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袍服摆衩在当代高级服装中的衍生设计研究
2022-07-18蒯玥
蒯 玥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1 宋代袍服摆衩元素的构成形态与内涵
在结构特征与文化内涵上,宋代的农业发展政策使其经济繁荣,纺织业蓬勃发展[1],加之“程朱理学”倡导的高雅质朴之美与生活方式、文化多样性等的融合[2-3],逐渐演化出了不露出内里衬衣以及裤子的圆领长袍开衩方式。
2 宋代袍服摆衩元素的解构与提取
以赵伯澐墓中出土的实物梅花纹罗圆领衫——后身重叠的窄袖圆领衫为例,结合宋代文献以及其他考古实物、图像,分析这种宋代袍服摆衩的结构。
2.1 宋代袍服摆衩结构的分析与提取
2.1.1 原始结构案例分析
墓主赵伯澐外衣大袖公服内,穿着一件梅花纹罗圆领衫(图1)。通袖长194 cm,衣长127 cm,袖阔50 cm,后腰缝有一条勒帛,后摆自腰以下为双层,外层右侧与内襟右侧缝合,内层左侧与外襟左侧缝合,两层上端在后腰处缝合,形成可开合的双层重叠结构[4],在传世名画中大多为非正式官服性质的窄袖袍衫。由此可见,至少自北宋中期以来,除了大袖公服继续采用不开衩的传统形制,一般的士人窄袖衫多采用这种在后身左侧开衩重叠的形制。
图1 赵伯澐墓出土的梅花纹罗圆领衫
2.1.2 原始结构的解构与提取
圆领袍服的款式如图2所示,从正面与背面看,与一般不开衩的袍服极为相似,不同点在于其双层后摆在腰部上方位置将两个后片的上端缝合。这种变形成后片的开衩方式与唐朝仅在背后开一条窄衩相比,优点在于不会因为运动而露出内衬的服装。双片的后摆增加了服装整体的垂坠性,但也增加了厚重感,所以这件梅花纹罗圆领衫在面料的使用上中和了这种特性。笔者将这件袍服的正面、背面以及打开款式图分别分解出来,并且将背面的版图提取出来,得到了款式设计的原始元素。
图2 梅花纹罗圆领衫结构分解
2.1.3 原始功能的分析与提取
虽然高型坐具经历了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最终替代了低矮型坐具,成为坐具的主要形态,古人的起居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由跪坐进入垂足坐时期,但是宋代崇尚的纲常伦理最早源于周朝,而周朝处于席地而坐的箕踞时代,箕踞这种坐姿会暴露下体,这在“礼法”社会中不被人接受[5],所以宋代袍服既有垂足高坐的上衣开衩、内衬裤装的实用性功能,又有完全遮蔽身体以免不雅的礼法崇尚功能。
2.2 思想观念的解构与提取
2.2.1 “便身利事”的整体风格
理学以儒学为本位,糅进佛家的禁欲、道家的清净寡欲,儒释道的融合形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宗旨。理学大师朱熹提出,衣冠要“便身”“简易”。这种思潮使当时以“平淡简朴”“朴实无华”“自然闲适”为美。宋代袍服摆衩以其功能性传达了“便身利事”这一思想观念,从中可以提取的元素是简洁而平淡的整体风格。
高级服装的“高级”可以用“考究”“精简”“穿着舒适”“功能合理”等关键词来表现。
2.2.2 含蓄内敛的廓形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宋人在穿衣上始终保持一种矜持,这种服装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为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6]。这一点在宋代袍服摆衩中就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从中可以提取的元素是含蓄内敛的廓形,概括为A型或H型,人体的曲线被含蓄地包在服装的廓形中。
2.3 传承方式的解构与提取
2.3.1 唐宋之间的传承
后摆交叠的结构可远溯至隋唐时的“开后袄子”。后开衩来自马上民族的习惯,以方便骑马活动,唐代军戎服饰常用,普通百姓也用之。开后袍袄为后世继续沿用,但开衩部分的重叠不断扩大,在方便马上行动的同时,御寒和遮蔽功能也得到强化。这种开衩后来成为宋代袍服后摆自腰以下为双层的结构。
2.3.2 当代的传承
袍服摆衩的演变体现了民族融合,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与功能可以吸收外来结构,但内核必须和宋代一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不一味仿古,但细节处的具体设计能流露出宋代的儒雅与含蓄。
3 宋代袍服摆衩在当代高级服装设计中的重构与创新
3.1 分部结构的重构与创新
3.1.1 裙摆的设计
以宋代袍服摆衩为灵感来源的当代中国高级服装设计,在裙摆的设计上可以呈现出如图3所示的款式。将两片式后片结构的分衩,从背侧面移动到正面,使其从遮蔽性的结构变为一种美观的装饰,下摆采用不对称裁剪,后片从侧面延长,围绕到正面,形成层次丰富的修长裙摆款式。
此款式的衍生可以应用在高级服装各种垂直于地面的“摆”中,将宋代袍服的含蓄与中国传统服饰的飘逸松弛等特点体现出来,也可以应用在平行于地面的横向装饰设计中。
3.1.2 袖型的设计
以宋代袍服摆衩为灵感来源的当代中国高级服装设计,在袖型的设计上可以呈现出如图3所示的款式。交叠重合的两片设计可以创造出隐蔽的开衩。
这种设计方式是对开衩结构的简化与提取,以此为基础可以衍生出裤腿等管状、圆台状设计。袖型的开衩在远离身体的外侧面,能够通过结构增加服装的层次感;若在靠近身体的内侧面,则继承了开而不露的文化传承与方便的功能性。
3.2 开而不露
以裙摆的设计为例,后片围系式裙摆可以保持服装整体修长的廓形,双片开衩的设计可以在保持修长廓形的同时,不妨碍双腿的行动。袖子的设计也保持了较为修身的外形,方便肩部、肘部以及腕部活动。
除了这些功能性的用途外,在需要穿着高级服装的重要场合,适度的裸露皮肤与得体的遮蔽都是必要的。开而不露的摆衩设计刚好能适应这种环境特性,在凸显东方含蓄美的同时,随身体摆动的开衩能体现流动的朦胧美。
3.3 与国外高级定制结构款式的融合
源于欧洲宫廷的高级女装,与紧身胸衣和裙撑密不可分,其特征是凸显女性的“细腰”“前凸后翘”等身体曲线。在当代倡导多元审美的大环境下,不能一味地强调仿古,“便身”“简易”的功能性也是好的高级服装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宽松与飘逸,就如唐宋时期窄袖与开衩的使用,将简便的生活方式融入当代中国高级服装中也是必要的。
在款式中,将双层腰带这一凸显腰部造型的设计加入服装的整体设计中(图3),以固定服装整体造型,增加服装层次,突出部分人体造型。袖子的设计使穿着者的左臂完全露出,不完整的服装结构可以破开长款服装给人造成的沉闷感,裸露的人体可以给整体造型带来一丝活力。
4 成品与结论
将上述精神理念与款式元素整合,可以得到这件以宋代袍服摆衩元素为设计理念的中国当代高级服装设计作品(图3)。
图3 设计成品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件高级女装为一条连身式长款裙装,静止与正常走动时整体呈H型廓形。
从结构上看,服装的上半身为单袖加落肩的不对称设计,前片为短开衫,后片从侧面延长,围绕包裹住前片的短开衫,最后以双层腰带作为服装整体造型的固定(图4)。
图4 穿着结构
宋代袍服双层后摆的摆衩元素被运用在裙身下摆与袖部,这两处是身体活动最大的部位,既保持了修长儒雅的外部轮廓,又实现了“便身利事”的功能性。
这款高级服装在面料的选用上有两个方向,一是较为厚重的螺纹针织面料,二是轻薄的压褶真丝面料。两种面料的颜色均选用了与赵伯澐墓出土的服装同色系的黄褐色。前者注重保暖,宋代袍服双层后摆摆衩元素的使用能使服装在多层面料的裹挟下显得厚重保暖,同时增加飘逸感;后者注重灵动与飘逸,而压褶的暗纹能降低服装整体的透明度,使含蓄、开而不露的精神得以体现。服装整体除了面料本身的纹理外,并不装饰更多的图案,以素雅清淡的审美呈现,加上宋代袍服双层后摆的摆衩元素在裙下摆与袖部的运用,体现了宋代的儒雅理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