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渡浮生,毕加索和会吐“锦囊”的猫头鹰
2022-07-15乾坤
乾坤
2022年5月1日,毕加索真品艺术展在珠海展出,其中《年幼的猫头鹰》《猫头鹰》《彩色鸟》等以猫头鹰为主题的雕塑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人只知道毕加索是绘画大师,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雕塑奇才。猫头鹰是毕加索钟爱的题材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见到形态各异的猫头鹰造型。毕加索曾说:“猫头鹰是我灵魂深处的知音,每当我遇到瓶颈的时候,它就会吐一个球形锦囊,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据资料记载,毕加索确实收养过一只猫头鹰。那么猫头鹰为何会吐锦囊?毕加索和它又有着怎样的奇缘呢?
一见钟情,
塞纳河畔初相遇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从小他就很喜欢小动物。上小学时,学校的一名老师饲养了猪、鸡、羊、黄莺、蜜蜂等很多小生灵,每天放学时,毕加索就会跑去仔细观察,除了功课,他学到了不少小动物方面的知识。
毕加索的家在一个广场附近,广场上栖息着许多温文尔雅的鸽子。每天黄昏,他都会趴在窗台上,认真地看这些鸽子在梧桐树枝上舞蹈,细听它们低吟。
1943年5月12日,毕加索在塞纳河左岸的餐厅与朋友晚餐,他一眼看到邻桌有一位漂亮的女孩。他和这个女孩四目相对,彼此吸引。
这位女孩叫弗朗索瓦斯·吉洛特,22岁,在绘画界初露锋芒,而毕加索62岁,已经名满天下。虽然年龄的差异横亘在面前,他们还是开始了交往。
吉洛特虽然年轻,但很有主见,绘画天赋也相当强。毕加索每次看到她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但他总感觉吉洛特对自己若即若离,加上正是战争时期,自己也很迷惘。
当时,巴黎被德国占领,毕加索画了一幅《格尔尼卡》,是反法西斯的象征,随时都有可能被逮捕,但他一直坚守在巴黎。在内心,总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提醒着:“要离吉洛特远一点,不能耽误她。”
时间一天天过去,毕加索感觉和吉洛特在一起就像烟花般绚烂,却又转瞬即逝。吉洛特也非常欣赏毕加索,觉得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
1946年的一天晚上,毕加索和吉洛特一起在塞纳河畔散步,经过一幢房子时,忽然从屋顶上掉下来一只猫头鹰,原来它的一只爪子受伤了,鲜血直滴。
吉洛特吓得直往后退,她虽然知道猫头鹰,但从没如此近距离看到过。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细的羽毛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虽然受伤,但眼睛里还是射出一股兇悍之光,令人不寒而栗。
从小就喜欢动物的毕加索却一点也不害怕,他仔细查看了猫头鹰的伤口,马上到路边采了一些植物的叶子,用石头捣乱敷在上面。起初,猫头鹰还不住地挣扎,或许是叶子止住了血,它才不再乱动,眼光也变得柔和起来。
毕加索收养了这只猫头鹰,并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乌布。在毕加索的精心照料下,乌布的身体逐渐康复。有时候,它会在毕加索头顶飞来飞去,但并不曾跑远,毕加索一个眼神,它便又会飞回来,倚着他的手指站着。
毕加索越来越喜欢乌布,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对乌布吐露心声。
5月12日,是毕加索和吉洛特初遇纪念日,毕加索决定在这天向吉洛特表白,但想到当前时局,还是有诸多顾虑。
当第一缕晨曦还未点亮村庄时,毕加索就来到猫头鹰乌布面前,轻轻问:“我和吉洛特已经相识这么久,你说,我今天应该向她表白吗?”
乌布扑闪了几下翅膀,居然一张嘴,吐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圆球。毕加索吓了一跳,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他看了看乌布,它正在对他连连点头。他把小球拾起来握在手中,热乎乎的,他忽然明白自己应怎样做了。
傍晚,毕加索手执鲜花,赶到吉洛特面前热情表白:“亲爱的,请嫁给我吧?”吉洛特一愣,羞涩地问:“我等你这句话都好几年了,今天怎么有勇气说了呢?”毕加索像个孩子一样哈哈一笑:“因为,乌布送给我了一个球形锦囊。”
针锋相对,
陶瓷声声惜华年
这一年,毕加索终于和吉洛特生活在了一起。
那天,他们去沙滩上漫步,吉洛特戴着帽子慢慢行走,毕加索在她身后撑着巨大的遮阳伞,而猫头鹰乌布则在伞上时不时地翩飞,那场景温馨而浪漫。
忽然,乌布飞到毕加索手臂上,轻轻晃动着脑袋,不住地点头示意。毕加索眼前一亮,倏忽间灵感迸发,立马为吉洛特画了著名的《女人——花》。
最初,毕加索准备给吉洛特画一张真实的脸,但深思了一会儿后说:“不,这不是你的风格,写实肖像根本不能再现你。尽管你的脸是长长的鹅蛋形,但我要把它画成冷色——蓝色,它会像一个小小的蓝月亮。”
他把一张纸涂成蓝色,然后根据蓝月亮的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全部剪好之后,他在每一个圆上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把这些椭圆用针别在画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经过反复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放妥,对吉洛特说:“好了,这就是你的肖像。”
他把她的整个肖像画成了一枚花朵,深邃而美丽。但在画画的时候,毕加索眼前总是浮现出猫头鹰乌布的影子,他知道,自己明明画的是吉洛特,可又似乎画的是乌布。
猫头鹰乌布的出现,深深影响着毕加索,在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他以乌布为原型,创作了10多幅猫头鹰题材的油画作品,它们或栖息在树枝上,或在笼子里,最常见的是站在一张木椅的靠背上。
毕加索越来越喜欢乌布,他和乌布的夜间活动的习性是一样的,毕加索也喜欢黑夜带给自己的安宁与灵感。1948年,毕加索和吉洛特搬到法国南部瓦洛里的乡间居住。
表面上看,那是战后的宁静日子,可实际上,他们的婚姻裂痕已在悄然涌现。
几年间,吉洛特为毕加索生了两个孩子,照顾孩子的任务全落在她身上。同时,她还得当毕加索的缪斯,和模特儿一起熬夜,讨论或争论画作,经常到凌晨两三点。
渐渐的,吉洛特心力交瘁,不免心生怨言,可毕加索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觉得这些很正常。
一次,他们因为一些作品理念又争论起来,在吉洛特的作品中,孩子是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色块,所以她认为写实更好,而毕加索认为作品应虚化一些。结果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钉子碰钉子,互不相让。
毕加索质问吉洛特:“你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吉洛特说:“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你的独角戏,你不能做暴君要求我事事顺从,完全以你为中心。”毕加索有些恼,他觉得吉洛特太不了解自己了。很多时候,吉洛特独立、直接和一针见血的性格,让毕加索很是烦恼。
晚上,他站在猫头鹰乌布面前,倾诉着心中的困惑。乌布像一个善于倾听的知音,虽不说话,却用眼神不停抚慰着他,仿佛在说,婚姻需要相互包容。
盛夏的一天,毕加索与吉洛特前往瓦洛里斯度假,参观了当地的手工艺市集。毕加索被集市上的制陶过程深深吸引,在这里他认识了苏珊和乔治·哈米耶夫妇。这对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体验他们的陶瓷工作坊,还把黏土和陶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毕加索一下子爱上了这种工艺,决定从头来学。吉洛特一听,觉得他在说痴话,他本就很忙,并且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如何能有精力做这件事?
确实,制作陶瓷需要对泥料以及整个烦琐的制作流程十分熟悉,也需要十足的体力和耐力。陶瓷的可塑性、收缩率、易碎性以及烧制過程中的变形塌陷等问题,都会给陶瓷制作带来重重困难。
但这些困难让拥有强烈好奇心的毕加索更加渴望去探索,因为他总是沉浸在解决困难和自我挑战之中。
回到家,他们谁也没说服对方,矛盾更加激化。吉洛特生气地说:“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不想屈服于你的强势,更不想成为你的俘虏,我们离婚吧。”
毕加索慢慢冷静下来,他虽然对吉洛特有些失望,但想到她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还有两个孩子,离婚对谁都不好。
沉默中的毕加索没有选择离婚,但也没听吉洛特的劝阻,而是直接投身到了陶艺的学习与创作之中。
吉洛特见他我行我素,心下默然,两人的心越走越远。而毕加索的学习之路并不顺畅,陶艺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多次尝试之后,他的作品依然平平。但越是这样,毕加索的兴趣反而更浓。
他和吉洛特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都是猫头鹰乌布守候在身旁。有时候,他甚至觉得乌布比妻子更懂他。
一天夜晚,吉洛特又一次提出离婚,毕加索沉默了一下,决定去问乌布。乌布也沉默着,眼神里有着深深的忧郁,但它忽然一张口,吐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圆球。毕加索惊呆了,这是第二次看到乌布吐出小球,他觉得这猫头鹰真是一只神鸟,总是在自己举棋不定时帮自己定夺,冥冥之中,这就是自己的人生锦囊。于是,他果断同意离婚,一门心思开始了陶艺创作。
功成身退,
来世再做“比翼鸟”
最初,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不过,他是聪明的,他找到浅口盘,用五彩拉毛粉饰盘面替代画布边框创作。他在平面上找到了施展老行当的机会,不仅在盘子上泼墨,甚至还会把盘沿处理成画框。
为了练习,他还选了库存中的一些素烧碎片来装点盘器,盘面的创作主题和他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脸谱、斗牛、自然风光、动物等主题频频出现。
在富有地中海特色的大盘子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风得到完美体现,人的五官被重新安排,同时呈现脸的正面及多个侧面。那些描绘斗牛场景的黑白画稿,重神似不重形似,笔法雄劲浑厚,力透纸背。
毕加索像真正的工匠那样勤奋劳作,不仅很快学会了拉坯、成型和施釉等工艺,还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来配料,画窑炉草图,并自烧陶瓷,甚至买来车床切割加工陶艺。
经过不懈努力,毕加索的陶艺创作终于渐入佳境。
那个时代,陶瓷作为一种创作艺术表达形式,还没有得到艺术界的认可,更多的人只把这当成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门类,根本无法同绘画相提并论。
可正是毕加索陶瓷艺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毕加索不仅将三维元素融入陶瓷盘上,还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运用到陶瓷创作上。他依旧坚持自己奇趣的风格,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把一系列细颈酒罐、花瓶变成女性形象,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瓷作品。
猫头鹰是毕加索在陶瓷创作中新出现的形象,越来越熟悉陶瓷特质的毕加索,通过自由调整陶器的形态比例,将毕式独特趣味的元素运用到陶瓷上,他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为陶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猫头鹰是一个极为矛盾的象征,中国民间认为猫头鹰叫声不好听,而且在夜间活动,是不吉之物。但在西方文化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毕加索依然经常和猫头鹰乌布对话,他觉得既然上天把乌布送到身边,成了自己的幸运锦囊,自己就应该是创新引领的模样。
每次创作,毕加索都会把猫头鹰乌布放入其中,猫头鹰在他的三维作品中成了主导的主题。金属、石膏模型、青铜或与黏土烧制,他以各种媒介来刻画这个形象。这些模型强调了猫头鹰的冷静和温暖,并形象刻画了它那双突出的眼睛。
1953年的一天,72岁的毕加索准备去做晚间锻炼,他习惯性来到猫头鹰乌布面前问候,却见月光中的乌布眼露柔光,口一张,居然又吐出一枚圆形小球。毕加索有些纳闷,自己并没有遇见瓶颈,它为什么又吐出锦囊,难道是在预示什么?
毕加索满腹疑虑漫步在小道上,忽然,他感觉眼前一亮,对面路灯下走来一位绿色大眼睛的美女,她的模样和气质让毕加索立刻联想到德拉克洛瓦1834年的名画《阿尔及尔女人》,毕加索非常喜欢这幅画,他与画中的女人神交已久,没想到今天却在这里遇见。
恍惚间,他明白了乌布吐出锦囊的意思,原来它早就知道,今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就这样,毕加索同这个女孩相识了,她叫杰奎琳·洛克,26岁,是一名陶瓷店销售员,对陶瓷艺术有着丰富的理解。
很快,他俩坠入了爱河。杰奎琳欣赏毕加索的才华,毕加索也被杰奎琳在陶艺上的领悟深深折服。在杰奎琳的建议下,毕加索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陶瓷创作上,他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在形体的领域开始了多方面的探索。
在杰奎琳和猫头鹰乌布的陪伴下,毕加索思如泉涌,一些概念奇趣的作品产生了。它们是一些风格迥异的组合,结构非常严谨,制作十分困难。有的是中轴互相偏离的圆锥体组合,有的是用悬垂组合起来的结构,有的是歪七扭八的形体组合……
在毕加索心中,陶土可塑性所提供的一切方便,他都利用了起来。当然,毕加索最喜欢的还是猫头鹰,他给它们注入了生命,每一个都栩栩如生,粗犷刚劲,却又充满童稚。
毕加索对猫头鹰乌布的钟爱越来越深,带着这种深深的爱,他最惊人的自画像诞生了。1957年10月,毕加索接待了美国传奇报道摄影师的来访,对方曾拍摄过毕加索一张强烈凝视的照片,他希望毕加索能为照片签名授权。
毕加索笑了笑,从他的写生本上撕下一张空白的纸,画了一张猫头鹰的脸,挖出了适合他眼睛大小的洞。他先将纸像面具一样举在脸上,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照片上。照片中,他的凝视从猫头鹰的眼睛中穿透出来,散发出无穷魅力。他说:“这不是一个祈祷或化装舞会,而是我已经和乌布合为一体,成了猫头鹰。”
1961年5月,80岁的毕加索与杰奎琳正式结婚,这场婚礼除了新婚夫妇,只有律师作为证婚人参加,当然,还有一直在毕加索身旁飞舞的乌布。
可在他们结婚不久,猫头鹰乌布却一病不起。一天深夜,奄奄一息的乌布吐出最后一个球形锦囊,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毕加索久久地凝视着乌布留下来的小球,伤心不已,老泪纵横。他知道,乌布在提醒他,杰奎琳是一位好伴侣,他們会相伴一生。
果然,婚后的他们相敬如宾,毕加索的一切都由杰奎琳决定。对于年迈的毕加索来说,她兼具母亲、朋友和情人;对于年轻的杰奎琳来说,毕加索是她的一切,兼具老师、丈夫和孩子,她全心全意地关心他、照顾他。
杰奎琳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着温馨的世界,毕加索也为她画了大量的作品,1973年毕加索去世后,杰奎琳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爱,3年后也饮弹自尽。
多年之后,毕加索将近4000余件陶瓷作品被一一展出,他对陶瓷的大胆探索,不仅再现了他的精湛艺术,而且展现了陶瓷本身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赋予了陶瓷更多的艺术内涵,成为陶艺界永远的经典。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猫头鹰乌布为何能口吐“锦囊”,也有了很科学的解释。原来,猫头鹰主要在夜晚进食,而猎物通常都是一些老鼠、鸟雀之类,但猫头鹰没有牙齿,只能直接吞下,然后通过胃液消化。但肉质可以消化,动物身上的皮毛却消化不了,于是这些毛发就会在猫头鹰的胃里形成一个个小球,并定期吐出,因为它们吐出的时间都是晚上,所以很难让人发现。 编 辑/征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