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助力农产业发展
2022-07-15黄王金王景
黄王金 王景
摘 要:随着地理标志被列入国家和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地理标志作为特定某一区域相关产业的“名牌”,逐渐凸显出其给地方经济所带来的良性效应,即其不论是在地方硬实力的增强,还是软实力的提升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知识经济”,地理标志这一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地理环境条件优越,蕴含丰富的名特优农产品资源。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地调研,对宾川县地理标志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找到现阶段地理标志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进一步释放地理标志的区域效应和经济效应,为“地标性”农产业助力,提升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宾川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公共品牌
中图分类号:D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047-03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要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此可见,地理标志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显著的价值,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殊品质或声誉具有可归因于原产地的决定性因素,从信息识别的角度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了帮助。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以及内生的价值需求[1]。
一、地理标志概述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定义,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特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区名称命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表明来源地,聚集生态、文化和经济等价值于一身的“亲农性”知识产权。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总计3 090件,年均新增注册登记量达238件之多。但众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中有的仍存在品牌影响力小、市场效益低、区域效应不强等问题,尚未发挥出“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的作用。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标志的区域性
地理标志并不同于一般的商标品牌,商标品牌具有显著的排他性,而地理标志作为区域内的公共品牌。它并不归属于某一个单位或个人,并不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只要是在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申请在相关的农产品上授权使用相应的地理标志。
(二)地理标志与产业经济牵连较大
地理标志是对一个区域内产业或产品的“官方认证”,它能够表明来自該区域的相关产品具有较好的品质,产品的各方面要素或者产业的规模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得到国家或者市场的肯定。
(三)地理标志具有地理、历史文化的内涵
地理标志并不是纯粹的地区品牌,除了品牌包含的经济要素,从一定方面来说,地理标志是对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另外,地理标志并不像商标一样具有明显的期限性,它蕴含了产品品质、产业规模、人文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一个地区的“名片”,甚至是“代名”。
二、大理州宾川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水果产值方面
宾川县位于大理州北部,金沙江南岸。其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适宜水果的种植,在宾川县的农业结构中,水果占据50%以上,水果的产值占到了整个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目前,在宾川的水果产业当中,主要的水果品类为5类,分别是葡萄、柑橘、石榴、冬桃以及苹果。2020年,宾川县以上所述的水果种植总面积达到了31.97万亩,产量69.38万亩,产值达到了57.94亿元[2]。其种植葡萄16.14万亩,产量40.88万吨,产值38.39亿元,是全国县级最大的早熟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基地;种植柑橘8.27万亩,产量14.05万吨,产值9.96亿元,是全国晚熟柑橘的优势产区。
(二)品牌打造方面
2021年以来,在云南省以及大理州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政策的鼓励以及指导下,宾川县着力构建“1+n”的品牌建设体系,“1”即1个区域公共品牌“宾果儿”,“n”即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其中包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有“宾川红提葡萄”“宾川朱苦拉咖啡”“宾川软籽石榴”“宾川附子”“宾川冬桃”等几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宾川红提葡萄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2020年,“七彩云秘”牌阳光玫瑰葡萄连续三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果”。
(三)标准建设方面
目前,宾川县主要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宾川柑橘(宾川柑桔)》DB53/T829-2017的地方标准,同时针对宾川柑橘(宾川柑桔)制定并发布了《宾川柑橘(宾川柑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从种植、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来充分保证柑橘的质量以及特色,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宾川柑橘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促进柑橘产业的发展。但其他的地理标志产品,如“宾川红提葡萄”“宾川软籽石榴”等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国家标准,尚未制定要求更加明确、具体的地方标准以及相关的办法。因此,在产业的实际发展中以及地理标志的授权、管理和保护中“弹性空间较大”,存在着尚不明晰的地方。
三、大理州宾川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的统一和协调问题
目前的地理标志主要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在调研中发现,同一种农产品可能会申请以上的任何的一种或几种地理标志,但以上地理标志在证明力或是发挥效力等方面上来说存在着重合的地方,从而导致地理标志的管理出现一定的混乱,特别是出现争端时,维权主体需要寻找正确的管理机构时往往会产生困惑,导致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3]。
浅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各部门只注重自身的工作,多措并举,而没有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出现了这种奇怪的三类地理标志。因为地理标志主要是“原产地的证明”也即证明该产品来自特定的区域且具有很高的品质,因此弄出三类地理标志,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公众了解和接触地理标志,最后也不利于地理标志的发展。
(二)企业对地理标志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只注重自身商标品牌的建设,对于地理标志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作为无形财产权,地理标志并不能像其他有形财产权一样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实际财富,或是直接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财产用于抵押或是清偿[4]。因此,多数企业只是单纯将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使用作为政策申请的“敲门砖”,或是作为一项任务来看待。另外,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使用都有一定的条件,需要经过规定的流程才能被授权使用,很多企业觉得地理标志的有无并不影响自己的實际生产和经营,而且申请它还需要去投入精力,所获得的并不明显。这种类似的想法对于地理标志的发展其实存在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公共品牌和企业商标的“倒挂”
地理标志作为集一个区域某一产品品质、环境、文化于一身的“代名词”,本身它对于整个区域的相关产品起到的是一个证明、对外宣传的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发现一些刚申请地理标志的初创产业可能面临着一个或部分企业的商品商标影响、知名度都远大于地理标志等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情况。对于这样影响力、知名度大的企业而言,它其实很不愿意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地理标志或是其他的一些公共品牌。它会认为区域的地理标志或是其他的公共品牌在搭自己的“顺风车”,其他一些企业如果使用此类的公共品牌,就无法实现商标所带来的“排他性”,这样反而会阻碍自己企业的发展,那商标品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四)地方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
在地方,负责地理标志管理的一般是市场监督管理局或农业农村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地方上一般会由一个办公室的一人或是几人来负责,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于地标的申请和管理一般都是由上级部门来进行引导或是指导,他们自身对于地理标志的申请和管理很少会主动地去做[5]。另外,各个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工作的衔接存在着需要优化的地方,需要明确和细化各自的职责。地理标志方面,关键的环节不是申请,而是在申请之后如何管理和使用。在这一环节,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对于地理标志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四、大理州宾川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和保护体系的构建
(一)顶层设计,助力地方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2021年以来,不论是云南省还是大理州,都将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和管理列入到“十四五”规划中,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助力各地的地理标志这一“亲农性”知识产权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经济的兴起和知识产权的普及,“烙上”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势必会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在地方上,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应该担负起职责。首先,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地理标志发展的整体框架,制定一系列适宜的政策和计划。其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从政策帮扶、财税减免、产业培训等方面着手,将促进地理标志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地理标志的管理
由于上一次机构改革,质监局、商标局与知识产权局已经融合到市场监督管理局之中。2020年9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存在的重复问题,规定明确了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地理标志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6]。但是上述两者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复问题的解决,因为涉及农业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两个不同的部门,只能寄希望于制定地理标志法律来对多方的职责进行细化和限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对地理标志的管理进行规范。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于公共品牌和企业商标“倒挂”的这一现象,首先,政府应该主动担负起职责,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打造和提升地理标志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在初创的阶段,使地理标志农产品“走出去”,把公共品牌的效应投射出去应当是政府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7]。政府要发挥主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
(四)企业应对地理标志转变观念
地理标志是一种知识产权,长期以来,企业寄希望于从地理标志等公共品牌上获取利益,但是有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所以他们对地理标志的态度从“狂热”逐渐转变为“无所谓”。虽然地理标志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富,但是相关企业不能将对地理标志的认识停留在浅显的阶段,应该转变观念,将目光放长远。
地理标志作为像专利、商标等一样的“无形财产权”,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财富,那地理标志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笔者认为是“竞争优势”。要想获得这种“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一直强调去“获得”,而恰好相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对于地理标志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成本投入,它就像在企业广告、宣传方面为获得竞争上的优势所需要去付出的一样。长远来看,地理标志作为公共品牌,打造和维护好这一品牌,对企业的发展和价值提升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五)加快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检测、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由于农产品品质的特性受到地理环境、品类、种植、加工、储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品质的指标很难把控,因此农产品品质评价方式的标准化对于农产品品质的准确评价非常关键。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农产品的地方标准缺乏以及品质检测评价方式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地方部门研究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切合实际开展农产品品质检测与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品质的分级处理是标准化生产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针对农产品品质检测和质量进行分级,有利于对相关农产品进行精准的评价,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产品长期发展,扩大影响力。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产出的一系列标准化势必会对产业的迭代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一来,地理标志的授权、管理和使用也能获得更加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施宇恬,王玉玲,曹爱兵,季国军,韩玉玲.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2,(2):24-28.
[2] 黄炳凯,耿献辉.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者机会主义行为治理研究——基于集体行动视角[J].经济与管理,2022,(2):19-26.
[3] 尤萱文,万俊毅.地方官员涉农经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J].南方经济,2022,(3):37-52.
[4] 叶洋滈.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评《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2019)》[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6):120.
[5] 肖人荣,赵鹏军,戚禹林,卢业勤.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6).
[6] 易继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J].知识产权,2021,(10):13-40.
[7] 赵鑫欣.新时期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完善路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