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东盟国家旅游合作态势研究
2022-07-15易肖肖
易肖肖 罗 瑶
1991 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近些年,双方在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教育、旅游安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合作。2010-2019 年,东盟国家中来自中国旅游人数增速为23.25%,年均占比28.8%,2019 年来自中国游客为3228.26 万人次。2020 年,受新冠病毒肺炎影响,来自中国游客人数为400.42 万人次,同比下降87.60%。2022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旅游的深度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内外跨境旅游合作研究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跨境(跨界)旅游合作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使用两组英文词汇“cross-border tourism”和“collaboration”(cooperation),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 等英文数据库发现78 篇有关跨境旅游合作论文,经过筛选1995 年1 月-2017 年3 月共有55 篇文献,其来源涵盖《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Geographies》《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等国际旅游权威期刊。研究表明:国外跨境旅游合作研究主要聚焦在合作动机、合作管理、合作层次、合作路径和合作效应,主要成果包括从资源、经济和外交等角度阐述合作动机,从合作主体、利益相关者和管理效能分析合作管理;合作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有效性的概念、政策环境、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综合国外研究成果来看,跨境旅游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为国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参考。
在国内,最早的边境旅游文献为《关于云南省瑞丽、畹町边境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断改善,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跨境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国内学者从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概念、特征、发展模式、经验借鉴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了分析与解读。跟国外相比,我国在跨境旅游合作方面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界探讨我国跨境旅游合作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跨境旅游合作还停留在对跨境旅游合作概念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偏少;二是研究案例多集中在中越、中泰、中缅和中蒙边境少部分区域,研究广度不足;三是研究视角主要从中国角度出发,对邻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社会文化、风情民俗、管理机制、旅游政策研究偏少;四是国内研究多从合作方式、政策引导方面入手,在合作风险管理上研究较少。
“跨境旅游合作区”概念自2010 年提出以来,被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沿边省区视为未来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和边境旅游的发展重点。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与东盟旅游合作已初显成效,但受到“合作机制不健全”“交通瓶颈凸显”“语言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国内学者认为主体、资源、过程与机制是合作管理的重要因素。
跟国外相比,我国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方面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建议国内学界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中国- 东盟旅游合作发展中的现实与理论问题。一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整体研究。目前我国与越南、缅甸旅游合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东盟其他国家研究成果较少。二是邻国国情研究。加强对邻国国情的研究,掌握邻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社会文化、风情民俗、管理机制、旅游政策等,推进双边或多边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研究。本研究分析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现状,并利用世界银行和东盟秘书处等数据,构建旅游合作模型,探究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发展态势和态势变化,以期厘清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机制,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二、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旅游市场迅猛增长,东盟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根据东盟秘书处统计,2019 年东盟共接待入境游客1.43 亿人次,同比增长6.24%,其中,来自东盟国家内部的占入境旅游人数的58.40%。东盟成员国已成为东盟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地。
中国在不断吸引外国资源的同时,随着自身物质资料的不断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出境市场更加发达,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统计,1999年东盟10 国共接待来自中国游客191.97 万人次,占东盟国际游客的5.61%。2000 年和2004 年分别增长了20.46%和32.93%,其他年份增长速度不稳定,2003 年和2005 年出现了负增长。直到2012 年东盟10 国共接待来自中国游客928.32 万人次,占比首次突破了10%。2019 年东盟各国共接待来自中国游客3228.26 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占整个东盟国际旅游人数的22.48%。中国已成为东盟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2019 年文莱、泰国、老挝、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来自中国游客占比已超过了20%,中国已成为这些国家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
图1 来自中国游客数量
(一)旅游便利化合作
中国-东盟旅游便利化合作主要体现在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签证便利化政策等方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快捷的签证办理渠道,为相互间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2021年12 月3 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中老陆路交通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早在1994 年,中国与越南签署了汽车运输协定,近些年,中国与老挝、泰国等国家开展交通运输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航线、直飞城市不断增多。截至2018 年末,每周飞往东盟国家航班达2700 架次。中国与东盟旅游签证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合作。表1 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免签证协定情况。
表1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免签证协定一览
(二)旅游信息化合作
近年来,东盟部分国家与中国一些知名互联网科技公司和电商企业就旅游信息化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马来西亚、泰国推行网上签证申请。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晶赞科技展开大数据营销合作。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携程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针对中国市场的旅游产品及线路的设计推广,以及大数据库共享和目的地活动等推进多项合作。柬埔寨政府推出首个手机旅游APP,包括中文在内的6 种语言提供旅游线路、交通、景点、住宿、餐饮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三)旅游市场合作
旅游市场合作主要从旅游产品开发合作和推介合作等方面开展,为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需求,旅游产品朝深度游和定制化方向前进,主题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宣传推广对于产品开发至关重要,以全新的方式推广旅游产品和服务,将开拓更多新的客源市场,同时带动和巩固原有市场。中国与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签订了旅游合作伙伴备忘录,已建成“中越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等跨境旅游合作区。
(四)旅游金融合作
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9)》显示,中资银行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方便了中国游客在东盟国家旅游活动。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众多银行。“银联卡”在韩新泰的获准使用,支付宝已与新加坡、泰国等达成使用协议,百度地图、百度钱包和微信支付也获准在泰国使用。
三、旅游合作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旅游合作引力模型
根据李山、吴开军、鲁小波、王晓娟等研究成果,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学术界常用引力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和量度。两地间的旅游合作联系也可采用引力模型测度,如(公式1)。其中,P、P表示 i 国和 j 国的国际旅游人数,I和 I表示i 国和j 国的国际旅游收入,D表示i 国和j 国间的地理距离。
传统的旅游经济合作引力模型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间的合作联系,中国-东盟国家合作关系并非简单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而是受到地理、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距离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采用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制度距离、时间距离和地理距离来修正引力模型。因此,本研究尝试将旅游资源丰度、经济距离、制度距离等因素纳入引力模型之中。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如(公式2)所示。
式中:F表示i 国与j 国的旅游合作联系系数;K为旅游资源丰度,表示i 国与j 国世界遗产数量(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在国土面积上的密度的比值,即单位国土面积上的世界遗产数量的比值;P、P为i 国和j 国的国际旅游人数;I和 I为 i 国和 j 国的国际旅游收入;GD为 i 国和j 国间的地理距离;ED为i 国和j 国间的经济距离;RD为i 国和j 国间的制度距离。
其中,旅游资源丰度K计算如(公式3)所示:
式中,K、K表示 i 国和 j 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单位:个),A、A表示 i 国和 j 国国土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由于东盟国家中少数国家或者少数国家的部分年粉没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如文莱),因此设置调整参数m,m 值为1995-2019 年东盟国家旅游资源丰度的均值。
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经济距离的增加会显著负向影响旅游地区的空间特征。对于国家之间的经济距离,大多数学者通过地理上的距离来进行重新估计,本研究主要使用经济收入差距来衡量经济距离,认为经济差距对国家间的交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国家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大,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制约了两者的往来和贸易,经济收入差距对经济贸易有着负面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常见的重力模型公式来衡量国家间的经济距离,同时将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和经济规模同时测算,经济距离测算方法如(公式4):
式中,GDPPG、GDPPG表示 i 国和 j 国的人均GDP,GDP、GDP表示 i 国和 j 国的 GDP。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怀超、范建红(2014)研究了制度距离的内涵和构成维度。潘镇、杜江、宋跃刚、万伦来、张瑞良等学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来分析制度距离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政治体系以及治理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双方的交流产生障碍,所以有的学者也使用制度距离的概念来描述这一情况,认为制度距离对于双边经济往来起阻碍作用。本研究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将话语权和问责制、政治稳定和预防暴力、政府效能、管制质量、法治、控制腐败等六个维度来衡量制度距离,并同时使用绝对值与相对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制度距离测算方法如(公式5):
式中,I表示第 i 国第 n 个维度指标值;I表示第j 国第n 个维度指标值,maxI表示第n 个维度最大值;min I表示第n 个维度最小值。
(二)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本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够将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网络连接起来,从而确定国家间旅游合作空间关联关系。旅游合作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一般由整体网络特征、个体(节点)网络特征和空间聚类三大类组成。
1.整体网络特征
描述整体网络特征通常用的指标有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文章认为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空间网络是有向网络,即国家i 既要考虑旅游输入,又要考虑旅游输出。网络密度指旅游合作网络中就是“实际关系数”除以“理论上的最大关系数”,表示网络中各个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取值范围为,取值越大,空间关联网络对各国家旅游合作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具体(公式6):
式中,n 为国家网络规模即国家个数;若国家i与国家j 间有相关联系,则为d(cc为1,无任何联系则为d(cc为0。
2.个体网络特征
“中心性”是研究旅游合作网络的重要指标,通常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等指标。
(1)点度中心度
如果一个旅游合作网络国家与很多国家直接的关联,该国家就处于旅游合作网络中心地位,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
因此,点度中心度通常用与该国家有直接关系的国家的数目来衡量,联系的国家的数量越大,点度中心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此外,本研究认为旅游合作网络是有向的网络,那么,点度中心度又可以分外向点度中心性和内向点度中心性(即点出度和点入度)。计算(公式7):
(2)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是指一个节点位于网络“中间”的程度,或者这个节点对其他节点的控制能力。一个节点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这个节点对其他节点控制能力越大,它处于网络的核心,拥有很大的权力。在旅游合作网络中,中间中心度越高则说明该国家控制其他国家合作关联关系的能力越强,该国家越能处于合作关联网络的中心。计算(公式8):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别采用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来替代式(4.22)中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用世界遗产数量比值来衡量国家旅游资源丰度。国际旅游人数(T)、国际旅游收入(I)、各国 GDP、人均 GDP、国土面积等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遗产数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采用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来替代;制度距离指标来源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具体数据来源见表2。
表2 数据主要来源
2.数据处理
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中国-东盟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包含国际旅游发展指标),数据比较全面,统计口径比较一致。考虑到统计口径一致性和数据时限,本研究选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1995-2019 年中国-东盟国家的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本研究使用国土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为避免国际汇率变动带来的数据偏差,均采用采用2010 年美元计价。地理距离采用樊东卫等学者的球面距离计算中国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
四、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态势分析
(一)旅游合作强度分析
1.旅游合作强度统计
根据修正的引力模型(公式 4.2),测度1995-2019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强度。从旅游合作强度均值来看,1995-2018 年中国- 东盟国家旅游合作强度每年都在增加,从1995 年的143.36增长到2018 年的218691.71。从旅游合作强度均值增长速度来看,1995-2007 年在增长速度较慢,2008年之后增长速度较快。从中位数来看,中位数整体偏小,但每年都在增长,说明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网络整体较弱。结合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最小值均为0,说明中国-东盟国家合作强度大多数偏低;但是最大值则体现少数国家间合作密切。从旅游合作强度中位数增长情况与旅游合作强度均值、最大值基本保持一致。为消除合作强度大小的影响,文章使用变异系数考察合作强度的离散程度。结合均值综合来看,2005 年以前了旅游合作强度变异系数小,说明中国-东盟11 国旅游合作强度小,国家差距比较小;2005 年-2018 年旅游合作强度变异系数增大,说明国家间合作强度差异增大,结合均值来看,国家间合作在加强,但是区域间差异比较明显。
表3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强度统计
(二)旅游合作网络个体分析
结合中国-东盟国家年均旅游合作强度进行分析,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旅游合作强度均低于1,是中国-东盟个国中旅游合作强度最小的三个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和越南旅游合作强度值属于同一个数量级,从几十到几万不等。柬埔寨与中国- 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33.93572,最大值为249.16,最小值为0.029。老挝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59.91,最大值为875.97,最小值为0.014。缅甸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64.50,最大值为681.27,最小值为0.146。菲律宾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4692.53,最大值为22904.45,最小值为195.06。越南与中国- 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519.43,最大值为2413.87,最小值为2.61。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排在前三位,1995-2018 年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13469.51,泰国为638611.25,中国为92579.50。
图2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强度
(三)合作态势与权力角色
1.旅游合作网络特征
根据修正的引力模型(公式4.2),测度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强度。通过Ucinet6.0 软件将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强度转变为关系矩阵时,将1995-2018 年各国旅游合作强度的中位数平均值作为断点值,若两国之间的旅游合作联系度高于中位数平均值,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本研究选取1995、2000、2005、2010、2015 和 2018 年研究中国 -东盟国家主要年份的旅游合作网络关联结构,具体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见,中国-东盟国家合作联系网络结构最开始以中国为核心,随后旅游合作网络联系越发紧密和稳固,各国间的旅游合作联系逐渐向多向化、稠密化方向发展。
图3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主要年份旅游合作网络
2.旅游合作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描述旅游合作强度空间关联网络形态结构的重要指标。为得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用软件Ucinet 中计算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网络密度,结果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知,网络密度在逐渐上升,1995 年的网络密度为0.1818,而到 2015 年网络密度增加到0.6000,到2018 年已增长为0.6545。表明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尽管网络密度在逐渐增加,但网络关联度并不高。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11 个国家之间最大的网络关联度为110(11×10)个,到2013 年网络密度才超过0.5。从旅游合作网络密度的标准差来看,1995-2013 年网络密度的标准差都在增长,说明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合作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缓慢增长的趋势。2014年之后,合作网络密度标准差开始减小,说明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合作逐渐密切。综上所述,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合作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在不断上升,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4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网络密度与标准差
3.旅游合作网络权力角色
(1)点度中心度
通过Ucinet 软件计算得出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空间关联网络的点度中心度结果(如表4.4-4.6 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1995 年中国- 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的均值为0.18,柬埔寨、中国、菲律宾和泰国高于整个区域平均水平,其余7 个国家均低于平均值,但整体的点度中心度较低;到2018 年除文莱以外,其余10 个国家均超过了当年平均值。从1995-2018 年时间维度来看,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逐年增长,增长趋势,增长比较稳定。
表4 1995-2018 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网络点度中心度及其排名
从单个国家来看,文莱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一直没有实现“0”的突破;柬埔寨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一直处于高位,在整个合作区内排名第一,点度中心度从1995 年的0.6 增长到2018 年的1;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在合作区内仅次于柬埔寨,在合作区内均高于当年平均值;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老挝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基本一致,排名也在合作区的第2、3 名;2006 年前缅甸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低于当年均值,2007 年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开始平稳增长,年增长率均为0.12;菲律宾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在合作区内排名第3,仅此柬埔寨和中国;新加坡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在合作区内排名倒数第2,仅好于文莱;泰国和越南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基本一致,排名在合作区的中间位置,点度中心度高于当年均值。
图5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度中心度
从点出度分析,文莱、缅甸和老挝3 国点出度均值3 以下,说明在合作区内旅游合作输出不多;反观柬埔寨和中国,点出度排名均在第一、第二位置,且逐年在增长。从点入度分析,柬埔寨和中国排在合作区的前2 位,其次是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最后是其他国家。
图6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出度
图7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点入度
(2)中间中心度
从时间维度来看,1995 年至2018 年间,整个合作区中间中心度呈现增长趋势,表示已经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合作区内11 个国家中,中国的中间中心度最大,是合作区内连接其他国家的核心节点。从单个国家来看,1995-2018 年文莱、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和新加坡5 国中间中心度均为0 值,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5 国中间中心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存在年际差异。
图8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中间中心度
图9 1995-2018 年中国-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相对中间中心度
五、中国的角色演变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中国在整个中国-东盟国家旅游经济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对1995—2018 年中国在整个合作网络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
(一)中国扮演着“核心者”的角色
1995-2018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均值为92579.50,最大值为572907.99,最小值为54.23,在中国-东盟其他国家旅游合作强度中排名第一。从旅游合作强度变动趋势来看,1995-2007 年旅游合作强度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08-2016 年增长速度加快,2017-2018 年处于跳跃增长阶段。1995-2018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强度均排在东盟国家之前。总的来说,中国是东盟国家的重要客源国。无论是入境旅游的供给能力和出境旅游的吸纳能力,中国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在东盟国家旅游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的核心地位也会越发凸显。
图10 1995-2018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强度
(二)中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从点度中心度来看,点入度与点出度数值均呈现增长趋势,这表明中国的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越发频繁。其中,点入度自1995 年后上升至前1位;点出度自1995 年以来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柬埔寨。由此可见,不管是入境旅游接待还是出境旅游消费,中国在中国-东盟国家旅游经济合作中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三)中国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1995 年以后,中国中间中心度的排名处于前1位,这表明中国处于沟通联系其他国家旅游合作的“中间人”位置,属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中间中心度数值呈现倒“M”分布,这说明中国“中间人”的角色正逐步弱化,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直接旅游合作正逐步加强。
图11 1995-2018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中间中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