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疯狂”消费社会与人类的生存困境

2022-07-15郝瑞芳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名作欣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疯狂异化符号

⊙郝瑞芳[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一、新的历史背景——消费社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类迎来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并为消费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与生产社会更多关注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不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以各种方式鼓励消费以便维持、刺激生产的社会形态。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象征价值。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如今,新的消费欲求成为新一轮的生产——消费动力,消费成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消费不断推进人类向生产领域扩张,一种新形式的消费行为也逐渐形成——符号消费行为,消费领域的新变化使人类生存的问题显现出来。

二、消费异化与符号化

(一)消费异化

《辞海》对“异化”的解释为:“异化,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的是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异化”的概念经过了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的改造和完善,其含义不尽相同,但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在哲学意义上的一般定义,即异化是指主体自身创造了一种与自己相脱离并反过来变成奴役、支配主体的、与主体相对立的事物或力量。“异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主客体关系的颠倒,这种对异化的本质的认识是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得出的。

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消费行为却背离了原始意义,不再是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手段,消费本身成为目的,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实际使用价值及功能。人们通过不断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盲目跟风,从而获得虚伪的、暂时的幸福和满足。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与人的实在的自我和真实需要无关的,只求占有商品的异化行为。因此,就实质来看,现实的人的消费行为,是各种外来信息和文化刺激所制造出的一种异化于人自身的“虚幻”的行为。

(二)物质符号化促使消费异化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将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其某种属性即使用价值满足主体的某种需求;另一种是其蕴含的某种情感或观念的符号能够满足主体的心理层面的需求,而其使用的价值维度并不被主体关注甚至忽略。第二种物是超越了功能而存在的物,以“收藏物”为例。“收藏物”即人的自我在心理层面的一种主观投射,现代化生产之下人无法确认自我的独特性,从而采取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慰藉。这种理论逻辑即人通过占有物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将其功能性剥离,同时赋予其独特性或其他属性,而物也赋予了主体同样的属性,这样主体和物之间就成为一对彼此指涉的符号进而成为一个整体。

经过对物的符号化逻辑体系的建构,“物”的一般意义走向边缘,其引申的符号意义愈加清晰并且逐渐成为消费社会主题。“物”逐渐由实体意义走向一种虚拟的文化视域,最终成为主宰消费世界的“符号”。

综上所述,消费被视为一种产生欲望和获得满足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消化功能的隐喻,成为对物的象征性价值的“消费”,它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环节或要素,而且是一种最深层的居于支配地位的无意识的文化受控。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即消费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实践,物质商品不再是消费的对象而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即需要和满足只是消费的前提,“为了成为消费的客体,客体变成了符号”。

同时,鲍德里亚还指出,消费作为一种完全的理想主义的实践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满足,人类注定会不断产生“欲求”,符号就在不断填补现实的空白中无限繁殖下去,消费最终异化为一种符号语境中的意指逻辑,即象征性符码意义成为人类的消费意义。

三、消费异化导致的人类生存困境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近些年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危机的罪魁就是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本身。从消费的角度来批判人对自然的破坏始于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异化侵入消费领域这一新的变化,消费对自然的破坏力日益凸显,生态环境开始出现危机。同时他们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由于人类毫无止境地索取而变得十分尖锐,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品,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社会消费远远超过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生产者为了满足基数庞大的消费者需求,不仅开辟了诸多生产领域,并且反复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这种畸形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诱导下,“生产异化”和“消费异化”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走向了极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来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崩溃、人类生存的空间压缩。因此,经济发展决不能以自然环境恶化为前提。但如今,人类已经造成的伤害无法挽回,地球已然在工业时代的浪潮中日渐虚弱,各种名目的消费行为所带来的生产扩张仍然继续威胁着生态环境,人类也应该开始重新反思、回归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近年来,“放生”作为一种“救赎”的象征逐渐火热,很多人自发集结为一个团体进行“放生”活动。这样的行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生产——消费链,并且成为海鲜市场经销商的利润来源。但是,这些团体并没有考虑到这种需求鼓舞了经销商更加疯狂地打捞动物的行为,也没有考虑到这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没有考虑到这种“符号”化消费行为的落后性所导致的其他影响。这样不仅无法保证这批循环流入市场的“海鲜”的健康状态,无序的交易状态又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甚至这些团体根本无法保证这种以“放生”形式回归自然的动物的身体状况,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在异化的消费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趋冷漠,对利益的追逐正一步步地侵蚀着人类的正常情感。这种“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除了“现金交易”关系以外,很难存在人性本身的情感因素。弗洛姆认为,在经济利益决定一切的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丧失了人性中温情的一面,而是处处渗透着互相利用、互相操纵的精神,“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成了支配人们行动的共同原则。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典型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在“顾客是上帝”的宗旨下其实是更深层的“金钱至上”原则。以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放生为例,当记者采访海鲜店经营者时,老板对于“放生”这一消费符号的文化意义其实是嘲弄的,但由于这一行为可以为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生产者可以成为“放生”的“忠实信徒”。然而实际上,他对“放生”团队的观念、行为是冷漠的、毫无关心的,甚至会在“放生者”走后把这些水生动物重新打捞再次贩卖。以捕捉“放生”的动物为生计的人们根本不在乎所谓的“信仰”,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是利益的冲突,无法调和,却构成了一个消费“整体”。放生原本作为一种佛教的“救赎”行为,其本身代表的是一种对生命回归自然的美好祝愿,但是现代社会的“放生”,已经异化成为一个消费符号,被利益既得者盘剥、利用,而人们追求的仅仅是个体心灵上的满足,甚至是一种猎奇心理,根本不在乎这些回归自然的生灵最终的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对“放生”的深刻意义一无所知,只是表面认同了这样一种慰藉行为。这看似是一种救赎,但实际上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人的异化,是精神世界荒芜的一种异化表现。团队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更表现出一种形式化特征,他们与捕捞的人们行为是一样的,甚至无形中成为捕捞者的“帮凶”。

(三)个体精神的失落

精神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是以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为最终目的的。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来说,精神家园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归属,是人的精神自觉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包含着情感、道德、伦理、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担负着指引人们向美好生活前行的重任。

然而,如今人类的精神生活在消费异化盛行的时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本维持和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转变为压迫和限制人们精神活动的枷锁。然而,人类目前的问题在于对物质过度依赖,“人的尺度”被物支配和占有,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对物质的依赖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无法物化为实际价值符号,因而人们开始摒弃自我价值、否定人的本质、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这样的异化现象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观点,很少有人再去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失落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寻求非自然的力量来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但即使是这种行为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追求,其根基在消费异化的影响下摇摇欲坠,甚至加重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虚,精神生活最终陷落在“异化”洪流中,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精神世界的失落也导致如今人们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导因素,是赋予人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柱,帮助人们共克时艰,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人不断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但如今,精神生活的失落导致人们的信仰极度缺失,再也无法引导人们追寻生存意义。理想信念的缺失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所造成的损害都是难以估量的。然而,现在的信仰已经变成了现实的利益符号而失去了其精神导向的作用,也沦为了生产——消费的工具。精神生活的虚无缺口一步步扩大,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受到阻碍,从而影响经济衰退甚至物质匮乏,人们将永远陷入精神世界失落的恶性循环中而无法得到解脱。

四、消费异化的对策

(一)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

符号消费和过度开发等消费异化现象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下的产物,但人类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充分发挥人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去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真实的必要的需要出发进行合理消费,从而使消费这一行为在满足个人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培养。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不仅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也能使生产者理性生产而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使得消费选择更多趋向于绿色产品和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重视精神教育,提升精神境界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于心的高贵信仰。”我们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受外界物质的诱惑,就需要加强精神教育。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指引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它是一切价值形成的前提。它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的支柱,更是一盏迷失在物质世界的人的明灯,使得人们在追逐价值的过程中有所依托和凭借。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视精神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

五、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享受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各种福利,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消费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各种消费符号以各种形式俘获着消费者的心理,促使着生产——消费行为的进一步扩张,由此导致人类生存境遇的艰难,消费社会的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飞速发展的经济都使得我国的消费异化现象初见端倪,因此,如何解决当今实践和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也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应重视精神教育,帮助人们走出消费“误区”,以“理性”看待物质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终实现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疯狂异化符号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