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中老年不寐
2022-07-18张国权
张国权
作者单位:313100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
不寐,即现代西医学所指的睡眠障碍,也称“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状态,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近年来,笔者采用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中老年不寐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长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和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不寐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 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2~80(60.00±5.08)岁,病程0.50~22(15±1.08)年;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8(58±4.95)岁;病程0.83~20(14±1.5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3]中的不寐-心肾不交型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由噪音等外部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或有明确病因如疼痛、发热等引起的睡眠障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有病变导致功能明显下降;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对研究中应用的中草药不能耐受者。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规格:1 mg/片)1 mg,每晚睡前口服,睡眠障碍严重者给予2 mg。(2)观察组:采用泻南补北法,予以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方加减,处方:酒萸肉15 g、茯神10 g、丹皮9 g、温山药30 g、泽泻9 g、知母9 g、黄柏12 g、熟地30 g、龟板20 g(先煎)、牲蛎30 g(先煎)、龙骨30 g(先煎)、磁石30 g(先煎),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忌食辛辣,睡前禁饮酒、浓茶、咖啡之品,平和情志心态。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级别,对主症(入睡困难,心烦不寐)、次症(耳鸣头晕,腰膝酸软)、舌脉进行评分,主次症分别按0、2、4、6分及0、1、2、3分计算总积分之和。(2)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定。临床显效:患者失眠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有改善好转;无效:失眠症状同治疗前或加重症状。(3)不良反应:包括失眠、头痛、疲劳乏力、恶心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n. 治疗. 治疗后观察. 30 42.25±5.10 13.80±4.02*#对照. 30 40.77±4.63 21.82±4.98*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中老年不寐病患者以心肾不交型最为常见。其病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饮食不节,好食甘肥,饮酒无度,致湿热伤阴;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倍增,情志过极化火灼阴;加之年老体衰,《黄帝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房事不节,纵欲伤肾阴。《黄帝内经》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 而阳气盛,则寤矣。”《景岳全书》曰:“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正常的睡眠离不开心肾相交,心为阳,肾为阴,心、肾相交则寐安,反之,则不寐。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是主要病机[5],故中医认为肾作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调和阴阳平衡极其重要。泻南补北法最早见《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医家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结合五脏生理属性,认为肝实肺虚之证治疗应采用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之法。泻心火,使其母脏肝木之实得以疏泄,肝阳得以制亢,毋能木火刑金;补肾水,使先天之本肾阴精得到滋养和补充;肾阴滋润五脏,肝肾同源,肝阴得以潜阳,心火得以不旺;故而泻南补北之法实质是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为治则,使得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阳平衡。临床上,可运用泻南补北法治疗多种疾病.
据调查我国居民有55%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而失眠人群中有70%为中老年人[6]。笔者临床观察大多数中老年不寐患者的发病与心肾不交有关,采用交通心肾之法治疗有一定效果[7]。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是泻南补北法的代表方,该研究观察组以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方加减,重用熟地、龟板以补肾水、填肾阴,潜阳制心火;黄柏、知母性苦寒,泻相火以助真阴;温山药、酒萸肉性甘温,滋肾阴源;丹皮、泽泻性凉寒,用量小,以防熟地、温山药等补益太过之弊;龙骨、牡蛎,潜浮阳益阴气;磁石味辛咸平,其性重坠下沉,辛能散,咸可润下入肾,平能调和,用治于惊悸失眠,引火归元则心神得安,其混悬液具有镇痛、抗惊厥、改善睡眠的药理作用,有利于改善中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8];全方共奏滋阴降火、通交心肾、调和阴阳之功效,进而神宁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