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案例教学法探究
2022-07-14庞潘红梁海山
庞潘红,梁海山
(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课标强调在人文地理模块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1],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决实际的地理知识问题。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体现人地关系的经典案例,在个案的学习中归纳该类问题的一般原理、规律与方法,继而迁移应用,从而掌握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教学法既可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又能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地理,分析地理现实背后的地理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1 案例教学法概念辨析与特征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师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地理规律与方法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探究者,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学生分析探究案例中隐含的地理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实践。以分析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活跃地理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1 地理学科的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地理教学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2]。教师列举地理教学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是基于真实的事件,根据教学内容选编,用来描述某一地理问题,无须做详细地解释,只是用来列举,揭示抽象的地理问题。
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地理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地理原理,掌握解决该类地理问题的方法[3]。在地理案例教学中,由教师进行引导,提供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案例,揭示地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实际是一种典型的范例教学,由个及类[4]。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单个典型的案例到地理理论知识,再到迁移应用到个例的过程,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地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2 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具有多样化,只要满足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用的条件,不论何种来源、何种内容、何种形式的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案例教学还具有结论多样化特点,在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探究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思维灵活化。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案例教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正向或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5]。
2 地理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人文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一般是按照教师呈现的案例,然后由学生分析案例,最后进行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分析讨论案例,以教师为引导总结归纳,并通过“导入”“导思”“导用”“总结”四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本文利用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案例教学过程,探究新课标下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即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达到独立分析实例中区位因素的水平,进而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可以满足“结合实例”的要求[6],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具体实例的区位因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选取广东四会沙糖桔种植作为案例,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学习,既满足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又帮助学生达到理的思维方法,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选取四会市沙糖桔种植案例,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导思、导用、总结”四个阶段。在导入阶段,以学生所熟知的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导入,选取的视频素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域间的差异,从而对“农业区位”的含义形成初步印象,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导思阶段,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呈现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到答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该阶段具体的教学流程为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四会市沙糖桔的区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接着根据案例资料分析从2013 年开始四会市沙糖桔种植面积锐减的原因,继而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农业也要随着区位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践行人地协调的理念;在导用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在目前条件下四会市沙糖桔的出路在哪里,为四会市沙糖桔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阶段,教师带领分析并总结人文地理教学案例中隐含的地理原理。
2.1 导入案例设疑留悬
教师把播放学生所熟知的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进行导入,并提出课堂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而这些美食的食材主要来源于农产品,那这些农产品主要来自哪种生产活动呢?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产品,视频中所提到的四会市地区为什么可以种植沙糖桔呢?要想解决这一人文地理的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影响沙糖桔种植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用沙糖桔的相关素材进行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物认识更为理性,进而理解“农业区位差异”这一抽象概念。由此帮助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2 导思案例解决问题
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主动探究案例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时点拨,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探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向学生提供沙糖桔生长习性表、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年平均气温图,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影响四会市沙糖桔种植的区位因素,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图表探究中国沙糖桔的分布区。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沙糖桔的分布地区,要求学生将其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沙糖桔分布区进行对比,让小组代表分析各小组所选沙糖桔分布区的成因,进而得出气候尤其是温度是影响沙糖桔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接下来教师以四会市沙糖桔种植为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教师向学生提供四会市沙糖桔种植历史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分析四会市种植沙糖桔的区位因素,帮助学生对四会市地区形成区域认知。
资料1:沙糖桔原产于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沙塘坑村,四会市既是沙糖桔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沙糖桔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水源充足,水资源丰富,东部、南部多为冲积平原,是种植高产优质沙糖桔的最佳区域,四清公路横跨该区域,交通便利,便于沙糖桔的输出。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符合沙糖桔的生长习性;土壤多为山地黄壤、赤红壤,适合柑橘种植。这种独特的自然因素使得当地沙糖桔的各种元素含量都达到了最佳标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会沙糖桔”。
据相关记载,四会市沙糖桔种植的历史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到了道光年间就已形成了种植沙糖桔的传统。当时,四会的沙糖桔全国著名,是农产品行业中知名的品牌,享有“一枝独秀”的美誉。
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影响四会市种植沙糖桔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得出了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等自然因素是影响四会沙糖桔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四会市自然因素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多雨,符合沙糖桔的生长习性。另一方面,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满足沙糖桔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土壤多为山地黄壤、赤红壤,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达到了沙糖桔根系生长需要的含氧量标准[6]。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四会市交通便利,便于沙糖桔的输出。因此,四会沙糖桔全国闻名,具有品牌优势。学生通过了解四会市沙糖桔的种植,得出了四会砂糖橘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师首先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分析2013 年以后四会市沙糖桔的种植面积为什么会锐减?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知道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的。
资料:2:从2013 年开始,四会市沙糖桔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沙糖桔产业慢慢地由广东转向了广西。如今,我国“沙糖桔之乡”变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而四会市沙糖桔产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首先,广东省四会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的果农进城务工或定居在城市;其次,市场上出现了沙糖桔新品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第三,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在四会市制定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将四会沙糖桔产业发展成为“沙糖桔产品、文化展示、旅游等为主导的观光旅游带”[7];第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日益匮乏,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第五,桔树病虫害暴发,导致四会市沙糖桔产量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沙糖桔种植面积锐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哪些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在前面,学生已经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进一步地合作探究得出四会市城市化、市场、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发生了变化。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激烈,产业政策因素——四会沙糖桔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劳动力价格上升,橘树病虫害暴发等。
教师提出问题:广西荔浦市成为我国“沙糖桔之乡”,取代了广东四会市黄田镇沙塘坑村的位置,其起决定性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得出,劳动力成本是决定性的区位因素。荔浦市与四会市距离较近,自然因素差别不大,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劳动力成本有差距。荔浦市与广东省四会市相比,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自然就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也较低,因此竞争更有优势。通过分析发现,四会市的劳动力、经济、市场、政策等社会区位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是四会市沙糖桔大面积缩种的最大因素。
2.3 导用案例创设情境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导用,即将理论付诸实践,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本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后搜集资料等方式合作探讨在目前条件下四会市沙糖桔的出路在哪里,让学生为四会市沙糖桔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在课堂创设情境中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会市农业部门负责人,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优良的柑橘品种不断涌现,但四会市作为沙糖桔的发源地,如果想要继续发展这一特产,你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资料的查阅、分析和讨论,为四会市沙糖桔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区域认知,树立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2.4 总结案例揭示规律
本节课选取了四会市沙糖桔种植的案例,分析了四会市沙糖桔从兴盛到锐减的原因,得出了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自然区位因素及交通、市场、历史、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四会市沙糖桔的种植的主要因素,从而归纳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规律,如图1 所示。
图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具有双重优势。一是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二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剖析案例、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分析,总结新课标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全面解读地理新课标,深入理解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新课标的实施将推动新的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中,对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提出了新的指导建议。在该模块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需要全面解读地理新课标,明确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案例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人文地理学科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选编合适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逐步分析、探索案例,自主获得课本理论知识,从实践中学习理论,最后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迁移转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4]。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案例,并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习解决个案的方法,从个案中提炼该类地理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最终将分析、探究案例所得的地理原理、规律与方法进行迁移应用。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材知识渗入案例之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让学生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并归纳教材上的知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特殊的探究过程。
(3)用“案例教”而不是“教案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8]。然而,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典型的实例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却不能教会学生运用理论。况且人文地理问题往往是一种有关人地关系的问题,必然会涉及人和地理环境两大要素,一旦涉及“人”这一地理要素,往往又是复杂而繁琐的,因为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避免“教案例”现象,避免单纯地解决这一个案例中的问题,要用“案例教”在分析探索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理论知识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