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非洲大陆,如何梦想太空?
2022-07-15陶恺
陶恺
正在用蔗糖与山梨醇混合制作火箭燃料的尼日利亚,拥有非洲第一的石油储量与产量,钱的部分似乎不愁。
能上九天揽月、自由地摆脱重力进行星际旅行、到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看看陌生新奇的其他星球,这些几乎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载人航天事业,就乘着这份梦想起航。
梦想美妙,但助推庞大飞行器突破大气层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对有形的技术、装备、人员,无形的训练、保障都要求甚多,仰赖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目前,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实施了自主的载人航天计划。
既然唤之为“梦”,想要实现总要踏实走好当下,更多的国家还是老老实实地发展基建与工业,等待夯实好基础、托举起火箭的那一天。但也有些国家偏偏不信邪,在百废待兴的时刻就早早向太空发起冲击。
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能追梦宇宙吗?
天真无邪
如果关注最近非洲媒体发布的非洲航天总预算,会发现在“吃饭”和“飞天”之间,这个一向给人贫穷印象的大陆,似乎早已做出了选择。2021年,非洲航天总预算是5.486亿美元,比起2018年增长了94%。
这种增长也将带动非洲与航天相关的工业估值。专家预测在5年之内,非洲航天工业的估值就能达到100亿美元左右。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如尼日利亚,更是不惜投入近9000万美元筹备起了太空部队。除此之外,非洲更有23个国家计划在2025年前共发射125颗卫星……
2021年,非洲航天总预算是5.486亿美元,比起2018年增长了94%。
从地理上讲,尼日利亚等非洲部分热带国家毗邻赤道,而从低纬度发射火箭比较节省燃料,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建有欧洲太空港一个道理。
坐拥地利、预算升级、雄心加满,似乎“非洲雄鹰”翱翔宇宙指日可待。但若是细看非洲各国的“航天事业”,又确实令人啼笑皆非。
这大概是一种几近天真无邪的向往。以目前看起来最成功的尼日利亚为例,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太空运输中心、推进中心,正在研发火箭、测试性能、反复修正,直到能够顺利起飞……看起来是走入正轨的步骤,但若是看看火箭极为袖珍的外观,以及用蔗糖与山梨醇混合制成的火箭燃料,就不得不对它能否顺利承载航天器飞行充满怀疑。
而在更落后的乌干达,航天事业则更像是一场充满了浓厚手工氛围与“工匠精神”的古老工艺展示:在这里,精密的宇宙飞船由600多名志愿者纯手工打造,为了让机翼在飞行中受到的阻力更小,他们用手工打磨降低摩擦;没有发动机,就用橡皮筋来制造动力,试图让飞船起飞……
这种看起来仿佛“过家家”一样的航天试验,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1964年,赞比亚的一位名叫Nkoloso的自然科学老师,就已经实施过一项太空计划了:他想通过自己搭建的训练,比美国、苏联更早地将12名航天员和10只猫送到火星,成为率先登陆火星的“国家代表队”。
他说:“探索太空不仅仅是美国和苏联的问题,它更关乎种族问题,我们黑人不比任何白人差。”
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在距离首都卢萨卡11公里的地方成立了太空训练中心。这里的设施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靠度都远远不及美、苏,但依然吸引了诸多与Nkoloso同样梦想太空的志愿学员。
这里的训练称得上痛苦:为了体验并习惯太空生活中最重要的失重,Nkoloso设置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让学员坐在秋千上,等秋千荡到最高点,Nkoloso会把绳子剪断,无所依凭的学员就会同时体会到失重与自由落体的感受;第二种是将学员装入大油桶中,再连人带桶滚下山坡,在旋转下坠中体会失重。
有钱,就行吗?
荡秋千和滚油桶,让Nkoloso的学员们个个鼻青脸肿,但彼时,每个人都在一次次摔落后怀揣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渴望成为首先进入太空的人类。
随着美苏等国成功登月的“噩耗”传来,Nkoloso们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放弃了想象——载人航天是精密的科技协作,若只有天真的坚持,无法真实地触摸天际。
比起令人激动的载人航天,卫星系统为非洲国家普通人带来的生活改变更为触手可及。
近60年过去了,即便到了今日,非洲地区的航天事业仍旧举步维艰。即便在曾拥有过先进技术的南非、尼日利亚,即便两国曾拥有过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拥有自研卫星与运载火箭的能力,但面对要求繁多的载人航天仍旧是一筹莫展。
航天事业,更像是一种金字塔尖的“集大成之作”,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强大的基底。
近百年间,非洲各国辗转于各强国之手,在战火与剥削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成体系地发展工业,到了如今,工业基础依然非常薄弱。
非洲工业基础最好的南非,曾经积极学习欧洲国家的先进技术,靠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建立了从原材料采集到机械制造、电力制造等全面的工业体系,并一度在二战期间成为战争重要的后勤中心,工业产值发展到巅峰。但随着国内的种族矛盾日趋尖锐,南非无力将国家的智力、财力集中于探索宇宙,所以至今也无法向太空发起冲刺。
而在2019年成为非洲航天局总部所在地的埃及,虽然在经济、科技、重工业等方面是非洲的“优等生”,但其工业体系依旧有着明显的短板: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发展相对较好,军事及高精尖技术则远远落后。
至于其他的非洲国家,更是有心无力了。正在用蔗糖与山梨醇混合制作火箭燃料的尼日利亚,拥有非洲第一的石油储量与产量,外汇储备、支付能力足够,钱的部分似乎不愁。但尼日利亚制造业基础极差,只能进行纺织、木材加工、水泥、食品等加工,最靠近“机械”的也仅仅是车辆装配,市面上大多数的工业制成品都要依靠进口。
面对载人航天,“吃饱了饭”万万不够,仅仅只是有钱也远远不行;它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支撑起这个摆脱重力的热望。
“总有一天”
既然载人航天需要夯实基础,为何不老实发展工业,等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尝试?
更多的非洲国家如今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渴望登临太空的狂热中逐渐镇定下来:独立掌握火箭技术很难、研制燃料不容易、训练宇航员不得章法,但至少可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发射服务与较为先进的商用卫星,先从卫星开始学习体会。
事实上,比起令人激动的载人航天,卫星系统为非洲国家普通人带来的生活改变更为触手可及。这些卫星提供遥感、天气预报、精确农业、土地测量、城市规划、资源测绘、灾害预警等多种服务,将“航天”变成踏实的守护,为发展中的非洲提供日复一日寻常但珍贵的指引。
像通信卫星,推动着整个非洲在电子生活方式、远程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的巨大进步,这些更实用的航天科技更容易获得反馈,也在影响着非洲国家内部的就业与教育。数据显示,目前非洲大陆有超过283家公司在开展空间和卫星服务相关业务,2019年創造的税收收入超过73亿美元。未来,从太空收集的数据每年可以为非洲带来20亿美元的收益。
公司、收益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拓展。非洲航天业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有私营公司,也有政府雇员。这些工作岗位也在影响教育的风向。如今,阿尔及利亚、埃及、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都在航天教育上投入精力,鼓励在校生选择应用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鼓励学生参与卫星工程和太空研究课题,吸引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似乎是一种变相鼓励,漫威电影《黑豹》中,位于非洲东部的神秘国家瓦坎达(与“乌干达”谐音),凭借来自宇宙的振金,成为科技极度发达的国家,拥有纳米制服、磁悬浮列车、远程飞船……
未来,非洲国家能否迎来成功登上月球、火星的那一天?不同国家的普通人,能否携手冲破重力,翱翔宇宙?
或许,一切会像狂热的赞比亚自然科学老师Nkoloso所言:“我仍旧对人类的未来满怀憧憬。我相信,人类终将自由穿梭于各个星球之间。”
据网络 编辑/王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