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玉米螟虫害防治
2022-07-15任春海
任春海
摘要:我国玉米需求量相对较高,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玉米种植面积及玉米需求量对其种植方法进行研究。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相关人员应在对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真正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玉米种植;玉米螟虫;防治
1玉米病虫害防治与种植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具有较高的地位,种植量也相对较多,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玉米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则在于玉米种植要求相对较低,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不需要给予高要求的条件,而且由于其产量高这一特性使得玉米种植逐渐增加。但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却也会遇到一定问题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导致玉米种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玉米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大量提升玉米产量,而种植技术的应用则是降低玉米种植难度,促进其产量提升的另一关键内容[1]。
在传统的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进行翻地、播种、除草、除虫等一系列活动保障玉米种植的顺利进行,但是也使得种植人员劳动量有所提升,而且由于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造成玉米种植数量有所降低,间接影响农作物收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也会严重威胁玉米生长状况,影响玉米产量。对于出现的种些问题,相关人员需要通过专业的分析进行有效解决,保障农作物产量有所提升[1]。在嘉陵区玉米种植产业中,通过把握相关种植技术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等事业的推进奠定良好基础。由于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相对有限,而对于玉米的需求量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现象,因此,通过传统的种植技术所产的玉米产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当今对玉米的需求。由此可见,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是促进玉米产量能够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结合嘉陵区玉米作物种植情况,研究先进的种植技术,能够促使当地农业收入增加,实现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在提高玉米数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通过相应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有效防治减少不必要的玉米损害。在对玉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其病虫害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玉米病虫害防治主要体现在玉米螟的防治、瘤黑粉的防治及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过程中,及时防治能够减少其繁殖,降低对玉米产生的损害。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首先应该对病虫害进行及时防治,减少其产生的不必要影响,从而达到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目的[2]。
2螟虫形态特征
成虫雄雌蛾体的颜色略有不同,体形相近。雄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2mm左右。前翅呈灰褐色,外端边缘呈锯齿状,后翅颜色稍淡,雄蛾腹部偏瘦。雌蛾两翅颜色较浅,前翅淡黄色,偏暗淡,后翅黄白色,腹部肥大。卵。呈扁椭圆形,长约1mm,宽约0.8mm,初产出的卵粒为腊白色,而后颜色变深至黄褐色,临孵化前卵粒颜色变为灰黄色,一般由30~40卵粒粘合排列成块,边缘卵粒杂乱不整齐。幼虫。幼虫期虫态有5龄,体形由小变大,体色有淡变深。初孵化时幼虫头部黑褐色,虫体乳白色呈半透明状,而后颜色逐渐变深。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头壳深褐色有光泽,虫体淡褐色,体节片面明显,前胸背板黄褐色,背部灰黄色或微褐色,背线明显并呈褐色,腹足幼趾钩,适于攀爬。蛹呈红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5mm左右,形似纺垂,头尾明显,腹部末端逐变尖细,有5~6根褐色钩状尾刺,腹部1~7节生有毒刺毛,排列整齐成2列[2]。
3玉米螟为害症状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多食性的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和粟等。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4综合防控对策
4.1农艺措施1)合理密植:根据玉米播种季节、品种、株高、生育期长短而定,一般每亩种植2400~3200株。春播玉米可以适当密植,夏播玉米适当稀植;紧
凑型和半紧凑型品种可以适当密植,平展型就稀植;株高品种玉米适当稀植,相反就密植。避免过度密植,不利通风透光。)2水肥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在大喇叭口期、抽穗灌浆期增施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和草木灰等)或磷钾肥(肥磷酸二氢钾),同时有条件的田间干旱时可以适当滴灌或喷灌水分。避免偏施氮肥,氮肥过多导致植株贪青招虫。3)清除作物秸秆:集中处理越冬寄主作物秸秆,要对当年的玉米秸秆和玉米穗轴进行粉碎,或者进行高温沤肥来灭杀玉米螟虫体及卵块,应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4)杀虫灯诱杀:利用螟虫的趋光性来进行灯光诱杀,便于管理的原则可利用太阳能自控杀虫灯,亩用2盏太阳能杀虫灯或高压汞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3]。
4.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心叶末期(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时是低龄幼虫最大限度地潜伏在心叶丛中为害的时刻。每亩用3.6%杀虫双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3~4粒施于玉米苗心部。每亩用20%百螟清水剂80mL或18%杀虫双水剂300mL对水50kg喷雾。
4.3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性昆虫天敌。能寄生在多种农、林、果、菜害虫的卵和幼虫中。用于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公害、方法简单、效果好。由于生物防治中赤眼蜂的活动范围具有不固定性,此种方法最好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
4.4药物防治
1)防治标准:①在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要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100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药剂再防一次。②夏玉米在心叶末期防治一次。穗期虫穗率10%或100%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2)药剂防治:在玉米株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喇叭口期实施药剂防治。①亩用50%辛硫磷乳油颗粒剂500mL兑水适量对玉米植株叶片喷施。②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颗粒剂500mL与10~20㎏细沙颗粒充分拌匀,撒施于叶腋及叶上即可。③亩用25%的杀虫双水剂1000mL拌20㎏过筛煤渣或细沙,撒施于叶腋及叶上即可[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螟虫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极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对玉米的产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通过相关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也要减少虫害侵袭所造成的玉米损失。相关人员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工作经验,加强玉米螟虫防控技术策略的落实,供广大玉米种植户参考,期盼对玉米生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韦中胜.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2):109-110.
[2]劉慧春.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16):53-54.
[3]庄顺军.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10):91-92.
[4]张爱花.榆社县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的效率研究[J].农家参谋,2021(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