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地缘政治驱动的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

2022-07-15王明进

国际展望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欧开放性战略

卓 华 王明进

一、技术地缘政治逻辑及其对欧盟的政策效应

“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是技术地缘政治逻辑对欧盟产生的直接政策效应。一方面,欧盟在总体科技政策评估中将技术地缘政治设定为现实的战略背景,以战略视角、权力竞争导向、意识形态思维认识当前的国际科技环境。这种认知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刺激欧盟构建国际科技关系中的主体参与者身份,产生科技“战略自主”的诉求。另一方面,技术地缘政治逻辑存在内部悖论,地缘政治视域下的对抗和封闭、割据路径及其潜在的反全球化、结盟等政策逻辑,有悖于技术发展本身的开放、合作、共享要求,欧盟需要部分继承容克任职时期“开放创新、开放科学、开放世界”的立场。在两方面合力作用下,欧盟的科技政策转变为追求“开放性战略自主”。

技术地缘政治的底层逻辑及其对“开放性战略自主”政策的驱动效应,在欧盟对国际科技环境认知和系列政策实践中得以清晰体现。

刚开始,我的心忐忑不安,手微微发抖,迟迟不肯下笔。我用笔沾了些墨汁,仔细分析了字帖上的一笔一画,才缓缓写下一个竖。只是一个“四”字,我就写了足足十分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终于在姥爷的指点下写完了这副对联,墨迹干了,一比较,哎,怎么有些字大,有些字小呢?“第一次嘛,还不错。”姥爷夸赞道。接着,姥爷将对联贴在大门的两边,望着自己的“佳作”,我心里的疲劳与不安一扫而空,高兴极了!

二、欧盟以技术地缘政治视角认知科技环境

在技术地缘政治逻辑的作用下,欧盟决策层面对现实国际科技环境、自身角色定位等的评估表现出战略化、安全化和意识形态化等倾向。

三、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实践

在技术地缘政治驱动下,欧盟的科技政策实践也相应地遵循地缘政治策略。一是发展自身,在关键战略性技术领域降低对外供应链依赖,实现价值链闭环和供应链自主,这是其“战略自主”的“内部制衡”维度;二是约束他方,强化科技治理和科技规约体系,利用溢出效应反向塑造并引导全球技术发展、市场和治理优势,这是其“战略自主”的“外部制衡”维度。两者配合形成有竞争力的欧洲技术生态体系。

(一)以“自强”确立欧洲技术权力

(二)以规制助力欧洲拓展技术地缘空间

欧洲的单一市场体量优势使其成为规范性力量,欧盟内部法规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事实上的国际规约效力,这就是“布鲁塞尔效应”。当前欧盟试图在科技治理规范和内部科技市场保护上利用这种溢出效应,各机构基于欧洲价值观和市场格局,在新兴技术标准、数据治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不断升级规范体系和监管工具箱,推动标准规范和立法的相互交叉性和政策操作性,以规制手段换取市场优势,配合技术地缘格局的塑造。

四、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的特点与效用

(一)欧盟的行为模式和政策特点

第一,科技政策机制民族国家化。欧盟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联合体,在单一市场和经贸政策领域具有典型的超国家性质,但在公共政策决策领域又采取政府间主义路径。科技政策总体上属于公共政策领域范畴,且科技与各国产业政策密切关联,具有较强的国别属性,因此欧盟在科技领域长期未形成一体化的战略和对外政策。然而,在当前欧盟的科技政策中,以欧盟委员会为代表的机构发挥了类似民族国家政府的战略规划功能。在欧盟内部,欧委会不仅进行了大量泛欧层面的科技战略评估、工业战略规划,而且着力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结构化协调、动员公私投资合作、跨领域的融合路径,这种规划与行动一体的“自上而下”倾向,可以视为类政府功能;在对外科技经贸、科技合作等方面,欧委会和欧洲议会等更是协调欧盟层面的立法和一致对外科技政策。这使得欧盟的科技政策在内外两个维度呈现出民族国家化特点。

(二)内部制约与外部竞争加剧

从效用角度看,欧盟科技政策的技术民族主义倾向与欧盟现实的内部政治、经济等条件存在诸多矛盾,甚至是模式对立,制约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和一致性程度,短期内欧盟科技政策中的自强部分难以奏效。同时从外部来说,欧盟的科技战略还会导致国际科技竞争加剧。

第一,碎片化结构制约战略诉求的实现。虽然欧盟将科技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以国际科技竞争参与者定位来谋划和布局,但当前其内部机构之间、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结构,尚不能适应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尽管欧委会在科技政策制定中发挥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功能,但是其仍难以像民族国家政府一样,在欧盟机构之间、成员国之间实现完全的政策协调或一致行动,尤其是在立法和执法层面,欧盟相关文件以指导性原则和非约束性指南形式发布,与成员国的协调大多停留在信息交换和共享层面。

五、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被欧洲视为主要技术地缘竞争对手

(二)中国面临更大的欧美协调阵营化压力

(三)科技环境的动态性为中欧拓展合作空间创造条件

欧盟对华科技竞争面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中欧科技关系或者中国与欧美联盟必然走向全面对抗。实际上,欧洲遏华和欧美联合遏华两种场景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中欧双方仍有较大的空间争取将中欧科技关系回调到以合作为主导的可能。

结 束 语

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科技政策本质上是对国际政治环境新发展、新特点的回应,但其隐含的技术地缘政治观是一种存在内在悖论的认知思维。科技本身具有中立性和公域属性,其发展要求开放、共享,其产生的效应是推动全球化,产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治理需要国际合作;而地缘政治是一种陈旧的、基于领土和民族国家概念的理论。两者结合使欧洲对现实国际科技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并形成具有天然内部缺陷的技术民族主义政策。这种逻辑反映到对华科技关系中,就形成了典型的对华认知双重标准。一方面,将中欧意识形态的差异等同于中国安全威胁,而将美国滥用数据优势对欧进行监控的行为仅视为市场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欧洲对中欧相似的科技治理措施的错位评判,认为中国的《网络安全法》是中国政府获取西方技术的市场干预行为,而视欧洲自己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为正当市场保护。据此形成的对华“自主”政策局限于地缘政治权力框架,必然在竞争轨道上继续发展,而且在地缘政治策略的影响下,其对华投机交易心态、议题联系策略、对美借力行为等还会增加,必然造成中欧科技合作的困难。这需要中国在对欧交往中对欧洲的竞争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判,确定对等的应对策略,同时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中美欧互动的战略高度,以中欧“两大市场”为基础,充分利用中欧长期的科技合作经验,完善科技合作框架,拓宽双边合作空间,共同营造更加合理、有序的国际科技环境。

猜你喜欢

中欧开放性战略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