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吹麦浪收麦子的那些事儿

2022-07-17荆强仲富兰收藏并提供丨朱国伟

旅游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冠县知识青年

丨 荆强 仲富兰收藏并提供 丨朱国伟

农历五月,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滚滚的干热风把麦穗吹黄了,麦粒吹干了,这就预示着收麦子的时候到了。虽然是农忙时节,但村里却完全没有过去那种紧张忙碌的景象。看看街上的人们,有的在刷手机,有的在玩扑克,有的在逗着孩子玩,非常悠闲。再想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割麦子,一个汗珠摔八瓣的岁月,不得不感慨科技的发展给农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全靠农民辛苦劳作的麦收场景已经渐行渐远,但却也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童年记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犹如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画,至今都在我们脑海里记忆犹新。

1976年6月的新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参加麦收。摄影丨荆强

1982年,冠县小麦大丰收。摄影丨荆强

【20世纪30/40年代】

俗语说:男怕割麦子,女怕坐月子。在自然经济下,割麦子、碾场都是靠人力,辛辛苦苦忙一场,所收获的粮食却是少得可怜,一家老小果腹都困难。

1941年6月的徐州,蹲着身子弯着腰用镰刀收割麦子的老农。

1941年6月的徐州,用镰刀收割的麦子摆放整齐以便于打捆,图为正在捆麦子的少年。

1938年的徐州,将收下的麦子运往打谷场的农民。

1941年6月,徐州拾麦穗的少年。画面中有黄河故道边奎山塔的影像。

1930年代,麦子熟了,农民麦收后加工处理的民俗照片。

【20世纪70/80年代】

这时候,割麦子虽然还是全靠人力,但运输和碾场基本上都用大牲口、甚至开始有了拖拉机的身影,不过依然要人力一杈杈把长麦秸挑出来,再一锨锨去扬场。虽然依然辛苦,但丰衣足食已不在话下,农民脸上的丰收喜悦溢于言表。

1977年麦收期间,泰安地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田间地头学习。

1982年,冠县小麦丰收。摄影丨荆强

1982年,麦子成熟时,聊城的老师带领小朋友在麦田里。摄影丨荆强

1982年,麦子成熟时,冠县的老师带领儿童到麦田。摄影丨荆强

1947年,济南历城南顿邱村农民麦收期间在场院休息娱乐摄影/荆强

1976年,山东莱芜县方下公社方下大队。摄影丨荆强

1974年麦收期间,济南历城南顿邱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场院上为农民表演文艺节目。摄影丨荆强

【21世纪】

如今,农业机械化了,以前需要半月二十天的麦收大工程,现在只要联合收割机转一圈,麦粒就都脱出来了,再用自家的农用车把粮食拉回家直接入粮囤,麦收就结束了。这样的速度,对于祖辈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谭,但仅仅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这个神话就变成了现实。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冠县知识青年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知识青年”回乡,应该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