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腹膜增厚中的诊断价值
2022-07-16党娜张谷青高建英孔钰高明
党娜,张谷青,高建英,孔钰,高明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 济宁 272000;*通信作者 张谷青 zhanguqing777@163.com
腹膜增厚主要由肿瘤性与炎症病变引起,前者以腹膜转移瘤为主,后者以结核最常见。准确诊断腹膜增厚的病因对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诊断不明原因腹膜增厚有多种方法,且各有优缺点。腹腔镜或腹膜穿刺活检准确度较高,但创伤较大,临床使用受限;腹水化验及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传统影像检查对微小腹膜病变分辨率低,且局部检查对腹膜病变原发灶的探测及病因诊断受限较大[1]。18F-FDG PET/CT融合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信息,广泛用于鉴别良、恶性病变[2]。目前PET/CT在腹膜病变中的研究多集中在腹膜肿瘤病灶的诊断及分期[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多种腹膜病变的PET/CT显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3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108例腹膜增厚患者,其中男39例,女69例;年龄38~87岁,平均(58.4±13.6)岁。纳入标准:①检查前临床提示腹膜增厚且未明确病因;②未进行相关治疗;③无其他肿瘤病史。排除临床资料缺失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1C187),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PET/CT显像 采用GE Discovery 710 PET/CT仪,18F-FDG由GE公司麒麟回旋加速器及化学合成模块自动合成,放化纯>95%。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控制血糖<11.1 mmol/L,安静休息15 min后,静脉注射18F-FDG,剂量为3.70~5.55 MBq/kg。静卧休息并饮水1 000 ml充盈胃肠道,45~60 min后行全身PET/CT扫描。扫描范围从颅顶至股骨上端。首先行螺旋CT扫描,层厚3.75 mm,然后行PET采集。采用2D/3D采集,每个床位2 min,共6~7个床位。
1.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PET/CT诊断主治医师进行独立分析,意见不一致时经科室集体讨论达成一致。沿病灶边缘勾画感兴趣区(ROI),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到病灶CT值和SUVmax;观察腹膜增厚形式、病变范围、器官病变、有无腹水等。腹膜增厚形式分为均匀增厚、不规则增厚;腹膜病变范围分为局限型(病灶≤3处以下,若病灶相连或病灶彼此间边界不清或相互融合,记为1处)与弥漫型(>3处异常代谢增高灶)[4]。原发灶判读标准:PET图像显示高于器官本底水平的FDG摄取、CT图像显示器官异常的解剖形态改变,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胃肠镜检查结果、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判断。
1.4 腹膜病变及原发灶诊断标准 90例恶性腹膜增厚患者中,原发灶经手术或腹腔镜确诊41例,胃肠镜病理学检查确诊21例,腹水化验确诊19例,经临床随访6个月确诊9例(经其他2种或间隔3个月以上2次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恶性影像征象,且证实病灶进展或抗肿瘤治疗后好转,则考虑为恶性腹膜增厚;其中胃癌2例,原发灶不明7例)。18例良性腹膜增厚中,腹腔镜确诊结核5例,腹水化验确诊结核2例,经临床随访6个月确诊结核4例。其余分别为肝硬化5例、肾病综合征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别计算PET/CT、PET、CT诊断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膜病变及原发灶情况 10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性病变90例,其中原发腹膜癌2例、淋巴瘤浸润3例,85例为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引起,分别为卵巢癌28例、胃癌19例、结肠癌9例、宫颈癌5例、肝癌5例、胰腺癌4例、肺癌3例、直肠癌3例、间皮瘤2例、原发灶不明7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结核11例,肝硬化5例,肾病综合征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图1~3)。
2.2 不同显像对原发灶检出的诊断效能比较 PET/CT显像诊断出69例恶性腹膜病变原发灶;未准确诊断21例,包括原发灶不明7例、胃印戒细胞癌4例、卵巢低分化腺癌5例、结肠癌2例、肝癌1例、肺癌1例、淋巴瘤1例;假阳性5例,均为结核,其中误诊为卵巢癌腹膜转移2例、原发灶不明腹膜转移瘤3例。PET、CT分别诊断出58例、51例恶性腹膜病变原发灶,未准确诊断32例、39例。PET/CT、PET、CT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76.7%、64.4%、56.7%,特异度分别为72.2%、66.7%、83.3%,准确度分别为75.9%、64.8%、61.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90.6%、9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27.3%、27.8%(表1、2)。
表1 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的诊断结果(例)
表2 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诊断效能比较(%)
2.3 不同腹膜病变显像参数比较 恶性腹膜增厚的SUVmax高于非结核性良性腹膜增厚(7.4±4.9比1.9±1.1;t=5.372,P=0.000),但与结核性腹膜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组患者年龄、腹膜增厚形式、有无其他器官病变、有无腹水、是否伴发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显像特征比较
2.4 恶性腹膜增厚的PET/CT显像 27例恶性腹膜增厚患者除明确原发灶外,PET/CT显像额外探测其他器官病变,上调临床再分期,协助临床及时更改13例的原定治疗方案。
3 讨论
3.1 腹膜增厚诊断概述 腹膜增厚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腹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原发灶的确定仍是难点。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病因腹膜增厚患者18F-FDG PET/CT代谢特点及解剖形态差异,重点探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及恶性与结核性腹膜增厚的差异。本研究发现腹膜病变以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为主(85/108),原发肿瘤最常见于卵巢癌,其次为胃癌;良性病变较少(18/108),最常见于腹膜结核;腹膜原发肿瘤罕见,与以往报道相符[5-6]。对多数腹膜增厚患者,除鉴别良恶性外,临床还需及时明确恶性腹膜增厚患者原发灶情况。PET/CT可同时进行全身显像,不仅能够显示腹膜病变,还可提供原发灶信息,对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优于传统影像检查,且对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7],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3.2 恶性与结核性腹膜增厚PET/CT显像的差异 FDG为非特异性显像剂,在肿瘤与炎症病变均可摄取,因此PET/CT显像可出现假阳性[8]。本研究中PET/CT诊断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时5例假阳性均为结核,其中2例误诊为卵巢癌腹膜转移、3例误诊为原发灶不明腹膜转移瘤。结核病灶中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高度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酶-1、3,因此可出现FDG高摄取[9]。既往研究显示腹膜结核与腹膜恶性肿瘤SUVmax无差异[10-11],甚至有学者认为PET/CT显像对腹膜结核的鉴别诊断无价值[12],本研究亦发现恶性腹膜增厚组与结核组SUVmax无显著差异;但两组腹膜增厚形式存在差异,结核患者中均匀性腹膜增厚比恶性腹膜增厚更常见,并且发现其他器官病变、伴发腹水的比例均小于恶性腹膜增厚患者。Wang等[13]报道恶性腹膜增厚代谢形态以片状为主,而腹膜结核多表现为串珠状;前者病灶多为不规则增厚,后者以均匀性增厚常见(均P<0.05),且结核患者腹膜病变范围比恶性肿瘤患者更广泛。肿瘤病灶通过腹水在腹膜种植转移,会受到重力、肠道蠕动、腹腔结构特点等因素影响;而结核病灶可通过血液运输在腹膜播散,不受上述因素限制,因此范围更广泛[14-15]。本研究中恶性与结核性腹膜增厚病变范围无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结核性腹膜增厚患者较少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恶性腹膜增厚患者年龄大于结核性腹膜增厚患者,且易伴发其他器官病变,而腹膜结核患者更常伴发热,鉴别诊断时可作为参考。本研究中恶性腹膜病灶的SUVmax高于非结核良性腹膜病灶,提示在非结核良性腹膜增厚诊断中SUVmax可以作为鉴别参数[16-17]。
3.3 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诊断 本研究中21例未准确诊断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笔者认为在恶性腹膜增厚原发灶诊断中,部分原发灶较隐匿,尤其是胃癌,受病理类型、解剖特点及生理蠕动等影响容易漏诊,但FDG对一些肿瘤类型的显示有限度也是重要因素(如胃印戒细胞癌FDG摄取较低或不摄取),需提高警惕[18-19]。临床工作中对可疑胃肠原发腹膜增厚可嘱患者大量饮水充盈胃部,并配合左、右侧卧位观察胃肠壁改变,也可适当延迟显像比较FDG摄取变化。本研究还发现少数卵巢癌原发灶较小、不足显像分辨率时,病灶含肿瘤细胞成分少,FDG摄取低,需排除周围肠道生理性摄取干扰,并结合临床资料谨慎诊断[20]。部分恶性腹膜增厚患者由于PET/CT评估全面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腹腔镜检查及外科手术[21]。本研究中27例患者除明确原发病变外,还发现其他器官病变,改变临床再分期,其中13例因此及时更改了原定治疗方案。总之,18F-FDG PET/CT显像可以发现腹膜增厚病灶,明确病因,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虽然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的SUVmax无差异,但两者腹膜增厚形式、代谢形态、病变范围及患者年龄等均不同,可作为鉴别参考点。对不明原因腹膜增厚患者及时行18F-FDG PET/CT显像明确病变性质及原发病变,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