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2-07-18龚晓炜汪婷王曾史琳琳包烨华
龚晓炜 汪婷 王曾 史琳琳 包烨华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所引起的、以慢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1],其疼痛部位往往位于头的一侧,疼痛性质多为牵涉痛[2]。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人们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加速了颈椎的退变,导致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增加。脐针是由齐永先生创立的新型针法,采用横刺、平刺神阙穴的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笔者应用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120例。(1)纳入标准:符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4];年龄18~70岁;进入临床治疗前2周内未使用止痛药、麻醉药等治疗;病程>3个月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皮肤有感染者;正在服用抗抑郁或抗精神分裂药物者,或应用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药、激素等药物者;脐部因各种原因无法针刺者,如脐疝。(3)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的病例;未按指定方案治疗,擅自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4)脱落标准:患者本人不愿意继续观察治疗者;治疗中发生晕针不适等不良反应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脐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60例,共脱落患者10例,其中脐针组4例、常规针刺组6例,最终纳入研究共110例,脐针组56例、常规针刺组5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048)。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脐针组:脐针穴位选取巽、离、坤、乾、坎位,脐针全息图。见图1。患者仰躺于治疗床上,露出脐部,常规消毒,采用针灸针(规格:0.25 mm×25 mm;佳辰牌)按照巽、离、坤、乾、坎的进针顺序,对着脐壁上相应方位范围内的阳性反应点(如压痛、皮肤皱褶等处)平刺进针15~20 mm,不行任何补泻手法,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0次。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可自行活动头颈部,在颈部的最大活动范围之内行旋转、屈伸运动。(2)常规针刺组:依据《针灸治疗学》[5]中头痛病篇选择穴位,包括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颈夹脊(C1~C3)。患者取坐靠位,治疗穴位常规消毒,采用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佳辰牌),患病单侧直刺,刺入深度为15~20 mm,透刺穴位沿皮平刺进针,进针35 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0次。
图1 脐针全息图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疼痛程度及情绪:采用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6]进行评估,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三部分,疼痛分级指数包括15个描述疼痛的选项,其中包含11个疼痛性质项评分和4个情感项评分。(2)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7]进行评价。1分:日常生活无影响,活动自如;2分:颈肩部有轻度僵硬感、牵扯感,颈部活动程度范围轻度受限;3分:颈肩部僵硬感较重且有疼痛感,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4分:颈肩部疼痛明显,且颈部活动基本消失,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MP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SF-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SF-MPQ评分总分、情绪评分、疼痛评分均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MPQ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MPQ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针刺组比较,bP<0.05
时. 脐针. 常规针刺组总. 疼痛评. 情绪评. 总. 疼痛评. 情绪评分治疗. 16.30±2.57 12.87±2.69 3.43±1.33 16.72±2.3913.57±2.70 3.15±1.41治疗. 3.76±1.04ab. 2.41±1.13ab. 1.36±0.67ab. 4.59±1.69a2.93±1.63a1.68±0.92a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椎RO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颈椎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椎ROM评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椎ROM评分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椎ROM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 n. 颈椎ROM评分治疗. 治疗后脐针. 56 2.69±0.66 1.53±0.54a常规针刺. 54 2.76±0.57 1.68±0.47a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脑风”“头风”“头项痛”等范畴。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笔者选取的穴位是巽、离、坤、乾、坎,并按照该顺序进针。从治疗前后两组的SF-MPQ评分比较来看,脐针疗法与常规针刺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情况及负面情绪,而且脐针疗法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研究证实,疼痛与抑郁、焦虑有着高度相关性,疼痛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出现抑郁、焦虑样情绪改变[8]。在脐针洛书全息理论中,巽、离、坤三个方位刚好对应着人体的颈椎及椎旁两侧,而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区域正是颈1-3神经分支在头颈部所支配的区域,两者位置恰好吻合,针尖朝着疼痛区域“打枪”,针至病所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在脐内八卦全息中,巽为阴木应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云:“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属少阳,少阳为枢,同时胆与肝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故胆在调节情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所以针刺巽位可起到解郁、调畅情志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离位为火应心,通过针刺离位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同时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样情绪。再者,在脐内八卦全息中,乾为阳金应大肠,与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脑肠轴”观点相对应。脐部与肠道的解剖位置较近,针刺脐部乾位,刺激肠壁上的神经元,神经元与脑相连,促进脑肠肽、5-羟色胺等物质的分泌[10],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及不良情绪。常规针刺仅仅是通过刺激局部镇痛物质的分泌来达到止痛、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而脐针则是通过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刺激肠道—人体第二大脑,达到止痛、缓解情绪的作用,故脐针在缓解疼痛及改善不良情绪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颈椎活动度受限通常是由长期慢性劳损所引起,在颈源性头痛患者中多数存在颈部肌肉紧张的情况,以枕下肌群多见。研究表明,枕下肌群越紧张则发生颈源性头痛的可能性就越大[11]。颈源性头痛是由于患者颈枕部肌肉紧张、僵硬,颈椎活动度受到限制,气机受阻,而诱发头痛。常规针刺通过直接刺激局部肌肉,针至病所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从而改善颈椎活动度。而脐针中巽、离、坤三针正好对应健脾三针,取木生火、火生土之意。“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能治疗肌肉疾患。肌肉有病,从脾论治,建中州而灌四旁,生津液而润肌肉,故健脾三针能发挥较好疗效。在取巽位时,选择巳时作为进针点,根据子午流注的观点,巳时正好是营气流注于脾经的时刻。在取坤位时,选取未时作为进针点,未时正好是营气流注于小肠经的时刻,《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经筋循行部位正好与头痛部位相对应,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同时,巳、午、未三个时辰相配形成了朱雀三针。颈源性头痛多由受凉、受寒等诱发[12],而朱雀三针通过巳、午、未的配伍,具有加强火气的作用[13],对证施治,达到通阳散寒、头痛自除的效果。在脐外八卦全息中,乾位为首,与人体的头部相对应,可以通过针刺乾位来治疗头部病变。乾位又主治硬化性疾病,颈源性头痛患者可见颈部肌肉僵硬,通过针刺乾位并配合主动运动,可使僵硬的肌肉得到放松。坤、乾两位相配,正好对应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地天泰卦。泰卦,乾下坤上,《易经》云:“泰,小往大来,吉,亨[14]。”地卦在上,天卦在下,天地之气互相交融,上下相通,阴阳相交,调畅气机,通泰全身[15]。脐针疗法以全息理论、脏腑理论、易经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针刺神阙来放松局部肌肉,增大颈椎活动度。但该研究纳入的患者颈部活动度未见有较大的受限,两组患者的颈椎ROM评分均在1~2分,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颈椎活动度,且疗效相仿。
综上所述,脐针疗法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及不良情绪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基于各种全息理论,激发先天经气,通过针刺方位的配伍,对症施针,不仅能疏通局部阻滞的经络,改善局部病变的肌肉,还能疏肝健脾,调节全身气机,从病变局部和脏腑治疗颈源性头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