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7-16张启慧孟庆永
张启慧 孟庆永
摘 要:平台课程的建设是专业群内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配置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专业群平台课程的特点,以及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供应链管理》为例,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校企合作动态调整课程标准;渗透式开展课程思政;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关键词:平台课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18
1 研究背景
为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成为着力点和突破点。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课程的建设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联结转专业群内其他教育活动的纽带。
2 专业群平台课程的特点
基于专业群是由就业岗位群相同或专业技术基础相同的多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平台课程的建设是专业群内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配置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专业群平台课程,是保证专业群有效组合和学生基础培养的基础,也是适应专业群各专业差异化发展的基础。
专业群平台课程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专业基础性。专业群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公共课程,相较于专业课来说,通常平台课程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点。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某一基本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基本要求。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群,按照“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的目标,培养具备供应链思维,掌握供应链集成服务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商务数据分析等专业群通用能力,具有三维素养(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具备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各专业特有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面向智能化商务背景下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平台课程《供应链管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供应链思维,掌握供应链管理基本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职业素养。
(2)平台共享性。“平台”是指专业群内共同的知识话语平台,平台课程除了师资和实训资源必须共享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共享性。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平台课程在成为共享平台课之前的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建设共享平台课程,应进行详细的调研来进行课程的重建或教学内容的调整。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可以实现专业群内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训实践基地、校外专家等诸多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学校有限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群中,各专业共同建设并开设了平台课程《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实现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的共享。
3 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存在的问题
(1)难以体现“高水平”。高水平专业群面向产业高端,与行业引领企业共建共享,在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需进行改革与创新,引领高职专业。专业群平台课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并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然而目前有些专业群平台课程只是将一些重点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照搬照抄,按照基础课建设。没有按照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专业群面向的就业岗位群特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重建或二次开发,故很难体现“高水平”。
(2)专业知识走向泛化。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定位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宽泛的知识选择,使学生了解专业群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但在课程设计时,因为面向专业群教学对象多样化,往往容易忽视了专业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专业知识走向泛化。平台课程在专业群内起桥梁作用,课程内容也应与各专业的基础核心知识和技能有着强有力的联系。平台课程要吸收各专业的基础核心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组合、提炼、优化,使其既有专业基础性,又能适应各个专业后续的学习。
4 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供应链管理》为例
4.1 校企合作动态调整课程标准,建立课程定期更新的机制,整合更新教学内容
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程应从专业群学生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构建专业群内共享性课程。同时将最新产业的最新元素融入课程,构建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而目前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部分内容严重滞后,与企业实际不符。《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必须定期更新。
另一方面,大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顺序都不够合理,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重复,如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导致学生厌烦,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供应链管理》课程组通过学校产学研平台、智能物流研究所平台,与物产中大集团、百世供应链等企业合作,建立课程定期更新的机制,动态调整课程能力标准,结合行业最新发展与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1+X”中级证书部分内容重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典型供应链运营管理模式及方法、供应链管理拓展、供应链设计与运营综合实训四大模块(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中剔除与行业最新发展不太符合的模块,如批发商的供应链管理、物流商的供应链管理等;增加目前行业前沿的供应链集成服务、供应链金融等模块,增加了“方案设计+软件操作”的供应链设计与运营综合实训,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4.2 渗透式开展课程思政,提升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水平专业群平台课受众面广,且一般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供應链管理》课程组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面向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行业进行人才需求及职业素养分析,围绕供应链管理中的政治认同、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契约精神、合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协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更新课程的育人目标,全面修订课程标准,以渐进式教学过程及时政案例、企业案例、人物故事、实践项目等为载体,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的全面渗透,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育人目标,并根据线上数据按不同专业以生为本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实效性。
4.3 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
结合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1+X”证书制度系列教材体系,《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任务导入、知识讲解、任务实施、项目测评四个环节,各环节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前期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设计(导学案)、线下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同时课程组开展了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具体教学资源包括:配套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视频、应知测试题库、应会鉴定题库、 辅助教学资料等,并依托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及智慧职教MOOC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
4.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等特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课件、微视频、动画、案例等数字资源辅助知识与技能中的重点、难点的教与学,数字资源持续更新可提供更丰富的行业前沿资源,拓展学习者视野,多维度提高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学应用中。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展开,分别为课前的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提升阶段。混合式课程能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合理设计课程知识和技能点在线上线下教学中的分布与教学实践,在课前中后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导学、微课、作业、测试和互动交流功能,起到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内化与创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4.5 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专业群平台课程应该放弃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课程评价和考核的模式,实行多元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做到过程评价的客观性,就要求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制特点科学合理定的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不同学生的动态发展、给予记录和及时客观的评价。《供应链管理》课程组通过线上课程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标准,并不断收集、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动向、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5 结论和展望
《供应链管理》作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其改革与实践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向专业群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如何不断优化差异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与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模块课程更好地衔接,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7):9296.
[2]王卫峰.高职院校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研究—以济南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 职业教育,2018,(1):202203.
[3]余韵,徐国庆.知识论视角下高职学校专业群平台课程构建的难点与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