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曲萨,张海娜,申辉林,胡晨彬,孙启鹏
(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0 引 言
目前,中国各大油田均开展了以水淹规律和剩余油为核心的水淹层评价研究[1-2],围绕水驱岩电实验研究分析水淹机理,从测井解释原理出发,形成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定性判别水淹级别和定量求取含水饱和度、产水率等参数的水淹层基本解释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田中元等[5]研究了在砂砾岩储层中,水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随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的差别呈现出“U”、“L”、“S”型的曲线特征。黄宏才等[6]提出采用电阻率下降识别法、压力系数下降识别法、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等识别水淹层。刘红歧等[7]将遗传神经网络用于水淹层定性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申辉林等[8]采用校正后的自然电位曲线求取混合液电阻率,提高了水淹层评价中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埕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渤海湾南部的浅海海域,有利勘探面积650 km2,与桩西、埕东、五号桩油田相邻。埕岛油田22F井区的中区馆上段下层系为该区块主要含油层段之一,属河流相沉积,主力油层分布在(I+II)~VI砂层组中。储集层埋藏浅、压实差、胶结疏松、储油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疏松砂岩储集层[9]。砂体粒度级别以中砂、细砂为主,粒度中值为0.15 mm,平均有效孔隙度为33.8%,最高为42.3%,平均空气渗透率为2 529×10-3μm2,最高达14 481×10-3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0%~69%,泥质含量为5.10%~6.35%。该油田历经20多年海水和污水混注开发,产层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岩石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油水分布规律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10-12],许多主力层已相继进入水淹阶段。因此,开展盐水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是埕岛油田目前生产的迫切需求。
1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1.1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
由于注水开发后储层受内部岩性、物性、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油层水淹后具有局部水淹或水淹不均匀的特点,水淹部位原始地层水与注入水的离子交换使地层水矿化度发生盐化,导致水淹部位的自然电位曲线出现幅度变化与基线偏移现象。埕岛油田22F井区的原始地层水水型为CaCl2,总矿化度为4 730 mg/L,密度为1.035 g/cm3,注入水矿化度为15 000~30 000 mg/L,注入水一部分为海水、一部分为回注的采出水,水淹类型复杂多变。随着盐水水淹程度的增强,原始地层水矿化度与混合液矿化度比值越大,水淹部位自然电位基线正向偏移越明显。
埕北22FA-15井水淹部位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响应特征如图1所示,该井的射孔层段深度为1 745.0~1 753.5 m和1 761.8~1 765.4 m,投产前3个月试油资料显示,日产油28.5 t,日产水83.7 m3,日产液112.2 m3,综合含水率为74.6%,属于中水淹。已知1 740.0~1 758.0 m、1 759.0~1 774.0 m井段的泥岩处自然电位分别为59.41、71.37、74.92 mV,上下部泥岩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受注入海水影响正向偏移,说明这2个产层段底部发生了水淹。因此,可利用自然电位泥岩基线偏移的特征来判断油层的盐水水淹部位。
图1 埕北22FA-15井水淹部位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响应特征图*非法定计量单位,1 in=2.54 cm,下同
1.2 水淹层特征参数优选
根据研究区实际生产需求,将水淹程度细分为5种,即未水淹(产水率Fw≤10%)、弱水淹(10%90%)。由于埕岛油田22F井区发生盐水水淹,储层水淹后电阻率都明显减小,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发生改变。因此,分别利用与水淹层关系密切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声波时差AC与深侧向地层电阻率Rt测井曲线建立水淹层常规测井交会图版(见图2)。由图2可见,水淹前后岩性和物性曲线无明显变化,而电阻率测井值变化较显著,油层电阻率明显大于盐水水淹层电阻率。
图2 埕岛22F井区水淹层常规测井交会图版
依据图2所示的水淹层定性识别图版,得到适用于埕岛油田22F井区的水淹级别划分标准,即油层(Rt>15.5 Ω·m)、弱水淹(10.0 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