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技术突破前夜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2-07-17

科学大观园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氢能储能太阳能

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发布的年度《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展望》(EVO)报告显示,未来几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势将迅速增长,从2021年的660万辆增长至2025年的2100万辆。根据经济转型情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700万辆,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29亿辆。这一数字远超2021年底的1600万辆,反映迄今新能源汽车在能源转型中取得的非凡成功。

彭博新能源財经新能源汽车研究负责人Aleksandra O’Donovan表示:“我们仍然处在到2050年可以实现道路交通净零排放的窗口期——但这个窗口期即将关闭。未来数年,政府、车企以及零部件和充电基础设施供应商需要大力推动相关进展。”彭博新能源财经先进交通团队负责人、报告首席作者Colin McKerracher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减少全球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力工具。有非常积极的迹象表明,市场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还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尤其是在重卡领域。新兴市场需要更多关注,这些市场需要资金支持,以助力其开展和加速所有出行领域的电气化转型。”

该机构认为,发达国家和多边机构应该将新能源汽车投资、相关激励措施和充电基础设施的部署纳入它们的国际气候投融资计划,向那些有可靠行业发展计划的新兴经济体提供资本渠道。

从不同细分领域来看,两轮、三轮车和公交车已经非常接近实现彭博新能源财经净零情景所需的发展路径。然而,中重型商用车还远远落后,还需要更多有力的政策举措才能实现净零排放。在经济转型情景中,2050年零排放中重型商用车在汽车保有量的占比仅为29%,远低于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全面渗透。除了引入更严苛的商用车燃油经济性或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之外,政府可能需要考虑对这些车辆实行强制电气化,包括政府公务用车及运输车队的车辆。政府还应该考虑在城市中设置零排放区,同时推出激励措施来鼓励使用轻型卡车提供货运。和重型卡车相比,轻型卡车可以更快实现电气化。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广州能源所与施普林格·自然团队发布的《未来科技系列报告(第一期)》——《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提出的建议日前在新能源领域引起重视,这份报告建议,一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突破和普及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力支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电网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储能技术成为全球各国亟须攻克的技术壁垒。大规模高效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可以解决发电与用电的时差矛盾以及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软链接关键节点。中国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通过金融和市场化手段引导长期资金投入,构建储能科技创新与技术储备体系,加强新能源与储能集成应用研究,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

二是氢能将成为打造未来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低碳化、无碳化转型,氢能技术的突破利用成为能源清洁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氢能发展战略路线图,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多种能源网络互联互补和协同优化的重要能源媒介,氢能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实现电网和气网的耦合,增加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同时具备储能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现能源消纳与储存。因此,要强化氢能的顶层设计,明确规模化应用场景,合理提出不同场景下氢能发展路线图,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加速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产业链发展。

三是太阳能燃料技术突破及其成本降低将助力减少石油依赖。太阳能燃料技术正逐步从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成为工业可行技术,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能源和化工领域过度依赖化石资源的现状。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的进步将会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带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迅速成为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燃料生产路线。而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高效转变为燃料或化学品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应继续加大太阳能燃料技术的研发力度,强化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建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选择阳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典型示范工程,推进太阳能技术的工业化生产进程。

四是能源互联网将发挥“互联网+”和智慧能源双重优势,实现能源统筹优化配置。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秩序重构,将能源生产、输送、存储、消费以及市场运营等环节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实现能源共享的新能源生态系统。能源互联网建设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融合应用,构建金融支持平台,强化共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实现能源互联网市场化,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能源系统。中国要积极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不同能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推进综合能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能源互联网服务和管理运行机制。

◎来源| 综合 上海证券报、中科院之声

猜你喜欢

氢能储能太阳能
国际能源署氢能技术合作计划对我国氢能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启示
氢能“竞速”
氢未来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太阳能维修等
便携太阳能充电宝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
自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身边的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