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体系建构
2022-07-15左珊珊赵俊梅郑有伟
田 兵 左珊珊 赵俊梅 郑有伟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1 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三项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分别是以专业工程师认证著称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以工程技术专家认证著称的《悉尼协议》(Sydney Protocol) 和以工程技师认证著称的《都柏林协议》(Dublin Regulation)。 其中最权威、缔约方最多、影响最深广的当属《华盛顿协议》。
我国自2016 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 个正式缔约国之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出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使我国高等教育刮起了一股教改旋风。 工程类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新建构专业课程、改进教学思路,借此提升教学效果,进而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工程人才。非工程类专业也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开展教改,实现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各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开设都在逐步的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本科生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能否支撑工程认证标准的毕业指标点,这对各工程类专业都是一个挑战。 本文基于一线教学改革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就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及实践探究,旨在为提升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供参考。
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 年)中规定,地矿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至少需要开设14 个学分,与其他工程类专业相比,对开设时长要求较高。 作为重实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矿类专业, 需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内容是否对准专业定位? 是否紧跟社会发展? 能否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课程目标评价依据是否合理? 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支撑多个指标点,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对相关申请认证的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论文)目标与指标点的不能有效对应,评分标准未能针对预设课程目标而定,考核结果不能显示毕业设计(论文)对指标点达成的贡献度等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其中明令禁止只是粗浅的跟踪学生的最终答辩考核成绩,而轻视甚至忽视设计过程中考核与评价,造成形成性评价明显不足的情况。 而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主要问题便是将毕业设计的评价等同于毕业设计答辩, 以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来衡量毕业论文的好坏,这就难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考核过程不够全面、考核结果容易出现偏差的情况。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从以往注重最终成绩向更注重教学过程转变,这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规定,认证时需要提供近三年专业核心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过程证明和效果评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围绕这个理念展开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则在于评价体系的重构。
3 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以往会开出144 个课时,这是学校重实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课时量。 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地质工程专业最新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论文)设定为开设16 个学分,即256 个课时,相当于7 门专业课的课时量。 扩展的课时量如何开设,怎样完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是关键问题,如何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地质工程专业在2020 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引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主要从开设、选题、开题、毕业实习、研究、论文答辩六个环节开展评价,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项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每个环节指标点,并利用反馈机制研究形成性评价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价值所在,力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体系。
3.1 毕业设计(论文)开设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高校以公开的渠道让师生对毕业要求知晓和理解,因此,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大四第一学期提前至大三第一学期。 大三一开学就开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大会,让学生提前知晓和理解毕业设计(论文)对其毕业达成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上专业核心课程开始就带着问题去上课, 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探索实际问题、 结合理论分析问题并寻找合适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开设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尤其是其发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和面对问题的解决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程度、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提前设置动员大会,同时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目标调研表》,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态度和精神状态,从被动接受任务为主动探索专业问题,从源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2 选题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学生的“工程知识”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要求。 毕业设计的实施状况和实际效果需要支撑其在课程矩阵中的作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跟时代发展,跟进行业和社会实际工程地质问题,密切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理论提升以及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
依照“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认证理念,将选题时间定位大三第一学期第五~七周进行,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和可操作性。 将原有的指导老师公布题目到学生选题的单项选题方式改为指导老师和学生双向选题。 并且要求指导老师所发布的备选题目必须更新60%以上,并且与产业实际问题和行业最新标准相关联,选题的更新率和质量作为指导老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提交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指导老师可以对毕业生提交的题目进行修改和选取, 最终形成双向选题模式,建立最契合的指导老师与毕业生组合。 学生提交的选题质量作为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的起点。 引入权重分,时时公开成绩。
选题环节主要有目标对应度、难度和创新度三个次级指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反映毕业5 年后所达到的职业成就。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对应实际现场工程面临的工程技术问题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使选题贴近实际工程、贴近社会需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4 年系统学习的回顾、总结、应用和提升,既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又需要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因此对选题难度和高度都应有一定要求。创新度是指选题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从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难题中选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学科前沿技术和工具。
3.3 开题
开题报告撰写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设计研究进展等几部分。 将开题报告每一项内容做了量化分解和评价。 具体二级指标包括文献检索、可行性,文献检索考量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书写中的文献阅读量和外文文献选取及翻译质量,尤其是文献检索的权威性、覆盖性和实效性;可行性考量报告中工程设计研究意义部分是否能够有意识考虑生态、伦理、法律、经济等因素、研究思路是否清晰,能否体现创新意识、技术路线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论文研究进展是否翔实、是否能够达成研究目标。
3.4 毕业实习
地质工程专业规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必须参与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分组尽可能按照毕业设计选题相关内容展开,这就使得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环节相衔接, 进一步理清学生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教学实践环节的纵深开展。 对于毕业实习环节实习指导书、学生的相关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并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实习指导老师,进一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分析问题的可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该环节设置三方综合形成性评价,由于实习内容贴和毕业设计选题,因此学生是带着实际问题开展实践实习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通过跟踪实习过程、督查实习日报、参与小组讨论、审阅综合报告给出评价,企业现场导师通过现场设计、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协作、成果创新性与可靠性给出评价,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小组内评、自我评价来给出评价,在实习过程中,三方及时沟通交流,反馈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最终给出基于过程的评价认定。
3.5 论文研究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强调将学生通过教育的全过程而获得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目标。 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中,在论文研究阶段构建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论文研究阶段时间跨度较长、学生投入学习时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学习效果考查难度较大。因此,地质工程专业以每个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为一组形成论文研究小组,对学生的每次的答疑和阶段性汇报进行多次数、全过程的实时评价,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使用、参加论文研讨、提出新问题的次数、有创建性思考的次数、论文研究是否按计划开展等给予定量和定性评价。 每个论文研究小组的每次答疑和阶段性汇报都由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老师给权重系数三部分构成,老师给权重系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否重视利用教学反馈改进论文研究,是否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工程意识和协作能力。
3.6 答辩
答辩环节采取了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一是多方参与论文评审的方式,论文评审和答辩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专家同行共同参与;二是论文提前送审至两个评审专家处,由评审专家审评打分;三是答辩现场学生PPT 讲述、评委提问, 现场答辩成绩由答辩评委会综合考量给分。四是引入反馈机制,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对于评委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的改进状况给学生的定稿打分。最终根据各部分的占比综合形成答辩环节成绩。
3.7 反馈与改进
答辩环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毕业设计 (论文)的结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反馈平台,指导老师通过平台将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的资料统一归类整理,作为工程教育认证时毕业设计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工作的证据,并撰写教学反思,反馈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平台反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意见建议,反馈平台持续开放,学生毕业后也可根据工作经验和积累持续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现场导师通过平台反馈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指出不足及改进指导。 利用反馈机制研究形成性评价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价值所在,评价结果被用于持续改进。 从而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集探索、学习、实践、创新于一体,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 在推进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达成设计成果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形成性评价通过对目标进行分阶段、全过程和定量化的评价,并结合实时反馈机制以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评价体系,最终确保培养学生达成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 跟踪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论文)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为新时代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