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生活方式及干预效果分析
2022-07-18金翠梅赵圆宋海东孙晓花
金翠梅 赵圆 宋海东 孙晓花
作者单位: 31001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金翠梅 赵圆 宋海东 孙晓花)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孙晓花)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是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1],此类患者期望寿命相对较短,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进行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普通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3],是心血管疾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该研究依托杭州市近40年的社区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网络[4],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活方式调查及生活方式管理,对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两个主城区的四个街道(每个区两个街道)作为研究现场,调查接受社区综合管理的1,0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方式。以社区为最小单元,两个区分别抽取60例患者参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随机将一个区进入常规随访组,另一个区进入生活方式干预组,共120例。(1)纳入标准: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纳入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病情稳定,接受定期随访;年龄16~60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脑器质性疾病或伴有其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不愿意参与调查及干预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生活方式调查工具: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心血管相关生活方式及疾病相关信息。(2)生活方式干预:分为常规随访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每组各60例。①常规随访组:依据《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版)[5]开展社区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②生活方式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开展针对心血管相关不良生活方式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4次,并依据需求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结合运动干预,给每位患者发放运动记录卡,要求每位患者坚持快步走或慢跑30 min每周至少5 d,如遇天气原因或患者不愿出门,则在家中完成30 min“室内有氧运动操”,并在运动记录表上记录运动情况,由社区专业人员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当调整运动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入组时及入组6、12个月时收集患者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生活方式情况 共发放1,004份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87份,应答率为98.31%。其中,男486例(49.24%),女501例(50.76%);年龄(48.75±8.62)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小学水平348例(35.25%),初中水平316例(32.02%);未婚317例(32.12%),已婚535例(54.20%),其余为丧偶或离异;吸烟占比19.86%;饮酒占比24.92%;运动频率以每周1次多见,占比62.61%;睡眠时长以8~10 h最多,占比53.29%;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576例,占比58.36%。见表1和表2。
表1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相关生活方式情况
表2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相关饮食习惯
2.2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结果 以首次调查为基线,对常规随访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进行干预随访。120例中有8例未完成干预,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6例,常规随访组2例,失访率为6.67%。干预后6、12个月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比较,见表3和表4。
表3 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随访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随访指标比较(±s)
注:与基线数据比较,aP<0.05;与常规随访组比较,bP<0.05
组. 项. 基. 6个. 12个月生活方式干预. BMI(kg/m2. 28.7±5.. 23.9±6.. 22.4±6.5ab(n=54. 血压高值(mmHg. 136.7±19.. 127.7±18.. 120.9±14.5ab空腹血糖(mmol/L. 6.0±1.. 5.4±1.. 4.3±1.2ab常规随访. BMI(kg/m2. 29.8±4.. 28.4±5.. 30.4±6.7(n=58. 血压高值(mmHg. 135.0±14.. 133.4±17.. 138.1±19.4空腹血糖(mmol/L. 6.04±1.37 5.82±1.35 6.3±1.7
表4 干预前后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随访指标比较
3 讨论
相较于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2倍[6],这可能与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我照顾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所以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基本措施。笔者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方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研究,发现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不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通过调查发现,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阳性的比例较高,抽烟现象较为普遍,存在饮食不规律、饮食口味偏香/甜、食物品种单一、坚果摄入量偏少,使用动物性食物偏多等特点,而且他们睡眠时间偏多、运动时间较少且运动形式单一。吸烟患者比例为19.86%,其中54.08%的吸烟量为11~20根/d,1盒以上的比例为33.67%,在相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条件下,吸烟患者出现心血管危险的数量是不吸烟人群的1.40倍[7],因此应及早开展吸烟相关的健康教育及控烟措施。我国人均睡眠时长为6.5 h,该项调查中睡眠时间>8 h的比例为77.50%,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时间明显偏长。同时,患者的运动时间和频率普遍较低,运动方式以散步和快走为主。睡眠与运动两方面的表现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留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有关,还可能与精神类药物的镇静作用有关。研究发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BMI及血压、空腹血糖水平,患者的运动频率明显提高,吸烟、饮酒比例均明显下降。Schizophr Res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指出,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应鼓励患者规律参加各类运动,改善身体状况[8].
综上所述,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应关注患者生活方式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日常社区随访增加生活方式干预的管理,结合近些年在社区开展的同伴支持服务,给予患者沟通病情、分享治疗经验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疗效、恢复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实施生活方式相关的认知行为干预,有望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应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