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素材,提升高中学生写作素养
2022-07-15季玉敏
季玉敏
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脱离的现象,学生熟悉的事物,没有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相反,每次作文他们却写着生疏的内容,表达不痛不痒的情感。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写作的素材。生活中很多内容适经过当加工,就会成为鲜活的作文素材,甚至就是一片优秀作文,这样的写作训练不需要教师设置主题,只需要学生随时记录,认真表达。
一、利用教材资源写作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会接触到很多经典文本,这些文本中蕴涵丰富的作文素材,也是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另外,学生阅读什么样的题材,就让他们仿写什么样的题材,这样一方面能引发他们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能让他们将从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为例,这是经典的写秋的散文,也是郁达夫的名篇。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写季节的方法,并产生模仿的欲望。在写之前教师可对文本进行简单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可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多次提及“南国的秋”;怎样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从哪里可以看出北国的秋的“悲凉”了;作者为什么爱悲凉的北国之秋……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就能感知写季节的文章通常会运用怎样的手法,写季节的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哪儿。
有了这样的思考,一学生写他眼中的夏:
夏日燥热的天气让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来,心里无端地烦闷。近期开始进入梅雨季节了。这两日天公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其实我倒并非是喜欢雨本身,真正喜欢的是雨后的那份清凉。雨下了整整一上午,浇灭了夏日的燥热,空气也清新了许多。午后,雨终于停了,空气变得清新无比,没有了烈日的灼晒,是适合出行的好日子。
显然,学生在描寫天气中运用了对比,也写出其情感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生活资源写作
生活资源对于写作而言就是指学生的经历、故事、情感、认知、想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是不一样的,阅读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家乡也是不一样,如果能让他们彼此分享这些信息,那么他们都会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家乡的美景,这样,每个学生几乎都有了多次旅游的经历,拥有了更多写景的素材。学生讲述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更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交流,这给他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会,也为他们展示表达能力搭建了舞台。
一学生拿着照片,介绍照片上的人物,也介绍照片上的风景:
走进小区旁边的这个小公园,迎面是一条通长的甬道,两侧是一排排的月季,经过嫁接的那种,形态很美,色彩绚烂。甬道右侧是一方池塘,花苞亭亭于那翠绿的枝叶之上。塘中一缕缕水草,荡漾于微波之中。这样的景致,使我浮躁的心立马沉静下来。
本来学生讲到这儿就结束,可有学生对着照片追问甬道北边是什么。学生继续讲解到:北边是无边的睡莲的天下,极目远眺,虽然还没来得及开花,但那漫天的碧绿本就是极美的景色呢。可见这种交流式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讲好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提升他们写作的自信,另外一方面也给他们认识世界创设一个新的窗口。
三、利用时事资源写作
利用时事资源写作就是指教师呈现时事新闻,然后指导学生发表评论,表达见解。这种形式的写作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将一些鲜活的时事呈现给学生,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矫正他们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弊病。曾经有学生说,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比初中的记叙文容易多了。他们认为只要抓住“观点+故事”的写作模式,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文章往往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利用时事资源写作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在关注真实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看问题的能力。
在一次写作教学中,教师将全国知名教授郑强在衡水中学演讲的视频展示出来。在视频中,郑强教授问台下的众多中学校长一个问题:谁知道身上集满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六个荣誉的功勋人物是谁?因为没有校长知道这个人物是谁,郑强教授说,当学生记得首富,却不知道程开甲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教师让学生对这一新闻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自由,让他们将想说的都呈现出来。经过讨论,学生形成两派,一方认为郑强教授说得对,要将更多的英雄任务的事迹引进课堂,给学生更多精神上的洗礼;另一方则认为没必要小题大做,不就是不知道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吗,知道首富的名字也没什么错。教师就让双方进行辩论,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迸发出来。学生也能从辩论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辩论,学生就能以辩论为契机,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他们先是介绍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不同的观点,接着呈现自己的观点,再用具体的事实为这些观点选择论据。时事资源是学生身边重要的资源,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资源,教师要巧妙地将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以家长为“资源”写作
同样,可将家长作为重要的写作资源。一方面学生能从与家长的日常对话中汲取他们鲜明的生活化的语言,对他们的一些言论与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另外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写作积淀,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家长,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常与家长的对话,将他们一些朴实的语言记录下来,同时也可针对他们的一些观点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如一家长在形容自家的孩子又瘦了,用的是这样的句子:瘦得像一根擀面杖,这样瘦弱的身子不要睡床上,睡板凳上都有地方空出来。家长有更多的生活积淀,这是学生没有的,因此他们的表达有时候更具生活气息,学生在写作中予以运用能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另外一个家长的言论却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原话是这样的:油瓶倒下不要扶,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学生的评论是这样的:这句话其实几乎能代表所有家长的心声,只是有人没说出来而已。从正面的角度来说,鼓励并支持子女读书当然是对的;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个孩子连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借助“家长资源”,拓展了高中学生写作的路径,也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五、利用文化资源写作
文化资源与其他写作资源有许多差异,文化资源更需要学生用心感知,体会。
首先,亲近文化,感悟生活。这是利用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我们常常说熟能生巧,利用文化资源更是如此,只有用心体会,对文化有自我的感悟,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学以致用。因此,亲近文化是利用文化资源的第步骤。文化资源有其多面性,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几个层面,也有着深度和广度,在丰富的文化资源范围内寻求自己所需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景观,学生会触景生情,提出问题:这样一处古旧破烂的地方,存在着怎样的历史和价值呢?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同时,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其文化价值。
其次,确定主题,选取材料。写作需要构思,文化资源与高中写作教学的结合,着眼点应该是文化资源的知识性、历史价值内涵等,需要精心选取。以“北京的符号”为主题的作文,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写。可以成为北京的符号的文化载体数不胜数,但是如果文章写出来类似北京风光或特产的说明介绍,就偏离了题旨,只有找准方向,抓住重点,选取最有利于表现该主题的材料,才能写出“符号”的特定价值,写出符合提议的好作文。
最后,表达情思,展示才华。写作是考查学生文学底蕴的方式,将文化资源运用于写作中,最本质的要求是平时关注文化类素材,并深入思考,将其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在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恰当运用,不能在需要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茅盾曾经说过:“从生活中找真理,真理就有了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文化素材,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感悟,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文化现象,及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若是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对文化知识进行普及和深度讲解。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文化现象展开讨论,如关注青少年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青年相当明星的现象,或是古建筑拆迁的问题,等等。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当学生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文思泉涌。
总而言之,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写作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变革。首先它将学生放在写作的主体地位,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设置什么样的题目,让他们能做到以手写心。其次它将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状况对接,学生可以写他们擅长的东西,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情感。最后它改变了教师评价写作的体系,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写作的结果,而是他們写作的过程,即,如何运用身边资源的过程。可见,学生充分运用身边资源能突破原先的写作瓶颈,实现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