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7-18岳培宇
龚 静,游 婧,岳培宇
(1.成都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学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一、引言
“阳光康养”一词,最早由攀枝花市于2012年提出,而早在2010年攀枝花市就提出了“中国阳光花城”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个明确提出“阳光康养”定位的城市,并率先开始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1]。2013年11月,攀枝花市发布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年)》,由此阳光康养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12月,攀枝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并提出了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的战略目标。2016年1月,攀枝花市与凉山州签订两地“十三五”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联合打造中国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8年1月,攀枝花市在首届四川旅游新媒体国际营销大会上率先发布了《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从而为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供了考核标准和依据;同年6月,四川省委在十一届三次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将攀西经济区建设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2021年9月,在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攀西文旅经济带和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的阳光康养休闲度假胜地。在自身资源优势与政府政策支持下,作为康养产业的首倡者、先行者、探路者及实践者,攀西地区在阳光康养产业上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全国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均有较大提升。
然而,始于2019年底、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全球供应链中断,各国经济发展均遭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服务产业中的运输、旅游等部门[2]。攀西地区也面临着产业要素流动受阻、市场消费需求低迷的境况,如2020年攀西两地的旅游总收入与接待旅客人次数就同比2019年分别下降了37.74%和35.12%。那么,在后疫情时期,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攀西地区如何在“阳光”下续写康养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如何增强其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深入实施全域康养旅游战略,从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3],就成为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定量研究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攀西地区的调研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以丰富现有研究内容,力求对该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量化研究。
二、攀西地区阳光康养的资源现状分析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属于五大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之一,包括攀枝花市与凉山州两个市(州),具有四季阳光明媚、气候温暖宜人、自然风光绚丽秀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等优势。
(一)气候资源
首先,温度。攀西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光热充足。攀枝花市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为20.4℃,年均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约为8小时,年均无霜期天数达335天。凉山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为16.8℃,年均日照时数达2200小时,日均日照时数约为6小时,冬季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季气候凉爽,年均无霜期天数达270天。可见,攀西地区具有阳光气候综合优势,可以冬晒太阳夏避暑,特别适合人们避暑祛寒,对中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其次,湿度。攀西地区湿度适宜,在人体体感最舒适的区间内。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是长江上游的第一城,拥有金沙江和雅砻江两大水系5064.3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干雨季分明,年降水量在760至1200毫米之间,年均相对湿度在60%RH左右。凉山州干湿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至1400毫米范围内,年均相对湿度在70%RH左右。由此可知,攀西地区的湿度可有效抑制细菌及病毒的滋生,且这类气候对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等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自然疗效,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再次,高度。攀西地区的平均海拔为1300米左右。其中,攀枝花市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2500米,其主要建成区处于1000-1500米的海拔高度,而凉山州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800米,最高海拔为5958米(恰朗多吉峰),最低海拔为325米(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此类海拔高度利于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长期居住可提高身体健康指数。
最后,洁净度。攀西地区空气质量优良,清洁度高,环境静谧,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攀枝花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PM2.5浓度常年低于20微克/立方米,2021年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6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Ⅱ级标准。而凉山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也常年达90%以上,2021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更达到了99.76%,其中优为72.69%,良为27.06%,PM2.5浓度约为16.6微克/立方米,6项污染物监测指标均持续达标。可见,攀西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该类空气质量尤其适宜于患有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康养[4]。
(二)自然资源
第一,旅游市场资源。攀西地区地处攀西大裂谷及安宁河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使其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截至2022年3月1日,在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中,攀西地区的4A级景区有19个,占全省4A级景区数的5.88%,3A级景区有43个,占比达11.56%,2A级景区有10个,占比为10.87%,暂无5A级与1A级景区。其中,攀枝花市拥有20个A级旅游景区,凉山州更是拥有52个A级旅游景区。由此可见,攀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数量众多。
凭借丰富的旅游市场资源,攀西地区推出的“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国内外及周边城市的大量游客与康养人士。表1和表2列出了近十年来攀西两地的旅游收入与旅客接待人次情况。研究期间,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年旅游收入最高增速分别达52.83和46.73%,两地年接待旅游人次数最高增速则分别为33.10%和24.20%,在旅游业发展上凉山州更胜一筹。该数据表明,攀西地区每年的旅游业收入及旅客人数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外),旅游收入绩效持续增长,旅客接待能力逐年上升,旅游市场发展得井然有序,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表1 攀枝花市旅游收入与接待旅客人次情况
表2 凉山州旅游收入与接待旅客人次情况
第二,农林资源。在农产品资源上,攀西地区山地广阔,光热充足,其农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征,盛产芒果、枇杷、荔枝、脐橙、石榴、火龙果等特色水果[5]。其中,攀枝花市围绕粮、果、菜、畜、花、桑、烟7大特色产业打造了集中连片产业发展带,其既是我国重要的芒果生产基地,也是四川省主要的甘蔗种植区,早在2009年“攀枝花”牌商标就已进行国际注册,获得GAP认证,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证。而凉山州现有耕地面积873万亩,其境内的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也是著名的粮食、烤烟、桑蚕、早市蔬菜及水果的生产基地,素有“川南粮仓”之称,2019年底已建成118个现代农林产业园,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盐源苹果、会理石榴、雷波脐橙享誉国内。此外,攀西地区还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养、多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并形成了“康养+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在森林资源上,攀西地区的森林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60%,拥有6000多种生物资源,如杜仲、苏铁、德昌杉、天麻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其中,攀枝花市2020年完成造林面积3466公顷,其森林覆盖率达62.12%;凉山州2020年完成造林面积2.13万公顷,全州森林覆盖率为47.12%。由此可见,攀西地区的绿化程度高,其对哮喘、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调理功效。
(三)服务资源
第一,基础设施资源。攀西地区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地区与交通要塞,可直达成都、重庆、昆明、丽江、北京等地,是四川南向开放的门户地区。在公路运输上,高速公路G5(京昆高速)贯穿攀西全境,泸黄高速公路西昌服务区作为该区最大的服务区已于2021年投入使用。而西昌市至昭通、攀枝花至宜宾、攀枝花至大理等多段高速公路建设在持续推进中[6]。具体地,攀枝花市2020年末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321.9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33公里,拥有京昆高速与蓉丽高速;凉山州202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数已达28915.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27435.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17.6公里。在铁路运输上,成昆铁路贯穿全区,其复线在抓紧扩容建设中。其中,攀枝花市2020年末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181.6公里,有18个火车站。由此可见,攀西地区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为其阳光康养产业的交通运力打下了基础。同时,作为多民族集聚区,攀西地区是全国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各民族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习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这使得该地区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休闲娱乐场所的设计、布局、选址也彰显着民族特色。其中,攀枝花市2020年末拥有星级饭店、宾馆15个,博物馆和展览馆4个,文化(艺术)馆6个,乡镇文化站61个,剧场影院6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量91.34万册;凉山州2020年末拥有博物馆7个,文化馆18个,藏书量138.55万册,乡镇文化站443个,公共图书馆18个,文物保护机构17个。由此可见,该地区极强的文化开放性、混合性与包容性为“康养+文化”产业融合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料,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为“康养+休闲”产业融合模式提供了放松的去处。
第二,医疗资源。攀西地区整体的医疗设施充足,服务人员数量较多,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两千多个,12所三级医院,约4万张实有床位[7]。具体而言,攀枝花市2020年底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009个,其中医院27个(6所三级医院),卫生院4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6个,实有床位数为10389张,卫生技术人员10902人。凉山州2020年底拥有卫生机构1118个,乡镇卫生院54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妇幼保健站18个,实有床位数为29348张,卫生技术人员28537人。此外,攀西地区还与多个省内外著名医院、医学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设立了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培育了一批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以及中医康复保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可见,攀西地区的医疗资源丰富,人才储备雄厚,为“康养+医疗”的产业融合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三、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因子。在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报道、文献等资料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邀请并咨询30位康养规划师、园林景观学、旅游管理学、生态学等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指标进行意见征询与筛选。综合专家意见,从气候资源竞争力、自然资源竞争力和服务资源竞争力三个层面出发,最终构建的“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1)严格意义上来说,气候资源是包含于自然资源之中的,此处将指标体系中的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均单独设置为一级指标层,是为了突显“阳光”这一独特的气候优势资源。在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82篇与“阳光康养”相关的文献中,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发现,气候是重要的被引关键词,故在设置时将其与一般的旅游市场、农业生态等自然资源并列,同设为单独的竞争力指标层。此外,在严格意义上旅游资源包括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等,故此处将C3进一步明确为包括评级景区数、旅游收入及相关餐饮住宿在内的旅游市场资源,以缩小内涵范围。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此处指标层次关联及用词界定的建议。。具体该模型分为四层,包括总目标层(A)、分目标层(B)、准则层(C)及基础指标层(D)。其中,分目标层包含3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包含6个二级指标,基础指标层包含28个基础指标。
表3 “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分析
1.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可概括性地分为天气资源与空气资源两类。其中,天气资源主要包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无霜期、降水量以及海拔高度等客观环境。根据人体学实验,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在18-24℃之间,人体最适宜的健康湿度在45-65%RH之间,年均降水量的最佳值在1200-1600毫米之间,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在500-2000米之间,在此类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工作更为高效。此外,日照时间可反映一个地区光能资源的丰裕程度,无霜期长短可用于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丰裕程度,两者可综合衡量某地是否适合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空气资源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及负氧离子浓度的高低来判断其质量好坏,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空气洁净度以及负氧离子浓度等。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API)五级分类,当API值小于等于50时,空气质量界定为优,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当API值在51-100之间时,空气质量界定为良,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适宜于绝大多数人群的正常活动。而空气质量优良率就是衡量一年中空气质量达到优和良级别的天数比例,能较好反映一个地区的空气洁净度,其中细颗粒物PM2.5又是我国重点监测的污染物指标之一。一年中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70%,可称之为空气质量好。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大于1000-1500个/cm3时,可称之为“清新空气”,更适宜于人类的健康与养生。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旅游市场资源与农林资源两类。其中,旅游市场资源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可吸引游客前往并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它既包括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等旅游景区,又包括星级宾馆及饭店,这些客观存在的评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旅游市场资源的资质。此外,旅游市场资源还包括历年旅游总收入及接待旅客人次等统计数据,该类数据是接待旅客能力及旅游绩效的直接体现。农林资源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与森林资源两方面。其中,农业资源着重于对农产品的优产程度进行考察,如产地达到有机、绿色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等。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优产度可为康养产业提供必备的食物供应。而森林资源则从森林的覆盖面积角度进行衡量,可反映一个地区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际水平。一般而言,森林覆盖率越高,则该地区的绿化程度就越高,越适宜于作为森林氧吧进行康养产业的多元化开发[9]。
3.服务资源
服务资源是指为满足人们体验阳光康养而提供的场地、设施及人员等服务支持,可概括地分为基础设施资源与医疗资源两类。其中,基础设施资源既包括了政府、私人机构和半公共机构为康养活动而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所,这些场馆可丰富康养人群的娱乐文化生活;又包括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性的交通通达性设施,发达的交通体系便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可为康养活动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保障。医疗资源是指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各类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可提供的有效床位数,又包括了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以及诊疗的人次数,这些代表了一个地区应对流行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智慧医疗作为康养产业的助力军,其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未来的创新方向。
(三)指标权重测算
各评价因子对于“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主次及重要程度不同,故需要对其权重进行测算[10]。基于层次分析法,本文将根据专家的意见构建判断矩阵A,并利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11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
首先,通过对总目标层(A)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可得其判断矩阵式A=(aij)m×n,其中aij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其具体形式如表4所示。
表4 总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评价因子B1(气候资源)、B2(自然资源)和B3(服务资源)对“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权重分别是0.3522、0.3161和0.3317。可见,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攀西地区的气候资源对于康养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而言最为重要,其权重值最大,是影响阳光康养竞争力高低的核心要素;其次是攀西地区的服务资源,其作为阳光康养的窗口行业,是产业发展的生产者与主力军,同时也是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支撑要素,需引起两地医疗卫生部门、城市基建规划部门的重视;最后,攀西地区的自然资源对阳光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弱也具有一定影响,由于国内同类资源间存在较多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较小,但仍不容忽视。
与上述方法相同,可计算出分目标层(B)和准则层(C)的各指标相对权重,其计算过程在此不再累述。最终,可得出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权重,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续表5
按照指标值权重大小,可将基础指标层(D)中各个指标划分为核心影响因素(总权重值≥0.05)、重要影响因素(0.03≤总权重值<0.05)和次要影响因素(总权重值<0.03)。由表5计算结果可知,在28个基础指标中,平均气温(D1)、年日照时间(D3)、空气质量优良率(D8)、A级旅游景区数(D10)、森林覆盖率(D15)、医疗卫生机构数(D26)及康养床位数(D28)等因素对于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核心影响因素;相对湿度(D2)、空气质量指数PM2.5(D7)、负氧离子浓度(D9)、旅游总收入(D11)、星级宾馆数(D13)、农产品优产度(D16)、餐饮业及住宿业从业人数(D20)及卫生技术人员数(D27)等因素对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效应次之,属于重要影响因素;而其余指标则属于次要因素,对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较弱。
四、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针对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本文从居民及旅客等公众体验视角,通过网络及现场问卷等调研方式,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指标层进行评估打分。其中,各指标的分数按照5等级进行设计,评价等级分别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其对应的分数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本次通过问卷星官网及各景点回收到的问卷共474份,有效回收率达94.8%。通过对有效问卷中的28个基础指标分值取平均值,可得到公众体验视角下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基础影响因素D1至D28的评分均值,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续表6
由表6可知,在具体的评价因子中,平均气温(D1)、森林覆盖率(D15)、康养床位数(D28)、A级旅游景区数(D10)及空气质量优良率(D8)在核心竞争力塑造过程中贡献突出,其评价得分排名前五;而画廊与艺术中心数量(D24)、博物馆数量(D22)、图书馆数量(D21)、剧场与音乐厅数量(D23)及航空线路数(D19)则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评价得分排在末五位。最终,根据公式进行综合化评价可知,在公众体验视角下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分E等于3.8832,该评价得分处于较高级别的水平。这表明攀西地区在阳光康养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公众认同度与体验感。
五、结论与建议
当下,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持续并深入发展康养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宏观形势,人们对养生、养心、养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多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康养产业的政策文件,区域间的市场争夺日益加剧。其中,阳光康养产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作为集养老、养生、医疗、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的行业,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竞争性大,那么,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维持并提升攀西地区阳光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重围,一枝独秀,就值得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在分析攀西地区阳光康养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及服务资源等维度,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基础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公众体验视角下的攀西调研数据进行了模型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资源现状上,攀西地区无论是在气候资源上,还是在自然资源与服务资源上,均具有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优越基础与实力。在气候上,攀西地区的温度、湿度、高度、洁净度等均处于人体最适宜的范围内,其日照时间、降水量、无霜期等也均在人类最佳居住环境的标准内,这得天独厚的气候是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宝贵资源。在自然环境上,攀西地区的旅游景区数量众多,有配套的星级宾馆与酒店,具备雄厚的游客接待能力,且森林覆盖面积大,绿化度高,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为阳光康养产业提供了业态融合的自然条件。在服务上,攀西地区的交通设施具有一定的通达性,同时也具备相应的休闲娱乐基础性设施,医疗机构及具备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数量均能够满足阳光康养产业的服务供应。这些资源为攀西地区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在评价体系上,借鉴前期相关文献,通过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出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评价因子的权重。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气候、自然及服务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基础指标。根据公众对攀西地区体验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对此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发现攀西地区在“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上具有较高的公众认同度与体验感,竞争力处于较高级别。其中,平均气温、年日照时间、空气质量优良率、A级旅游景区数、森林覆盖率、医疗卫生机构数及康养床位数是攀西地区“阳光康养”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子。此外,平均气温、森林覆盖率、康养床位数、A级旅游景区数以及空气质量优良率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时作用突出,而制约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则包括画廊与艺术中心数量、博物馆数量、图书馆数量、剧场与音乐厅数量及航空线路数,需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最后,基于上述结论,可得出提升攀西地区“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启示。第一,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攀西地区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虽然两地政府已做了大量改善工作,但受地理位置与地质结构的制约,攀西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瓶颈,机场航线、火车趟次等均无法有效满足人们康养旅游旺季的出行需求,景点间及宾馆间的通达性不足,极大降低了康养人群的体验感与舒适度。故应结合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拓展攀西地区高速公路出行大通道,并将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高铁建设项目纳入规划,增加民航线路与航班次数,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二,增加文化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攀西地区诸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设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工作压力的增大相伴相随,年轻人中也存在大量的亚健康人群,对康养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有进一步的需求。故可依托地区环境、民族特色、景点周边等,打造与康养园区配套的一系列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参与体验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以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与文娱需求,从而深入实施资源聚合型和精品带动型的产业发展战略。第三,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打造川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阳光康养“后花园”。攀西地区的阳光、森林、空气一直是其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旅游产业与医疗行业上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保证攀西地区的阳光康养产业在“十四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的快速、科学发展,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维持与提升就必不可少。为此,两地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仍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产活动对森林、水源及生物多样性等的破坏,让“阳光”普照攀西大地。同时,力争创建攀西地区首个国家5A级景区,实现5A景区“零”的突破,从而提高旅游市场的价值与竞争力。此外,还应扩展与川渝地区知名医疗机构的对接与合作,以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推动“阳光康养”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