婷,三人一拍即合,策划更接地气的活动,如“小雪茶会”,用传统融合新潮的方式来活化社区,从集美学村的年轻人切入,拉近他们与大社的距离。在一系列活动中,她们认识了两个00后工科学霸,通过对话,打破了对彼此的固有印象,为彼此的专业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还打算合作IP的艺术发光装置;还遇见一位正为未来发愁的女大学生,她发现虎曼能够在大社如此“佛系”又踏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生活状态渐渐让她走出了迷茫。“年轻人的正向反馈让我们找到了自己在这里的价值,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想帮助大家。”

现在,“虎曼姐妹”更聚焦于刚来厦门的外地年轻人,为他们搭建平台认识同频的伙伴,一起发现生活的新趣味。

守在大社,也期待相遇

“虎曼姐妹”原打算,毕了业就离开大社。但这两年在大社优哉游哉的“佛系”生活,让她们爱上了这里,与同在大社的其他年轻人、本地居民接触中慢慢产生归属感,这让她们决定继续留下来。

在年轻伙伴们共同营造下,大社逐渐成为了一个难得的“自发形成的美好街区”。“虎曼姐妹”也乐于扮演“社区观察者”的角色,为大社的向好而欣喜:“我们经常骑着小电驴在大社转,发现进驻了越来越多有意思的小店,也有更多人愿意走进大社了,整个社区变得更有活力。很多人说,大社很像早期的曾厝垵,不温不火。其实我们觉得这样挺好的,就顺其自然慢慢发展,保持本来的一种平衡感,总比昙花一现好得多。”

不知为何,在大社打拼的年轻人们都有一种默契——不喜欢营销,却更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产品,用良质吸引大家关注和喜欢。不过,虽然他们不以成为网红的期待出发,但也并不抵触外人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来大社打卡,用这种形式了解她们正在做的事。

对于未来,“虎曼姐妹”已经有了不少新计划。她们期待着能为大社创造更在地化的美好,计划深度挖掘大社,开发系列文创,进而实现商业上的盈利。在延续展览生活的同时,不断连结,催生新的尝试。为此,“虎曼姐妹”在疫情期间也没有歇着,而是忙着调整空间布局,打造更具复合型的社区艺术空间,并将在今年4月底迎接装修后的第一次策展。

“我们还在融入大社,在改变大社的同时,它也在影响着我们。” “虎曼姐妹”手绘了一张“Lost in大社”的地图,用自己的视角呈现“迷宫”大社的变化,也希望大家拿着地图能像寻宝一样慢慢发掘大社的价值,“现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结不大深,但我们还是期待年轻人们都能喜欢大社,在找路时也可以慢慢来,慢慢享受‘Lost in大社’。”

猜你喜欢

姐妹社区空间
八闽姐妹的2020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八闽姐妹的2019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