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硒肥喷施时期对2 种富硒土壤水稻产量、米质及硒吸收的影响

2022-07-15薛亚光石晓旭魏亚凤杨美英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3期

石 吕,薛亚光,石晓旭,韩 笑,魏亚凤,杨美英,刘 建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通市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江苏如皋226541)

硒作为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调节免疫力、增强生殖功能、解毒、抗衰老和抗癌等,缺硒会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卫生行业标准WS/T 578.3—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3 部分:微量元素》将硒明确列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提出了日参考摄入量:成人群体平均需要量(EAR)为50 μg/d,推荐摄入量(RNI)为6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400 μg/d。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取消了硒的限量规定,表明食品中的硒不再是需要监测的污染元素。植物是增加膳食中硒含量的主要硒源,食用富硒农产品是当下公认为最直接有效、最经济安全的人体补硒方法。我国人口的60%都以水稻为主食,稻米硒含量平均为0.032 mg/kg,低的仅有0.016 mg/kg,远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的需求,因而提高大米的硒含量是改善人体硒营养需求的主要方法和最有效途径。

已有研究证明,土壤和叶面喷施硒肥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籽粒硒积累,硒肥叶面喷施由于减少了土壤固定过程,生物利用率通常要比土壤施用相对更高。但不管是土壤施用还是叶面喷施,水稻植株根系和叶面吸收硒元素后均要通过茎运输至籽粒,从而提高籽粒硒含量。目前生产上用于生物外源强化的硒源多为无机硒(亚硒酸钠等)和硒矿粉,其毒性大、风险高,易形成二次污染,且作物利用率低、硒含量不达标,在日益强调农产品安全的大背景下,应尽量减少无机硒肥的使用,逐步以安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硒替代,以推动富硒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迟凤琴等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硒肥的施用方法对水稻植株和籽粒中硒的吸收与富集的影响,发现不同施硒方式富硒效果依次为水稻扬花期喷硒>土壤施硒>育苗期喷硒>对照,外源无机硒和有机硒都能明显促进水稻对硒的积累。水稻结实期喷施有机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量、改善米质,增加茎秆、叶片、精米对硒的吸收和富集,但有机富硒液体肥最佳叶面喷施时期众多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研究发现,植物根部易吸收外源亚硒酸盐,但其在根部可转化为其他形态的硒(如硒代蛋氨酸等),这些物质中的大部分硒滞留在根部,仅有小部分通过木质部转运到地上部分,其中硒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和积累则相对恒定。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硒的根系吸收系数(RAI)显著降低,水稻对硒的吸收利用效率有所降低。因此在外源施加硒肥时,硒更容易转移到籽粒中。王兆双等研究发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不施硒肥条件下水稻各生育期、各部位,特别是稻米硒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硒可作为稻米富硒的指标;而土壤全硒与稻米硒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全硒含量并不能作为富硒农产品生产的指标,这也解释了生产上富硒土壤并不一定能生产出富硒农产品的原因。因此,本研究选取如皋沙壤土和如东草甸土2 种典型富硒土壤,在水稻生育后期实施不同时期叶面喷施有机富硒液体肥盆栽试验,研究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硒吸收与分配规律、产量变化及品质差异情况,为南通地区高产、优质、安全、绿色富硒稻米产业提质增值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9年6—10 月在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盆栽场(120°37′E、32°07′N)实施。采用盆钵试验,盆钵规格为口径29 cm,高度27 cm。试验用土提前人工过5 mm 筛,每个盆钵装土量为13.14 kg(含水率为8.7%)。沙壤土取自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内试验田,草甸土取自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直港村大田,供试土壤均为富硒(>0.4 mg/kg)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 所示。试验所用硒肥为绿维康·有机富硒液体肥,由陕西杨凌澳邦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制造,规格为200 mL/瓶,有机硒(Se)质量浓度≥6.0 g/L,登记证号:农肥(2008)准字1755 号,执行标准:NY 1428—2010《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表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状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土壤类型与硒肥喷施时期2个因素,土壤类型分为沙壤土和草甸土2 种,硒肥喷施时期分为始穗期(TI)、齐穗期(TF)、齐穗后1 周(TF1)和齐穗后2 周(TF2)4个时期(表2),同时设置不施硒肥为对照(CK),CK 喷施相同体积的去离子水,共计10个处理,每处理12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本研究每盆喷硒量按照0.264 mg(40 g/hm,以Se 计)施用,参照李玉梅等的研究结果,水稻喷施有机硒用量30~60 g/hm,均可达到富硒水稻生产标准。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下午均匀喷施在叶片表面,各处理喷施时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型喷雾助剂,喷施后如遇阴雨天气则须重新喷施。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于2019年6 月29日移栽,双本栽插,每盆3 穴。常规氮肥运筹,即施纯氮2.179 g/盆(22 kg/667 m),基肥、分蘖肥、穗肥的质量比为4∶2∶4,分蘖肥2 次各按50%施用,促花肥与保花肥的质量比为6∶4,同时基肥每盆施用1 g 磷酸二氢钾,每次施肥时均用等量水溶解后再施于盆钵。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参照常规大田栽培。

表2 不同处理硒肥喷施时期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水稻成熟后,每个处理选取3 盆长势比较均匀的水稻烘干,用于生物量(分为茎鞘、叶片、穗)和硒含量(分为茎鞘、叶片、穗轴+枝梗、颖壳、米糠、精米)测定。同时每个处理选取3 盆长势比较一致的水稻用于考种,考完种后合在一起,晒干并存放3个月以上,使其含水量稳定在14%左右,用小型精米机将稻谷加工成精米,用粉碎机磨成米粉,过100目筛,供品质分析用,所有指标在测定时每个样品进行3 次平行测定。每处理实收计产3 盆,并计算收获指数(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

植株和稻米全硒含量的测定:称取约0.1 g 样品,加入4.0 mL HNO和1.0 mL HO,置于微波消解仪(CEM Mars6,美国)中消解,消解液中硒含量采用ICP-MS(Agilent 7500a,美国)测定。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的测定方法按农业行业标准NY/T 83—2017《米质测定方法》执行。精米中蛋白质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再乘以换算系数5.95 即为蛋白质含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 软件整理数据和绘图,DPS 7.05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生长性能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相同硒肥喷施时期,沙壤土水稻的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实际产量均要明显高于草甸土,而盆穗数却与之相反,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则无明显差异。不论是沙壤土抑或草甸土条件下,不同时期喷施硒肥对水稻株高、穗长、枝梗数、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结实率和实际产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不同处理间强弱效应表现为TF1>TF2>TF>TI。相比于对照CK,沙壤土和草甸土不同时期喷施硒肥处理的结实率分别提高了1.1~4.3、0.6~2.3 百分点。同时亦可发现,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肥对于沙壤土水稻产量的调控效应相对更强,平均比草甸土高出6.4 百分点,其中TF1 增产率最高达15.2%。

表3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2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从图1 可以看出,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与产量趋势类似,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对不同时期硒肥施用均表现为正向效应,除TI 与CK 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个处理与CK 间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理间强弱效应表现为

图1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处理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图2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处理对水稻收获指数的影响

2.3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茎鞘、叶片和穗部硒含量的影响

从图3 可以看出,草甸土条件下,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吸收累积的硒含量要普遍低于沙壤土(除TF 喷施硒肥处理草甸土水稻茎鞘和叶片硒含量高于沙壤土),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一致表现为穗>叶片>茎鞘。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生育后期叶面喷施硒肥可同时促进茎鞘、叶片和穗部硒的富集。相比于CK,沙壤土条件下,茎鞘、叶片和穗部硒含量分别提高了150.00%~327.27%、270.83%~695.83%、23.17%~56.71%;草甸土条件下,茎鞘、叶片和穗部硒含量分别提高了292.31%~438.46%、300.00%~620.83%、23.49%~61.07%。可见,不同组织器官中以茎鞘和叶片硒含量对硒肥施用的响应相对较敏感,其中叶片是硒最直接吸收和富集的部位。

随着硒肥喷施时期的延长,穗部硒含量显著增加(P<0.05)。沙壤土条件下,茎鞘和叶片中硒含量增加强弱效应呈现TI>TF2>TF1>TF 的趋势;草TF1>TF2>TF>TI。相比于CK,TF1 叶面喷施效果最显著,沙壤土和草甸土水稻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4.42%、7.75%;TI 喷施效果相对最弱,沙壤土和草甸土水稻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34%、0.72%。

从图2 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硒肥喷施处理并未对收获指数产生显著影响,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趋势一致。甸土条件下叶片硒含量变化强弱趋势与沙壤土一致(TF1 与TF2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茎鞘硒含量增加强弱效应则表现为TF>TI>TF2>TF1(TF与TI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TI 喷施硒肥更易导致营养器官中硒的积累。

从图4 可以看出,不论是沙壤土或草甸土条件下,与CK 相比,不同时期施硒处理均一致地表现为硒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的比例明显增加,而穗中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这种效应在TI 喷施处理表现相对最为显著,相比于CK,沙壤土条件下,茎鞘和叶片中硒含量分别增加了9.0、27.7 百分点,穗部硒含量降低了36.7 百分点;草甸土条件下,茎鞘和叶片中硒含量分别增加了9.1、27.8 百分点,穗部硒含量降低了36.8 百分点。

2.4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从表4 可以看出,草甸土条件下,水稻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要普遍低于沙壤土,其中精米和颖壳的差异相对较小。对于2 种土壤类型而言,水稻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呈米糠>颖壳>精米>穗轴+枝梗的趋势,施用硒肥并未改变穗部组织间的硒构成比例。

不同时期喷硒均使得水稻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CK,且随喷施时期的延迟有增加的趋势。沙壤土水稻精米、米糠、颖壳和穗轴+ 枝梗中硒含量依次比CK 增加了17.95%~41.03% 、28.57% ~39.68% 、14.00% ~36.00% 和8.33%~316.67%,草甸土水稻穗部各位置硒含量依次比CK增加了7.14%~33.33%、56.82%~97.73%、10.20%~34.69%和14.29%~121.43%。由此可以看出,沙壤土水稻穗部不同位置对硒肥施用的响应敏感度有穗轴+枝梗>精米>米糠>颖壳的趋势,而草甸土水稻则呈现穗轴+枝梗>米糠>颖壳>精米的趋势。说明叶面喷施硒肥表现为硒滞留在穗轴+枝梗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而精米、米糠和颖壳中硒所占比例有降低趋势(除草甸土条件下米糠中硒构成相比对照有所增加),这种效应尤其在TF1 和TF2 相对显著。

结合图3 和表4 可知,2 种土壤类型水稻CK处理茎鞘和叶片硒含量依次低于精米、颖壳和米糠,而经过硒肥喷施之后,叶片成为硒主要富集器官,硒含量最高,茎鞘增幅相对较小;穗轴+枝梗硒含量虽然始终保持最低,但因其增幅较大,所以占植株总硒比例有所提高。

图3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处理对水稻茎鞘、叶片和穗部硒含量的影响

图4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硒分配比例的影响

表4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处理对水稻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影响

2.5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施用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从表5 可以看出,生育后期硒肥喷施有助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趋势一致。就加工品质而言,沙壤土水稻各个指标均随硒肥喷施时期的延长先升后降,糙米率和精米率在TF 达最大值,整精米率在TF1 达最大值,且各指标在TF 与TF1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草甸土水稻仅整精米率有相同变化趋势,并在TF1 达最大值,糙米率和精米率与CK 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外观品质而言,不论是沙壤土还是草甸土,硒肥喷施时期的延长总体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除TI 垩白度显著高于CK 外),并且均在TF1 达最小值,对长宽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TF1 喷施硒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同时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总体来看,相比于沙壤土,草甸土条件下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偏低,外观品质较差。

表5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处理对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从表6 可以看出,蒸煮品质方面,生育后期硒肥喷施对2 种土壤类型稻米碱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直链淀粉含量(质量分数)的影响则因土壤类型而异,沙壤土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并在TF2 达显著最大值(P<0.05),草甸土水稻与之相反,并在TF2 达显著最小值(P<0.05)。与对照相比,2 种土壤类型水稻胶稠度均在TI 达最大值,在TF 达最小值(其中沙壤土条件下,TF 与C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品质方面,硒肥喷施虽然与水稻蛋白质含量(质量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呈增加趋势,并在TF 达最大值,2 种土壤类型趋势一致。

总体来看,相比于沙壤土,草甸土条件下稻米胶稠度明显更长,蛋白质含量明显更高。

表6 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处理对稻米蒸煮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硒作为动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保持生理生化功能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含硒制剂作用于植物叶片,可使营养直接且快速被吸收并转运至植物的其他部位。因此,全面评估硒肥喷施对水稻生长特性、米质变化、硒的吸收富集和转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抽穗期、扬花灌浆期叶面喷施硒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千粒质量,提高结实率和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和株高则无显著变化。孕穗期、齐穗期、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和齐穗后10 d 左右分2 次喷施,破口期和乳熟期喷施2 次,也均可获得最佳产量。可见,前人众多研究结果均得出生殖生长期喷硒效果较佳,但具体施用时期因试验条件和环境差异等尚存在争议。另有研究发现,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硒不是作物产量主要的限制因子。本研究发现,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肥增产可能是因为硒能影响植物中叶绿素的合成,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电子传递,从而增加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加快光合作用,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达到增产的效果。这与郑甲成等认为不同时期不同浓度硒肥对水稻有效分蘖、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影响较小,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空瘪率降低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本试验中喷硒时期处于抽穗灌浆期,此时水稻株高、分蘖数和枝梗数等性状已经确定,穗分化已经结束,叶面喷硒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影响,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品种影响,变化较小。而不同处理增产效应表现为TF1>TF2>TF>TI,可能是因为齐穗后6~12 d 是籽粒吸收硒元素的关键时期,叶面喷施硒肥可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硒含量。同时可以看出,尽管本试验中草甸土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沙壤土,但其株高、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均要低于沙壤土(除穗数较高外),可能是因为沙壤土全硒含量较高,根系在从土壤中吸收富集硒元素时协同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促使水稻生物量增加。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肥对于沙壤土水稻产量的调控效应相对更强,使得其与草甸土水稻产量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水稻具有较大富硒潜力,不同品种富集水平不同。一般认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期,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在扬花期和灌浆期对水稻植株叶片均匀喷雾处理可以提高水稻茎秆、叶片和精米硒含量,但当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不同部位硒含量不再增加,反而会有所降低。黄太庆等研究认为,水稻破口期喷施含硒叶面肥对硒的吸收利用高于在破口前喷施,分2 次喷施的水稻精米硒含量低于1 次施用的。张玲霞研究认为,相比于孕穗期和齐穗期,水稻在抽穗期,其稻谷颖壳外张,吸收硒的表面积增大,从而更利于硒的吸收。本研究表明,TI及之后喷硒可促进水稻地上部硒的富集,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随喷施时期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与池忠志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叶面喷施硒肥显著提高糙米和谷壳中硒含量,效果为齐穗后12 d>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齐穗后6 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齐穗期>CK;而TI 更易导致营养器官中硒的积累,可能是因为此时籽粒还未进入灌浆期,无需大量养分供应,导致硒多数积累在茎叶中,也可能与气候有关,因为温度、光照、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叶片养分吸收效果。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不论喷硒与否,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一致表现为穗(米糠>颖壳>精米>穗轴+枝梗)>叶片>茎鞘,不同部位对硒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导致各部位的硒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茎鞘、叶片和穗轴+枝梗硒含量对硒肥施用的响应相对较敏感,从而导致硒滞留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明显增加(叶片>茎鞘>穗轴+枝梗),而精米、米糠和颖壳(米糠>颖壳>精米)中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这与陈雪等研究的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水稻根、茎、叶和籽粒硒含量,并使得硒滞留在叶部中的比例显著增加,而根、茎、籽粒中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这一结果有一定相似之处。可能是因为土壤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硒的吸收,由于硒具有抑制重金属吸收的作用,叶面吸收的硒转移至水稻根系,抑制镉的吸收,从而导致残留在茎叶(尤其是叶片)中的硒增多,运往籽粒的硒减少。同时发现,本试验条件下,CK 处理(土壤硒含量分别为1.28、1.09 mg/kg)茎叶硒含量均要低于籽粒(米糠>颖壳>精米)任一部位,经过喷硒处理,叶片硒含量增至最高,占比最大,茎鞘硒含量也呈不同幅度增加。这与姜超强等研究认为水稻对天然富硒土壤(≤1.5 mg/kg)中硒的吸收和积累主要集中在根系和茎叶,而籽粒硒的含量则相对较低(米糠>精米>稻壳)的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养分含量、试验材料和环境差异等有关。

根据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规定,通过生长过程自然富集而非收获后添加硒,大米硒含量在0.04~0.30 mg/kg 的稻谷为富硒稻谷。而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取消了硒的限量规定,表明食品中的硒不再是需要监测的污染元素。本研究中不同类型土壤中各处理稻米硒含量范围为0.39~0.56 mg/kg,均已超出了国家富硒稻米标准,说明富硒土壤可以生产出富硒大米,使人群硒摄入量达到156~224 μg/d(以每天食用400 g 大米计)。中国营养学会及FAO/WHO/IAEA 联合硒专家委员会已正式确定膳食硒供给量50 μg/d,适宜范围为50~250 μg/d(相当全硒量为0.10~0.44 mg/kg),最高安全剂量为400 μg/d。说明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时期硒肥喷施处理及对照均能够保证稻米硒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有助于人体硒源的补充。同时,由于喷硒使得米糠硒含量高于精米,而米糠是在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品,脱脂米糠中含有15.4%的蛋白质,因此从米糠中提取蛋白也是充分利用米糠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秸秆、颖壳和穗轴+枝梗则可以用来饲养动物,从土壤- 植物- 动物- 人这一食物链达到动物和人体共同补硒的目的。此外,根据李家熙等土壤硒含量划分标准,本研究中沙壤土和草甸土均为富硒土壤(>0.4 mg/kg),且沙壤土硒含量(1.28 mg/kg)高于草甸土硒含量(1.09 mg/kg),而不同处理草甸土水稻各器官位置硒含量均要普遍低于沙壤土,其中精米和颖壳的差异相对较小,说明本试验条件下硒含量高的土壤其水稻富硒能力也较强,但对精米硒含量影响较小。因此,硒肥施用方式及时期应依据各地的土壤硒含量及生产需求确定,使其能充分发挥有效生理作用。

稻米品质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对稻米价格影响最大的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这也是水稻优种精选的关键原因。加工品质中的整精米率是衡量评价稻米质量的主要指标;垩白米因其在碾磨过程中易碎裂,从而会影响水稻外观,导致市场价值降低。张有利等研究表明,在水稻扬花灌浆期或孕穗期叶面分别喷施破壁型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可以降低垩白率,提高整精米率,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本研究发现,生育后期硒肥喷施有助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其中TF1 喷施硒肥一定程度上可同时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整精米率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小,2 种土壤类型条件下趋势一致。稻米的蒸煮品质主要表现为米饭的色、香、味和口感等方面,一般通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等一些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蛋白质作为稻米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水稻扬花灌浆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破壁型富硒酵母或生物有机硒后,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短(反而提高适口性),氨基酸含量和碱消值则无明显变化,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得到改善,同时稻米蛋白质含量也得到提高。一般认为,精米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会使米饭硬度变大,黏度降低,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导致食味品质下降。本研究发现,生育后期硒肥喷施对2 种类型土壤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胶稠度分别在TI 和TF处理达最大值和最小值,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其中:沙壤土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并在TF2 达显著最大值(P <0.05);草甸土水稻与之相反,并在TF2 达显著最小值(P<0.05)。由于本研究是在盆栽小环境下完成的,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结果与大田研究必然有所差异,所以后期将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验证。总体来看,草甸土条件下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偏低,外观品质较差,但稻米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沙壤土,可能是因为草甸土中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沙壤土所致。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土壤类型和具体性状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施硒时期,以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