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知网和CiteSpace知识图谱量化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2-07-17展桂荣
展桂荣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4)
1 背景
爱国主义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明的沉淀,是民族认同、精神的核心,它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精神动力。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作为人才教育的高校,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先锋力量,习近平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现在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惑,如果没有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大学生就非常容易动摇。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教育领域迎来了变革,因此爱国教育与大数据融合是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不少学者已通过大数据研究了高校爱国教育,如韦家旭等研究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刘珂然研究了高校爱国教育[4];周晓东研究了爱国教育现代化转型[5];郝泽亮研究了高校大学生爱国教育[6]。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高校爱国教育研究的研究趋势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主题?今后研究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分析清楚。因此笔者以中国知网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CiteSpace分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文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数据库,采用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大学+高校)*爱国*教育”,共获得4 294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5日。分析工具采用中国知网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
3 结果
3.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经过检索,共检索到4 294篇文献。文献量大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期,时间年限为1951年—1993年,43年间只有59篇文献,年均发文量约为1.5篇。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张腾霄的《中国人民大学怎样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全部课程中间和各种活动中间去,在课程中和活动中学习和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阶段为缓慢增长期,时间年限为1994年—2007年,年均发文量在70篇左右。第三个阶段为高速发展期,从2008年的152篇增加到2019年的530篇,文献量大约增加了2.5倍。关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呈迅猛上升趋势,表明学者们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表明关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构尚在继续,将是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
3.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来源类型分析
在4 294篇文献中,2 731篇为期刊论文,1 060篇为硕士学位论文,402篇博士论文,35篇为会议论文,24篇年鉴,25篇报纸,17篇为辑刊论文。硕博士的论文共计1 462篇,说明高校仍在有系统的研究。按照学科分类,这些文献分为教育类、历史类、马克思主义类、政治类、语言类、军事等。教育类的文献总载文量为3 269篇,占文献总量的76%,说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用在教育类,这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相关研究匹配。
3.3 高被引论文作者分析
被引频次是评价一篇文献影响力与学术质量的重要因子,往往被引频次越高则说明它的学术价值越大。因此也可以说高被引文献是该学术领域中认可度高的文献,也说明该文献具有较高的实践可行性与理论基础。以本文研究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文献统计操作时间为准,只统计单篇文献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的情况,学科上基本与前文分析相吻合,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大多数来自教育研究领域,如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傅建明和山东师范大学的孙健青博士,他们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两篇论文被引次数都超过200次。说明立足于教育学这个核心专业领域而进行的研究,学术认可较高,学术价值也较大。在10篇高被引论文中,4篇文献研究涉及“红色”的研究,如中南大学的李霞和南昌大学的朱小理分别研究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刘红梅研究了红色文化的传承,肖灵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3篇文献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如何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另外2篇高被引文献分别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国家安全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进行了研究。
3.4 文献主题分布
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是研究主题最多的两项,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国防教育方面结合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国防教育方面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青年认识到自身与国家共命运时,则乐于为国家富强努力奋斗,并产生为国献身和报国意向的意志。所以爱国教育不仅是激发热爱祖国之情,而且是为国建功立业的坚强意志。
3.5 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整理可以得出发文量前十名的所有机构均为高校。发文量最高的前3所高校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每所高校发文量都在40篇以上。其他7所高校是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与武汉大学。在10所高校中有6所为师范大学,说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
3.6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关键词
图1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图中节点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节点越大说明出现次数越多。图中的连线表示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图1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多的前九项分别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它们出现的频次都在100次以上,说明以上这些是该研究主题的热点。另外部分研究者从全球化、理性爱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宋柯梦、华中科技大学刘璇、哈尔滨工程大学李蓉等的硕士论文都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的孟祥钿、兰州理工大学的周银亮等都以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吉林大学兰义超、济南大学胡铮、上海师范大学董弋欧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昆明理工大学的郭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利益思想研究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3.7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向
3.7.1 通过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周恩来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他们都是以国为重,当代的大学生也应当传承和实践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从自身做起,不管身在何处。
3.7.2 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大学生参加主题班会、冬令营夏令营、军事训练、学雷锋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要加强大学生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拓展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方面实践领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如张继渝女士在美国成立了一个“顶好中文学校”,帮助那些从中国领养到美国的儿童认识祖国、学习中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陈薇女士,为国家、为人民全力研制出新型疫苗。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是默默的、实在的,同时也是影响力巨大的。
3.7.3 大数据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大数据时代,在网络讨论、浏览信息时,会留下一定的信息数据,依靠大数据研判,不但可以整体描绘出目前情形与未来变化趋势,并且可具体判断分析目标对象。在当前全球化数据信息急剧增长的时代,网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不齐的信息有时候会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教育起着不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大数据的优势,及时发现不良信息,通过在网上引导,及时推广爱国主义教育,与不良思想做斗争。
4 结论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意识到大数据不但是一种新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新思维,积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拓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准确地进行爱国实践活动教育。在今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应侧重柔性教育,重视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大数据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