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茶叶产业迈向更富新征程
2022-07-15罗孝文陈月会
文/罗孝文 陈月会
周绍军接受专访
阳春三月,绿色黔贵;晨雾缭绕的贵州大屯村,气氛祥和而安宁;翠绿的茶园,晶莹的露珠点缀在茶叶上。随着“呜、呜、呜......”的长号声响起,身着民族盛装的采茶队员,在周绍军带领下,渐次进入无垠的茶园,开始一年一次的采茶活动。
大屯村为古村落,是有名的“茶乡”;原大屯乡政府驻地,“撤乡并镇”为大屯村;亦是一爿红色的赤区,红军当年鏖战的地方。
史上的大屯村,崇山峻岭环绕着,位置偏僻,贫穷落后。居住着侗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粮食种植稻谷、玉米、大豆、高粱等,常年干旱少雨,“三年两不收”。全村3056 人,人均年纯收入百元,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时常靠挖石蒜充饥。人们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属于深度贫困人口村。其贫困程度超乎想象:穿解放鞋都成奢望!真是“穷怕了”。
茶叶为该村主导产业及长效扶贫项目。很久以前,因交通不便,茶马将茶叶通过古丝绸之路贩运至四川自贡,换取当地紧俏的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因而,这里为转运站,曾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而今,时代赋予大屯村新的内涵,新丝绸之路取代茶马古道,将这里的茶叶从陆路:往北连接一带一路远销欧盟;从水路:往南漂洋过海销往东南亚;县城或其他城市开茶店、茶行,以及电商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盖洋楼,购轿车,娶漂亮媳妇。“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周绍军如是说。
1969年元月,周绍军生于该村一户普通家庭。自小,倔强的血脉里,传承着红色的基因,蕴含着淳美的善良。他15 岁初中毕业,因囿于家庭负担重,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家帮大人干农活,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1988 年3 月,19 岁的周绍军,扛起家庭的重任,只身南下“杀广”,到建筑工地当民工。在工地上,天赋异禀的他,搬砖、和灰浆、绑钢筋之类的苦活累活,样样在行,深得领导喜爱,很快委任为工长,工长提为承包商,年收入近百万元,成为有名的“个体户”,顺利完成原始积累。
多年的锤炼如凤凰涅槃,周绍军从杂工奋斗为承包商,带领数百施工员,夏战酷暑冬迎数九,事业可谓芝麻开花!然而,见村里的落后状况,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很想利用这一资源,发展茶叶产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来到工地,开展“春晖使者”活动,呼吁游子返乡置业,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带领桑梓百姓致富。
春晖使者活动,周绍军触动很大。领导亲人般的话语,如春风吹暖心扉。有多年党龄的他,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和丰厚的经济待遇,解散跟随多年的工人,义无反顾返乡置业,人生实现华丽转身。
2000 年3 月,在广东打拼12 年的周绍军,回到久违的故土贵州石阡,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服务家乡经济建设。在有关部门协助下,承接几个建筑、装饰工程。当年,便赢利数十万元,掘到返乡置业后的“第一桶金”,二次创业旗开得胜。
正当周绍军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之时,身边发生几桩事,对他触动很大:一是村里请他“出山”,带领大伙种茶致富;二是很多同伴发迹后,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教,“孩子王”成了“富二代”,不好好上学读书,浪迹社会到处闯祸,事业随即昙花一现;三是学习优异的小孩,考试成绩亮了红灯......于是,他再次解散工程队,毅然回村当“茶倌”,发展茶叶产业。自此,他与茶结缘,赋能重启人生澎湃奋进新征程。
种茶伊始,周绍军出资14 万元,购买某单位旧房,用作办公用房;向村办小学捐助18万元,翻建陈旧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将亲友400 亩满目疮痍、几乎废弃的茶园实行集中管护,茶园重焕生机,列为种茶样板;在自己房前屋后,以及田埂、洼地、荒坡等种植新茶,茶叶长势茁壮,场面甚为喜人,多次参评获获,为该村新名片。
2001年11月,闻名遐迩的种茶大户周绍军当选大屯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便把茶当“子孙”产业来做。不仅自己种茶,还走村串户,动员人们种茶。很多人表示不解,揶揄地对他说:我们世代种玉米,虽是望天收,好歹有饭吃;你动员我们种茶,茶能当饭吃啊?
情急之下,周绍军提着几元一斤的苞谷酒,找“德高望重”老人聊天,给老人“念茶经”。一番肺腑之言,老人心悦诚服,高兴地对他说:娃啊!你是我看着长大的,相信你;好好干吧,大叔支持你!一直关注村里的两位老支书,也不断在给他打气:相信你能把担子挑起来!
自此,人们迸发出种茶激情,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人群;那些观望的人,思想也悄然发生转变,从开初的“要我种茶”,变为后来的“我要种茶”,纷纷加入种茶的行业。昔日“三年两不收”的濯濯童山,嬗变为金山银山,吸引丹青妙手、摄影及旅游爱好者来此创作、观光,释放心情。
就这样,短短几年,该村种茶面积由1530 亩增至2460 亩,覆盖全村15 个村民组206 户2350 人;接着,他们还将附近8 个村的茶园联袂起来,进行整合升级,总面积增至23000 亩;形成贵州省万亩茶园示范区,省三大名茶基地之一,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基地,“中国食品安全茶叶示范基地”;每亩纯收入由传统种植的100 元增至7000余元,甚至逾9000元,较之前翻了70-90倍,彻底摆脱了贫困,抒写了种茶传奇。
种茶能手周绍军带领村民种茶,摘掉穷村的标签,村民从赤贫到脱贫再到富裕,生活过得很滋润,翻建了楼房,添置了轿车,进城购买商品房。大学生也慕名前来求职就业,帮助网上直播带货销售茶叶。
2014年9月,周绍军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支两委“一把手”。他甫一上任,当即召开包括47名党员在内的“两委”班子专题会,将发展茶叶产业为“两委”工作重心,搭乘石阡茶叶示范园“末班车”,将茶叶产业融入石阡县苔茶核心示范园区及贵州省茶叶产业集群,推进完成苔茶示范园规划建设任务。大家一致表决支持。
园区规划建设,要解决制茶厂问题:村里一直没有制茶厂,茶叶加工成“老大难”。过去,种茶面积相对少些,包括集体的600亩,一共也就2460亩,基本靠手工制作。可是,23000 余亩茶青,人工制作显然不可能。茶农将上好的茶青,低价卖给小商贩,利润仅15-30%,茶商竟占70-85%,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个别茶农改种作物,不仅影响茶叶品质,也阻碍产业健康发展,周绍军对此心感不安。
为化解此难题,弥补“短板”,种好“子孙茶”,修建茶厂为当务之急。为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周绍军进机关,跑银行,千方百计筹资,吃住在园区工棚,晒得黑黢黢的,像只倔强的夜莺。誓言不把产业做起来,绝不搬出工棚,也决不进医院。爱人张金琴实在倔不过,来工棚照顾老周生活。见老周没日没夜操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帮助村里建茶厂,义务打扫园区路径及办公区域卫生。一次,清扫楼道,不慎从二楼堕落,摔断13 根肋骨,在省医住院半年,医去17 万元,落下后遗症。
像张金琴无私付出的侗家儿女,大屯村还很多,建设美丽新大屯不乏她们身影,她们用纯朴的情与爱撑起新时代妇女“半边天”。大屯村人个个都是好样的!
经过锲而不舍的劳苦奔波,周绍军筹集260 万元资金,在村里乱石岗上,修建面积1000 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0万吨的制茶厂。该村有了茶叶加工厂,再不会被“卡脖子”,产销呈现连续增长态势。
此外,相继修建了2150平方米的大宗制茶厂及1460平方米的综合楼,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打造符合省、市、县产业园核心规划标准,提升茶园品牌效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引资300 万元,建立茶叶专用肥厂,保障茶叶品质供肥,促进产业持续增效,持续研发市场产品。一批茶农转型为产业工人,撑起新时代新大屯的脊梁。
不仅于此,该村加大民生投入,尤其进入2016 年以来,每年多投入劳务费120 万元,每户家庭可多入两万元左右,基本解决孩子上学及家庭开销;提取每笔茶青交易额20%,服务于该村“愚公基金”且逐年递增3万元;实现60 岁及以上老人医保全覆盖,定期开展老年人活动,组织老人旅游观光,为老人谋福祉,确保全村养老、医保、基建等红色民生薪火相传。
该村因茶著称,也是爿红土地。1934年8月,红军西征,红六军团由湘入黔,在石阡境内的甘溪与桂敌遭遇,陷入湘黔桂之敌围堵,800将士掩护主力突围,将敌引向困牛山一带,100余战士为保护百姓,弹尽粮绝跳崖壮烈牺牲,当地百姓逢年过节都去困牛山祭奠。
数十年来,先烈播撒的革命火种,给脱贫攻坚和跨越式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和磅礴伟力,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尤以周绍军为代表的全体党员,发扬伟大长征精神,以茶叶产业为引领,运用影像资料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追寻先烈光辉足迹,培育红色文化基因,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为实现茶叶产业持续振兴,周绍军依据上级精神,倡议成立股份制红色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把茶叶加工企业、家庭茶园、小型专业合作社等整合起来协作推进,采取“党建+集体+扶贫”模式,即在确保各方利益前提下,按照公开、公平、透明及茶农自愿入股、退股的原则,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每股1000 元,土地入股每亩3000元,10年为3万元,150万元扶贫款折股,村民共同享有。贫困户参与年终分红,确保帮扶路上,一户不落下,一个不能少。实施一系列举措,确保茶叶产业稳健提升,人均年纯收入已破万。
种茶能手周绍军像只倔强的夜莺,带领合作社员闯市场,业绩斐然,打通“北上广深”销售渠道;2018 年元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为促进共同富裕,20 年来,周绍军坚守侗家人的醇美,心无旁骛种好“子孙茶”,巩固攻坚脱贫成果,忠实践行基层党员的初心使命,为建设美丽新大屯跃入新时代新征程,不断砥砺前行。
该村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属典型天然高原茶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种植条件,以及“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多样气候,为苔茶提供天然养料和绿色氧吧,为“自由呼吸”的卫生茶。茶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气味浓郁,富含人体所需的钾、硒等微量元素;尤其清明前采摘的嫩芽,称为“明茶”,堪称茶中极品,市场上的翘楚,颇受顾客青睐。
科学检测,该村茶叶,浸出物含量平均值40%以上,高出西湖龙井4 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 个百分点;为中国唯一低纬度,高海拔,日照寡,多浓雾,无污染的全境式高原茶区的天然养料和绿色氧吧茶,入选“中国食品安全茶叶示范基地”名录,获QS 许可及欧盟SGS 认证,助力黔货出山出海,行销全国,远销欧盟,“茶”行天下;省、市领导视察该村茶叶产业,寄予厚望,全国两会上做茶广告。
阳春三月,清明节前,大屯村按照侗族文化民俗,隆重举办一年一次的采茶节庆祝活动。活动现场,衣着民族盛装的男女老幼,吹长号、放鞭炮、唱侗族大歌、跳侗族舞蹈。活动结束,各自献上精心备好的美食,摆在长桌上与大家共享。宴会结束,倩男靓女从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走向雕梁画栋的风雨楼,以茶为媒寻觅中意的种茶状元及销售冠军。傍晚时分,熊熊篝火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前来观光的游客也被吸引进来,共同沉浸在茶乡欢乐的氛围中。
2020 年,该村茶叶产业人均纯收入945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6290元;2021年,茶园预计产值800 余万元,经济效益逼近千万大关;今年,该村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产业革新,响应强势推进以茶叶为主导的农产业发展体系,以红色专业合作社为连片核心,联袂成立苔茶企业集团,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赓续做强做大红色产业,把新时代的新大屯村建成为业强、村美、民富的美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