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自然中去! “户内儿童”问题多
2022-07-17杨雄
教育孩子时,有的父母喜欢拔苗助长,有的父母热衷催熟,有的父母想要顺其自然又摇摆不定。怎么才能给予孩子最符合天性的教育?2022年,本刊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雄老师,和您一起实践有机教育。
庄稼被保护过度,不利于其抗病毒;儿童被保护过度,亦不利于唤醒其自身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逆力。
父母保护孩子往往是出于本能的遗传基因记忆。生物进化史已经证实:早期人类发展由于时刻会遭遇大型猛兽袭击、恶劣自然环境侵扰,所以在远古人类遗传基因内,留下了免于恐惧的深刻记忆。但如果对孩子保护过度,反而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壮苗”是提高庄稼抗逆力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在冰冻、低温、高温、干旱、盐渍、土壤过湿和病害等各种逆境发生时,农作物的物体性状会受到负面影响,造成吸水力、抗逆力等降低。因此,有经验的老农都懂得种好庄稼首先须“壮苗”,将幼苗培植得粗细匀称、高矮合理;其次宜“定植”,尽量使秧苗整齐茁壮、长势相近,抗病毒能力自然会提高;再次会“松土”,让根系在土壤中有一个良好的呼吸;最后适“施肥”,根据植株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适时追肥,使植株生长均衡,抗逆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养育孩子同样如此,过度保护或限制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今,孩子从小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若父母过度保护与限制,孩子容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变得弱不禁风,这与庄稼保护过度不利于幼苗生长发育是一个道理。父母应该理性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不要急于帮忙,而应积极鼓励他学会坚持与忍耐,往往成功就在于“最后一下”的坚持。
若保护、限制过度,孩子容易成為所谓的“户内儿童”(In door Chinden)。“户内儿童”不良社会化的后果会导致:儿童与外界接触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懂分享,缺少合作和礼让意识;长期只和家人在一起,影响孩子未来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容易变得胆小、害羞、木讷等;少与外界接触,会使得孩子缺少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观察力,甚至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缺少户外运动,易导致孩子肥胖与体弱,动作协调性滞后。另外,在室内过多接触电子设备、书籍、绘本、玩具等,听觉、嗅觉等感官会发展较弱,容易小小年纪就出现近视。孩子与大自然脱节,对自然的认识会只停留在书本中,甚至不认识常见植物和农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对自然界的生物表现冷漠或恐惧,缺少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兴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缺少同情心,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到大自然中去,改变孩子的“自然缺失症”
建议父母让城市露天绿地或郊野公园成为孩子日常亲近自然的放飞场所。其实,社区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一汪小溪、一块石头,都能成为孩子们的探索目标。当孩子们在一起探索自然,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虫,也会乐此不疲。周末、假期,可以带孩子去广大乡村远足体验生活,引导他认识各种动植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能增强体魄。
另外,不妨让孩子在下雨天尽情玩耍一下。雨后的空气闻起来都是不一样的,街道变得安静,雨水倾泻的声音就像炸薯条,这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对儿童感知发育不无益处。还可以放手让孩子尝试家庭园艺。给他一把小铲子、一个小桶,让他做一天园丁,去外边挖点儿土回家倒进花盆,种上一粒种子或移来一株幼苗,然后在本子上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
总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生活化教育上,让孩子掌握生活能力,提高抗逆力,增强心理弹性,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