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丰松柏通幽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2022-07-18王剑魏臻许宝才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肠肠梗阻炎症

王剑 魏臻 许宝才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腹腔内粘连,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病症[1],在外科临床上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胃肠外科研究的热点。现代医学内科治疗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制肠液分泌、补液等方法[2],但临床疗效多不满意。近年来,中医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机研究及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临床上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雷丰松柏通幽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衢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及消化内科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1)纳入标准: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年龄18~65岁;符合西医《外科学》[3]中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符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4]中肠梗阻-瘀热内结型的诊断标准;无重大疾病史及严重并发症;患者行为、意识清醒;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非粘连原因所致的各种肠梗阻;合并精神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方案或采用其他治疗的患者;孕产妇或哺乳期妇女。(3)脱落及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或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或自行退出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5~67(44.21±4.45)岁;手术类型,胃癌大部切除术6例、结直肠癌切除术8例、阑尾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术7例,子宫切除术4例;发病时间为术后5~120(37.15±3.12)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3~65(46.13±5.25)岁;手术类型,胃癌大部切除术7例、结直肠癌切除术7例、阑尾切除术6例、胆囊切除术8例、子宫切除术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144(35.54±2.7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肠液分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对症治疗等。(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松柏通幽法中药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和保留灌肠治疗。松柏通幽法药物组成:松子仁、柏子仁、冬葵子、火麻仁各15 g,桔梗6 g,瓜蒌壳15 g,薤白10 g,大腹皮15 g,虎杖、桃仁、红花各10 g,每剂煎成300 mL,其中100 mL口服,或经胃管注入,胃管夹闭2 h,1次/d,剩余200 mL给予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1周,若病情恶化或加重则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记录患者治疗前以及入院后第3、5、7天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音、舌脉等临床症状体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按无症状、轻、中、重设定评分表,分别记为0、2、4、6分,分值越高则提示症状越严重。(2)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3)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血液凝固后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并于-80 ℃环境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IL-6、TNF-ɑ水平。(4)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肠梗阻的疗效标准[5]。治愈:腹痛、腹胀消失,排便排气功能恢复,腹部立卧位平片无积气积液;显效: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较前明显减轻,恢复排便排气,腹部立卧位平片无明显积气积液明显;有效:腹痛、腹胀较前减轻,无恶心呕吐,排便排气较前好转,腹部立卧位平片积气积液较前减少;无效:症状、体征、腹部立卧位平片无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剔除、脱离情况 观察组中有1 例因病情严重转手术治疗而终止;对照组中有1例因病情严重转手术治疗而终止,1例转院治疗而脱落;最终纳入研究,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n. 治疗. 治疗后3 . 治疗后5 . 治疗后7 d观察. 29 28.7±6.. 18.6±4.7*#. 10.1±3.4*#. 4.6±2.3*#对照. 28 27.9±5.. 22.8±6.6*. 16.9±5.8*. 9.7±3.2*

2.4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s)]

表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n. 首次排气时. 首次排便时. 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观察. 29 73.2±16.9*. 93.5±20.6*. 103.7±12.4*对照. 28 84.6±18.. 132.7±19.. 130.9±13.1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以及TNF-ɑ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mg/L,(±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m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血清炎症因. 观察组(n=29. 对照组(n=28)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后CRP 36.43±9.26 10.95±3.55*#. 35.78±8.01 21.31±4.34*IL-. 70.35±10.21 22.17±4.24*#. 71.13±10.41 35.43±5.02*TNF-. 146.12±14.35 53.65±6.78*#. 145.64±11.36 78.07±8.18*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为40%~60%,占各类肠梗阻的首位[6]。粘连性肠梗阻不仅可致胃肠道局部损伤,而且可致全身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手段日趋多元化。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亦日益加深,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辨证并结合辨病治疗,提倡中药灌肠、中药外敷、胃管给药、针灸、穴位注射等综合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可明显起到协同治疗效应,疗效得到显著提高[8]。目前,在西医应使用何种治疗方法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在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寻求与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成为普通外科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脏腑相合理论认为,相表里的脏与腑在生理状态下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传变。因此,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就肺与大肠而言,生理上,肺气肃降利于大肠传导;病理上,肺气失于肃降或肺气虚弱可致大便难解。在肠梗阻的辨治过程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紧密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本课题组通过长期治疗肠梗阻的临床实践,认为该病多本虚标实,各种病邪致人体气血运化失常,导致气机不畅、瘀血留滞、久郁化热、湿热蕴结,以致腑气不通、燥屎内停而形成梗阻。同时,腑气的通畅依赖气机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肺为华盖,肺气闭塞而宣发肃降功能失司,从而影响全身气机的通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脏宣肃如常,则大肠气机通调,传导有度[9],故治疗应遵循“六腑以通为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宜宣肺降气、润肠通腑、活血化瘀的治法。多年临床经验显示,应用清代雷丰之松柏通幽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较为满意,方中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冬葵子润肠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丹溪治肠痹喜开提上窍,故以桔梗、瓜蒌壳宣开肺气以助大肠运行之力;薤白、大腹皮,行气导滞宽肠,消胀止痛,以开其上复润其下;虎杖、桃仁、红花,活血以祛其瘀,虎杖又兼具清热利湿之功;全方共奏宣肺降气、润肠通腑、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功效,故能起到上下相兼,肺肠同治,通调腑气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诸药合用可改善肠黏膜微循环、促进胃肠动力、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肠粘连的形成[10-14]。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松柏通幽法中药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和保留灌肠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0%,与对照组(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易诱发促炎因子释放,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CRP是机体感染、炎症、感染的敏感指标,而IL-6、TNF-ɑ是经典的促炎因子,故测定CRP、IL-6、TNF-ɑ的水平可有效评估肠粘连的炎症情况。该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RP、IL-6、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雷丰松柏通幽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满意,为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大肠肠梗阻炎症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对炎症的几种常见误解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