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方向与策略研究
2022-07-15席鑫宋璐佳
席鑫 宋璐佳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经济结构升级、经济增速换挡、经济驱动转换,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致使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要求错位、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与偏差,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构建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提升机制,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宣导正确就业和创业的职业观念、制定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长效政策等三个方面,以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140-03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整体现状
自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展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2020年全国高等院校入学率高达54.4%,远超计划实行初期的15%。与之相伴的,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增加了35萬。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市场,就业压力陡增。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增长速度降至7%~9%;产业发展结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产业发展注重高效益、高质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驱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要素”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变;注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经济的新体系、新业态和新结构。经济新常态给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调整致使大学生求职困难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集约型发展替代粗放型发展,注重高质量高效率,产业一并进行升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企业逐渐从市场中清空,这类落后企业的特点也十分鲜明,大部分都是劳动生产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人力驱动发展,在科技替代人工发展且人工成本越发提高的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密集型企业极易被市场所淘汰,为了扭转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就必须要变劳动密集为技术、科技密集型,这一转变伴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从这些企业中转移出的大量富有工作经验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必然挤占毕业大学生的就业位置,可供毕业大学生选择和就业的岗位随之大幅减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端发展,高学历和海归型劳动力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就会由就业转向再次深造,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不断推进,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递增,2021年突破400万,人才学历的“内卷”不断加剧我国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加剧了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二)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要求错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培育体系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脱节。部分高校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规划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理论知识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前沿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设置调整难以跟上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新兴产业对应学科的更新安排较少,课程安排缺乏长远考虑。部分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及教育还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实践教学行之甚少,且理论教学大多是课堂教师的口述式教学,学生作为被动接收的知识容器,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不断退化。此外,现在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的教育培育体系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学生从管理严格、压力巨大的高中阶段进入管理松散的大学阶段,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因为松散的管理和自由开放的环境丧失斗志。
(三)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错误
在自身职业定位和就业偏好的选择中,大学的个体价值本位的取向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逐利、逐稳和使命感欠缺三个方面。首先,从未了解市场劳动供需现状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极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不仅追求较高的工资薪水和福利待遇,还追求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体面感。其次,受“官本位”“铁饭碗”等就业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以“稳定”“体面”作为找工作的重点和首要目标,加之近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大批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稳定的“铁饭碗”更受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所推崇。大学生创业比重较低,且创业也多是从事餐饮、娱乐等服务型行业,缺乏依靠自身的知识优势进行创业的意识。最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过分关注自身关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的需求,盲目追求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使得区域就业不均衡的现象越发严重。而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大批大学生拥挤在经济发达地区势必造成发达地区的“内卷”,原本同自身条件匹配的工作机会被更优秀的人挤占,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愿望落空,心理落差较大,“待业”大学生数量增多。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向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自美国经济学,意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用于企业发展且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或取代的个体独有的市场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特点有二,首先是产生于企业发展,作用于个体发展,其次是难以被复制和取代。“核心竞争力”具体到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概括为大学生通过高校学习,在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个人综合素质,这些知识技能的整合成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所具备的独特的,难以被复制和取代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想素养和人格品质。思想素养和人格品质是构成一个人的基础特性,思想素养上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大学生自身品格品德的健全、努力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感和担当感。人格品质上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包括大学生稳定的性格,没有极端主义、冒失主义,稳定的情绪以及对个体生活的调度、协调和把控能力等。第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包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集中学习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决定着大学生的能力上限,实践能力则是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也是一大竞争优势。第三,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总归是有限的,学生在大学中,与其说是学习专业知识,不如说是学习如何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学生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留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即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优秀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应对变化的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科学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市场打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经济新常态市场发展态势看来,知识已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工作岗位。
(二)构建就业竞争力长效提升机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就业市场处于并将较为长期地处于就业供给有增有减而大学生就业需求持续升高的环境,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重视的程度不够,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育体系滞后市场需求,政府扶持政策落地困难,就业市场招工荒等就业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从高校着手,建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长效提升机制,不仅有利于应对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新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优势。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地,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长效引导。大学生的错误就业观念和就业认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官本位”“铁饭碗”“学而仕则优”等就业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往往以“稳定”“体面”作为找工作的重点和首要目标,加之近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大批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稳定的“铁饭碗”更受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所推崇。此外,社会压力和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丧”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文化,甘愿“躺倒”做“咸鱼”,这种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现象需要高校建立长效机制加以引导,
2.大学生创业发展需要长效支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竞争力增大,创业越发困难艰苦,新一批大学生缺乏攻坚刻苦、艰苦奋斗的创新创业精神,面对创新创业道路,大学生“不敢做”“不想做”“不能做”。也有部分具备条件、能力和素养的大学生甘愿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但学校和社会未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和发展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也绝对不仅仅是要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如何创业发展,更多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要求赋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更多的职能和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指导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切忌急功近利,急于将学生推入社会发展的洪流,追求人才长久的经济效益,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给予人才发展长效支持。
3.政府的扶持政策需要长效合作。事实上,我国政府素来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高校也经常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学子的就业与创业,但是效果欠佳。原因就在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高校的支持政策难以协同推进,精准性和实效性欠佳,挫伤了高校对政策落实和新政策推出的积极性,也挫伤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教育的发展是呈体系化的,无论是对外同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是对内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都属于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想要和谐、高效能地运转和运用,就要不断进行信息的更替和资源的交换,在资源交换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建立和政策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沟通,提高政策落地效益,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意义非凡。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技巧,这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长效提升机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机制。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任务,教学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核心方式,随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早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高校应该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来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任务来达成的,高校需要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为其提供参与实践的平台和实践补贴,持续优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深度,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宣导正确就业和创业的职业观念
政府和高校两方主体,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宣传宣导健康、稳健的就业和创业的观念。首先,高校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辩证地看待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危”与“机”,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应对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变”与“不变”,在危机和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高校和政府要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制定清晰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并帮助学生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精准高效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会客观且全方位地将自己纳入市场中进行审视,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最后,政府及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则需要牢牢把握就业的机会,利用平台,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联合培养活动和技术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本领,把握就业机遇。
(三)制定政府与高校协同扶持的长效政策
积极推进政府扶持政策与高校支持措施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交流路径,保障政府和高校两方主體的充分交流与沟通,是协同扶持发展的前提,政府要积极了解高校培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扶持帮助的方针与政策。高校则应当熟悉政府政策,针对政策中存在的局限性与漏洞,仔细分析,积极反应,不断帮助政府进行政策上的调优。其次,高校要积极在校园内对政府颁布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宣导,鼓励、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最后,高校应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向政府扶持的项目和方向上靠拢,一来提高政策落地的实效性,二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积极就业、敢于创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飞燕,张丙虎.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1):142-144.
[2] 李畅.情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1,(20):8-9.
[3] 李保辉.基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